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爷在传了那一封讯息后就再没了音信,京城这边根本不知道他们几时抵京,只能是自己尽快地完成该做的准备。
刚进入十二月份,正好在家休息的梁大人收到了一封驿站转来的信件,见信封上是自己儿子的笔迹,赶紧拆信,上面写到他们一行人已经到了直隶地面,最多三天就可进京,并告诉父母他们将会从哪个城门进来。
梁俭德掐指一算时间,写信时人在直隶,驿卒出发送信要一天,那估模明后天就该到了,他连忙叫来梁一夏,让他从明天起就派人到城门口守着。
梁夫人得知家人快到了,吩咐丫头们再去那两路院子检查一遍,尤其是箱柜里的被褥衣服等物,是不是都齐全了,还有没有要添置的。
第二天上午,梁夫人又收到女儿的来信,问祖父弟弟他们有没有与家里联系,几时能到,她想带着孩子回家看看。
梁夫人回了信,让女儿再耐心等三五日,祖父祖母弟弟弟媳和侄儿长途返京,总要先休息几天才能会客。
再次日的下午,在城门口等着的梁家家仆们接到了梁家老太爷和少爷一行人,连人带行李一共四辆马车。
梁家下人接到人后,立刻派了一人赶紧回府通报,其他人慢慢地往回走。
京城常见这种数辆马车的车队,民众早就见怪不怪,没有引起任何围观,直到驶进了那条街,才有一些好奇的百姓张望了几眼,不过车帘蒙得严严实实,啥也没看到,人家也就不在意了。
梁夫人收到消息,赶紧把外院的四个婆子和四个小丫头各分一半到东西院子帮着安顿回来的老太爷和少爷,李文芳在中院等着少爷一家三口,然后她还要等老太爷和老太太那边安顿好了,通知夫人过去请安。
马车来到兵部尚书府的西边门暂停,车夫换成年轻小厮,然后四辆马车直接通过西边门驶入三丈巷,先经过西院,两个婆子两个丫头以及新买的小丫头迎出来,后面两辆车停住,车上下来一群仆人往院里搬行李,婆子丫头们赶紧上前搭个帮手。
前面两辆车继续走,在中路正院第二辆车停住,一直候在二门上的李文芳步下台阶,两个小厮一人撩着车帘,一人放下梯凳,李文芳伸出手扶着少爷少女乃女乃和孙少爷下车,然后领他们进内院去见夫人。
第一辆车此时已经来到东院门口,梁老太爷和老太太在众人搀扶下下车进屋休息。
梁夫人激动不已地见到了久违的儿子儿媳和从未见过面的小孙子,听着两岁左右的小男孩用稚女敕的嗓音叫自己女乃女乃,梁夫人抱在膝上一口一个心肝宝贝舍不得放手。
闲聊几句,进了些茶点,李文芳又进来报告,老太爷老太太那边都安顿好了,梁夫人赶紧带着晚辈们过去请安见礼。
几十年前梁老太爷因病辞官,这么多年下来,虽然中风的后遗症依然存在,但在多方治疗下,除了右臂僵直手指扭曲右腿微跛外,就没有别的大碍了,思路和说话都很正常,在拐杖的帮助下也能四处走动走动,对中风患者来说这就算是恢复得比较好了。
老太太一头银发,将近七旬年纪,精神和气色以她的岁数来说都算不错,一看就是个养尊处优的太太,她从夫人在身边坐下手就一直牵着她的手拉家常,问些家里这么多年的景况,毕竟再频繁的家信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聊着聊着,就不可避免地问到了梁大人三年前犯的那个错误,事情起因很简单,兵部想研究新武器,国库给钱支持,但大量的钱投下去没有一点成果,这就捅了户部尚书钱鑫的马蜂窝了,他参了一本后,梁大人就从一品堂官变成了八品兵曹。梁大人当官多年,知道自己必须得有个交待,提前把家人都安排好,承担了一切惩罚。
梁俭德回家时,已经从管家嘴里得知父母到家了,当他来到三丈巷看到二门上候着的李文芳,从她那里又知夫人和少爷他们一直在东院跟老太爷老太太一块,他顾不上先回房更衣,转身就奔了东院。
梁大人与父母也几十年未见了,父亲在老家养病不便远行,梁大人公务繁忙不能经常回老家看望,只能靠家信互致问候,如今再次相见,都激动得难以自抑,手帕上都湿了几块。等回过身来看到三年不见的儿子儿媳和小孙子,他又笑得合不上嘴,把小孩子抱在怀里亲了又亲。
老太爷见儿子还穿着官服,让他先回去更衣,一会儿过来全家吃个团圆饭。
夫人冲房门口唤了声,“小小。”
李文芳从外面进来,“夫人。”
“服侍大人回房更衣,再吩咐他们把晚饭送这来。”
“是,夫人。”
李文芳跟着梁大人走了,前后露面不过几个呼吸的时间,但梁老太爷的表情却变了,像看到了故人的那种惊喜。
“就是那丫头,没错,是她,是他们老李家的孩子,鼻子以上的部位跟他们家的孩子一模一样”
“公公不用着急,她就在这,一会儿吃饭时她还要在这伺候,有什么话等饭后再说不迟。”梁夫人用眼神示意香姨把茶碗放在老太爷手上。
老太爷喝了一大口茶,还是有些激动,“信上只说找到了李仲唯一的孙女儿,但他们是怎么碰上的,媳妇知道不?”
