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在此之前,在谢俊阁眼里,姬倩倩可是一头调不下的小牛犊,——那种不怕虎的初生牛犊!
近段时间,姬倩倩一直沉浸在看罢余俊贤的第四封来信,勾起的她对未出阁时的往事的甜蜜回忆里。
虽说已经成了谢俊阁的新娘子,但并不甜蜜的新婚生活,并没有给姬倩倩高傲的性格和不服输的心理,带来多少改变。懒
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吧!
有人说,行为决定习惯,性格决定命运。在余俊贤看来,姬倩倩应该属于这个结论的的一个典型论据!
余俊贤家住豫西,姬倩倩家在豫北。虽然两地相距四五百里,但地头相连,风俗接近。两地在诸如婚丧嫁娶的诸多风俗习惯方面,相关的说法和做法,也都是八-九不离十,大同小异的。
像姬倩倩这样的出门闺女,从男女双方第一次见面,正式相亲开始,大体上,要和男方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组建属于二人的小家庭,一般都要经过以下几个必不可少的阶段。
首先是两地都有托媒人上门提亲这一环节。
在此之前,一方已私下里托人打听清楚了对方的属相,甚至生辰八字,并根据传统说法,看看合不合。如果男女属相无冲克时,其中一方就会主动托人上门提亲说合。
这环节,一般情况下,都是由男方主动提出的。女方即使对谁家的小伙有意思,也只能私下里通过父母托媒人暗中说合,由媒人先到男方家,主动提出说媒要求,征得男方答应后,再折回女方家,正式进入提亲程序。虫
只有这样,才名正言顺,才符合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男婚女嫁,男先女后,男主动女被动的古老传统。
反过来,若是由女方先提出结亲的话,一旦传出去,那是要被人耻笑的。那些好惹是生非的长舌妇、好事者们,就会说谁家的姑娘嫁不出去了,主动提出要和谁家的后生好了之类的闲话。
双方第一次见面,男方携带礼品随媒人到女方家,相互聊聊天,拉拉家常,了解了解彼此的基本情况。若彼此印象不错,临走时,男方还会撇下一些钱,俗称为“见面礼”。
双方通过一定时间的接触了解,明察暗访,正式决定结亲后,进入第二道程序,也就是订亲,俗谓“换手续”。实质上,就是交换定情信物。名义上如此,其实,这标志着男方要第一次拿出较大数目的钱财衣物做彩礼。
女方呢,则是象征性的,回给男方一支钢笔,一本笔记本,一条手绢,或是一块手表之类的礼物。这样,双方的婚姻关系就算正式确立了。
而在豫北,这两个环节,还有正儿八经的“合八字”和“换书礼”。
合八字就是当两家子女年龄相当,具有婚配可能时,一方就邀媒人或亲友说合,征得两家同意,互换两家子女的龙凤庚帖,请瞎子算命先生算一卦,若大相相合,就进一步选定黄道吉日交换书帖。
换书礼是经媒人的手向女方投启,发求婚书帖,女方签启,即向男方答复女方意见。经此传启,双方互称姻家。男始赠簪珥,女送上书墨。而在农村则多送衣物,此为行聘订婚,婚约即成。
正常情况下,如果不出什么意外,下一步就是“送好”了。在此之前,男女双方会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比如说年龄大小,家境好坏,人手多少,条件优劣等等,决定婚期的迟早。
在这段相对平静,或长或短的日子里,男方每年年中和年末,都要把未婚的女方当做一门正儿八经的亲戚,望夏或是拜年。
去时自然还要带上一份较为贵重的礼物,一定数目的金钱和一定数目的衣物。年复一年,直至结婚。但在这段时间内,女方却不必带着礼物到男方家去。
送好,就是男方向女方告知举行婚礼的具体时间:何年何月何日。当然,这个时间,一般都是由男方将彼此的生肖属相、生辰八字准确无误的告知阴阳先生,由他门推算出来的。
自然,男方登门送好,也是整个婚姻程序中,非常关键的一环。钱财礼物,那是必不可少的!
