“那先生抄录的医术带来了没?”上官清秋转身进了屋子,一眼就看到的床上衣衫半解的书生,撇过头去。
“带来了,安管家说王妃召见,我就带来了。”御医从袖子里掏出一本书,递了过去。
“那也好,省得我跑一趟。”上官清秋接过书,一看书名,顿时就目瞪口呆。
上面蓝色的书皮上飞腾的字体写着《黄帝外经》四个大字,只知道《皇帝内经》是中国三大奇书之一,其地位与《易经》,《道德经》并列,是最早的医书了,记载了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得医学知识。而这《皇帝外经》,在历史上却是昙花一现,没有流传下来。
想到这,上官清秋不由得想起了一个典故,相传黄帝时期出现了三位名医,除了雷公和岐伯两人外,名气最大的是俞跗。他的医道非常高明。特别是在外科手术方面很有经验。据说,他治病一般不用汤药、石针和按摩。而是诊断清楚病因后,除非要做手术时就用刀子划开皮肤,解剖肌肉,结扎。传说有一次,俞跗在过河时,发现一个掉河里淹死了的女人被几个人打捞出来准备埋葬,俞跗挡住他们询问死者掉进水里多长时间。抬尸体的人说,刚掉进水里,捞上来就断气了。俞跗让他们把尸体放在地上,先是模了模死者的脉搏,又看了看死者的眼睛,然后又让人找来一条草绳,把死者双脚捆绑好,倒吊在树上。开始大家都不理解俞跗为什么要这样做。死者刚一吊起,就大口大口地往外吐水,直到不吐时,俞跗才叫人慢慢将死者解下来,仰面朝天放在地上,双手在死者的胸脯上一压一放。最后他拔掉自己的几根头发,放在死者鼻孔上观察了一阵,发现发丝缓缓地动了动,才放心地对死者家里人说:“她活过来了,抬回家好好调养吧!”
在俞跗晚年的时候,黄帝派仓颉、雷公、岐伯三人,用了很长时间,把俞跗的医术整理出来,纂成卷目,然而,还没有来得及公布于众,仓颉就去世了。后来,俞跗的儿子俞执,把这本书带回来交给父亲修订。不幸全家遭到了大火,房屋、医书和俞跗、俞执全家人,一起化为灰烬。这也许就是《黄帝外经》失传,至今没有找到的原因!
现在的这本《皇帝外经》不知道是不是传说中的那本,上官清秋好奇翻开第一页,讲的是各种脉象浮脉,诸如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这医书是那神秘高人给先生的?“合上书页,上官清秋还是不敢相信,这失传的医书,难道再这个时空还流传着?
“是的,医书精妙,记载的医书,我也只得揣摩其义,书中记载的开膛之术,我还没做过,但我肯定,这医书,那高人传给我,定是有道理的。“说起那神秘高人,御医脸色一正,不假言词。
“那先生可知道一本叫皇帝内经的医书?“皇帝外经莫名出现,那皇帝内经想必也是有的了。
“禀王妃,老朽涉猎医术这么多年,还未听过,取这名字就已经是犯了大忌了,这本医书,你日后观看,定要收好,慎防外人看了去,要是说到圣上那去,又是一场劫难了。“御医环顾四周,确实了没人,才警戒的说出了这番话。
“那先生知道的医书,哪本是流传得最早的?“听御医这么一说,上官清秋也意识到这书是见不得人的,怪不得他要这么慎重,抄录了一本,但他怎么就相信我呢,不怕我上告圣上?
古代兴**的例子数不胜数,自己这穿越而来的现代人,可不要顶了这**莫须有的罪名。
“禀王妃,就老朽所知,最早的医书怕是《内经》了,王妃对这也有兴趣?“他自小喜爱医术,十五岁学医,至今已有五十余载,一谈起医术,自己就像开不住的话匣子,兴致勃勃,欲罢不能。
“清秋虽是女子,对着医书悬壶济世的慈悲也素来敬佩,对医术,自小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只是家教严厉,女子不宜抛头露面,不能实现这个夙缘。不知先生说的《内经》记载了些什么呢?“想想也是皇帝二字犯了忌讳,就被人去掉了,上官清秋扬起衣袖,把那皇帝外经放到了袖中。
“这《内经》可不比其他医书,普通得很,王妃干兴趣的话老朽下去也一并带来,这《内经》分十八卷,《素问》九卷,《灵枢》九卷。上面记载了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等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是行医之人必读的医书。“御医愈说愈是兴趣盎然,愈说愈是激动不已。
“先生为何信任清秋呢,把这么重要的医书交给清秋。“看这老头的样子也是真的爱医之人,人虽老,一谈起医术时那眼里的激动的精光却是骗不了人的。
“因为,王妃也是寻病之人,老朽定倾力相助,今日来了,就顺便来向王妃辞行,明天我就去云州,找一位友人,问问他是否见过王妃朋友的病情。“御医鞠了一躬,又道:”王妃每日要喝的药,方子我已经给了我徒儿,一日一次,这书生的病,等下我去开个方子,每天煎上一贴药,疗养两周便可痊愈。“
-----------------------------------------------------
PS:一更啊一更,我爱一更,表示在构思新文,很创新的情节,透露一点,男人的灵魂重生到同时代十岁女孩身上,一步步制造阴谋漩涡,一步步推翻王朝。再遇前世活着的儿子,又会发现什么呢?大家期待吧。
现在努力存稿这本……表示很努力……嘎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