“说来是个缘分。老爷与程将军先一步微服到滨州府,赁了个小院,当晚就有小偷进来行窃,他们听说有个擅长做机关的女孩子就找上了门去,谁知那孩子就是小小,当时她叫李小丫,后来老爷收了她做丫头就给起了个大名叫李文芳,到了府里我又给起个小名唤她小小。但真正知道她是李仲的孙女儿还是因为她随老爷从清泉府回来后交给老爷的一本手札,说是她祖父留下的唯一遗物,老爷手下的一个书吏长发现笔迹竟然是李仲亲笔。”
“巧,真巧,天意啊,天意要还李仲清白啊。那个书吏长是韩山吧?当时他在书库也就是个普通书吏,但他与李仲关系好,每回李仲写的什么东西都是他来誊抄,他对李仲的笔迹最为熟悉。没想到他如今是书吏长了,时间过得快啊。”
“这位书吏长可立大功了,想当年李仲出事时,他不过是个普通书吏,却硬是冒险把李仲留下的所有文字都保管了起来,直到如今。听老爷说,那些纸张除了泛黄外没有一处损毁脏污,正是有了这些东西,才能在第一时间查到那本手札的来历,确定作者的身份。”
“好啊,幸好有韩山,要是换了别人,这本手札的秘密就无人发现了。”老太爷很欣慰。
“听老爷说,那手札是李仲一生的心血经验结晶,只可惜,被大火烧坏了三分之一,丢失了很多文字,小小说她只能帮着补齐图画,其它的无能为力,老爷现在寄希望翻案后,能从李仲以前的文字中找到相关内容把手札修补完整。”
“哦?那丫头懂得冶炼上的事?李仲对这孙女儿下了一番苦心啊。”
梁夫人摇头,“公公,小小不懂冶炼的事,手札上画的是枪械的部件图,小小说她能补齐这些。另外,李仲虽是金牌冶炼师,但公公也知他擅长的并不光是冶炼,到了金牌那个地位的工匠对相关技艺都涉猎很深,李仲当年提出的设想不就是说金属冶炼与武器制造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么,现在造枪炮用的精铁再过百来年就不适用了,这是他当年说的话吧?”
“嗯,是他说的,就为他这话,他提出了一个完整的设想,甚至提出了枪支的发展方向,应该朝着更轻、威力更大、使用更方便、更易携带的要求上走,兵部现在用的枪,几十年后就将被彻底淘汰,根本支撑不到百年。这是他说的,皇上还为此给了他嘉奖。大概就是这样才惹怒了很多人,继而有了后面的不幸。”
“那么公公认为,李仲说的有理没理呢?”
“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尤其是当他这个设想出来后,就越来越觉得,兵部现用的那种枪真是不好用,缺点比优点多,可不论怎么砸钱,火器师就是拿不出新枪的方案,还指责冶炼师炼不出好钢才转移矛盾,祸水旁引。”老太爷爆了个小料。
“这么说,冶炼和火器这两处人马,其实早就是水火不容了?而李仲就正好做了牺牲品?”梁夫人很吃惊。
“是的,这个也可以算是一部分原因。”换了身半旧便衣的梁俭德迈进门来时正好听到夫人这句话。
梁夫人和儿子儿媳赶忙起身。
老太爷见儿子一人进来,不满地向他身后张望,“那丫头呢?”
梁俭德马上转头唤李文芳进来,让她给众人见礼。
李文芳来到老太爷跟前依序行礼,孙少爷旅途劳累开始犯困,早早地由乳娘抱下去了。
行完礼,老太爷特意把李文芳叫到跟前,仔细地左看右看,那眼神就像是看自己的孙女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