在豫北,这一阶段,则要进行两项礼仪:信礼、请期礼和迎亲礼。
信礼,指的是到了成婚年龄,男方准备食盒大礼——鸡鸭肉等,美酒喜绸,连同迎亲的吉期先行告知女方。待女家同意后,再择日举行婚典。
请期礼是按既定吉日,向亲友告知请期,——也就是嫁娶的具体时间。届时,结红彩,贴喜字,佳肴相备,以待宾客。
在豫西,“好”送到女方家后,女方就要准备、制作嫁妆了。说得再明确一点儿,就是女方陪送给女儿的结婚家具。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女方陪送物品的具体种类、数量和质量,没有固定的标准,因人因家而已。
原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大件,就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演变到后来,成了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录音机。
八十年代,三大件变成了彩电、冰箱和洗衣机。而到了九十年代,这结婚必备的三大件,则又成了手机、空调、计算机。
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三大件则又摇身一变,成了房子、车子和旅游,这已成了无数年轻人结婚时追求的梦想!
至于三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一直都是谈婚论嫁的年轻人开口必谈的内容。
好送到女方家后,女方就要制作嫁妆了。说得再明确一点儿,就是女方陪送给女儿的结婚家具。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女方陪送物品的具体种类、数量和质量,没有固定的标准,因人因家而已。
原来六七十年代的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演变到后来成了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录音机。
八十年代的三大件变成了:彩电、冰箱、洗衣机;而九十年代则又成了:手机、空调、计算机。
到了二十一世纪头十年,房子、车子和旅游,则又成了无数年轻人结婚时的梦想!至于三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一直都是谈婚论嫁的年轻人开口必谈的内容。
再过一段时间,具体来说,就是在离婚期一个月之内的那段时间,男方则要带上事先经双方父母和孩子们共同商定好的女方置办嫁妆所需的彩礼,再次到女方家里,就婚礼当天的一切大事小情等作出具体安排。
这之后,男女双方便进入紧张的结婚准备阶段:男方主要是整修装饰结婚用房和摆席待客的一应物品,女方重点则是置办嫁妆。除了家具,嫁妆更多的含义,指的是娘家陪送的被褥和衣服。
结婚登记手续,是婚礼举行前一段时间,男女双方在大人的陪同下到人民政府(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是公社,以后演变成了乡镇)去办理的。男方除了请客吃饭,还要给女方适当买些衣物之类;若是还有媒人陪同,自然也少不了媒人的一份!
出嫁前几天,即将出阁的闺女,还要接受全村人家的“交头”礼,吃上各家送来的饺子!不单单是饺子,此外还有或多或少的三至五元钱!
迎娶当天,女方的嫁妆,是由女方村的人抬或拉到男方家去的,主家只有一个跟嫁妆的男客。
接客,男方一般是三位,一男二女,一般由新郎的长辈叔伯婶娘或同辈哥嫂担任,另外还有一个背钱褡的。
女方的送客一般要多倍于男方的接客,取双数,凑整桌,人员则多由女方兄弟哥嫂叔伯婶娘担任,必不可少的,还有一位舅父!
而男方家呢,在婚礼举行前,需要早早布置好婚房,最主要的是现做或是漆好新婚用床。白灰刷墙,双喜字粉纸扎浮棚。
婚礼前一周,要摆酒席请办事人和执客,对婚礼举行期间一切事项做出具体安排,男女老少总动员,全村出动!
婚礼前三天,盘锅头;前两天,蒸馍;前一天,准备喜宴的各种菜品;当天,宴请宾客。
其中,头天晚上,先是一顿糊涂饭;然后,紧跟着是酒席八盘凉菜;最后是十大碗整桌——头天晚上是八碗菜,第二天中午是十碗菜!在豫西,主要是洛阳水席;在豫北,主要是博爱水席,各有特点,大同小异:主要是热凉搭配,荤素搭配,汤汤水水,吃了香口香胃,暖心暖肺。当天早上,则是米饭居多。
在接回新娘子的过程中,每逢过村,都要放炮,以示喜庆吉祥。若是当天另有人家迎亲嫁女,两架或是几家,头一天便卯足了劲,都想起个大早,赶个早趟!若是落在了人家之后,就被认为是晦气,只有多放炮仗驱除晦气了。
来到夫家门前,牛槽、碓杵窝、石磨、石狮等,要用苇席、被子或是红布盖上围上或包上。
有人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邪,免得冲撞鬼神,比如说石磨被认为是白虎星,石狮子是用来镇妖的;但我认为,这里边恐怕还有另一层意思:祝福新娘生子聪明、伶俐,有心眼等等。
因为我们知道,民间多有这样的说法:石狮子——没门;你那心肝眼儿上碓杵确实了,等等。
这时,迎亲队伍停了下来,那意思非常明显:快送上压轿封和掂钥匙封:压轿的多是娘家小侄,掂钥匙的则多是娘家小兄弟或是小侄子。
再往前走,接客中的男客则陪伴着送客中的男客赴宴去了;而女接客则要陪伴着女送客和新媳妇一道闯过杆草火,快速回到洞房。
进入洞房,婆家妹妹要给嫂子端洗脸盆洗脸。当然,新娘子也要封红包表示谢意。之后,女客们赴席吃饭,新媳妇则要在洞房里接受有兴趣到这里来的所有宾客们的朝贺!
午宴进行中,女方送客中的主事男客,还要带上一条毛巾两盒烟,到婚事伙房所在地去“走厨”,以示慰劳。
毕竟,婚姻大事是男女双方的事情,这样才显得女方人家通达事理,礼数周到!
送客席毕,主事者还要主动去见男方父母及舅家,谦虚的表达闺女在家娇宠惯了,没有本事,不识礼数,到婆家后,若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周到,还需请公公婆婆多多教调指教之类的话。
当然,男方也要做相应的表态,请亲家放心。之后,女方送客就起身踏上归程,男方扯篷大摆筵席大宴宾客的序幕也就此拉开!
午宴结束,所有宾客自行离开。——红白大事历来如此,大家都能体谅主家事多忙不过来,所以遵循“客走主家安”的古训。而本村帮忙办事的所有人,在最后用过午宴之后,也各自带着自家的东西离开。这也是老规矩,沿袭多年,无需多言。
事罢之后,客走主家安,但主家的事情远没有结束。带些剩余的馍菜之类的东西,将事前借本村邻居家的锅碗瓢盆、铺盖被褥一应东西一一送还,并向人家表示谢意。
所有这些事情处理完毕之后,吃过晚饭,还有两项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摆盘和闹房。
农村的摆盘,说穿了,就是现在城里人婚礼上必不可少的那项内容——认亲!
新娘将在娘家时做好或者买好的鞋和花生糖果点心之类,一一分送给爷女乃哥嫂伯娘叔婶等族内亲属中的长辈,他们则一一回送或多或少的钱。
此项仪式结束,也即意味着新娘子正式融入了夫家这个大家庭。
不待摆盘结束,那些猴急猴急的年轻后生们,早已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趁分发摆盘物品的新娘子及婆家姐妹们不太注意,时不时的躲在人后,偷偷伸过手去,或抓几个花生糖果饼干点心,或偷偷在新娘子身上模一下,抓一把,干些恶作剧的勾当,却没有一丝一毫的恶意。
新娘子时不时的尖叫一声,大家也就嘻嘻哈哈的说笑一阵,不但没有人生气恼火,反而平添了许许多多的喜庆气氛。
夜阑人不静,主家人也不好意思说什么,只好耐着性子等闹房人自己识相的离开。
第二天,是新娘子的娘家人——姐、嫂、姑、妗之类的女眷上门梳头的日子,寓意看看新娘子在婆家生活的怎么样,吃罢二顿饭之后离开。
这些都是豫西的习俗,而在豫北,则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