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了,原来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他们为了讨好为师,才一个个学我吃苦”,墨子毕竟是一代圣贤,很快就想通了症结所在,不禁暗自苦笑道,“枉我还笑儒家虚伪,看来我墨门也不能完全免俗啊!”
“那夫子您是喜欢吃苦吗?”,一贯无法理解苦修者思维的聂华眨巴着眼睛,好奇地问道。
“我又没毛病,怎么可能喜欢吃苦?”,墨子断然否认道。
“那您为什么穿的都是布衣草鞋,吃的都是粗茶淡饭,也不见您有任何休闲和娱乐?以您的本事,赚钱根本就不是难事啊?”,聂华不依不饶地问道。虽然他不会像师兄们那样讨好夫子,但墨门崇尚苦行的风气不改,他也不好意思暴露他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恶劣本性
“其实为师又何尝不想锦衣玉食、乐舞常伴?可天下万民水深火热,我一心行义还来不及,哪有时间挣钱和享受呢?而且为师力行节俭,也能为你们这些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墨子淡然笑道。
墨子坦白地说出内心的**,反而令聂华深受感动,不过聂华劝说墨子之心反而更加坚定。墨子现在已经五十多岁了,在这个年代绝对算得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人,他已经为了天下的黎民操劳了大半辈子,挽救了成千上万条无辜的性命,难道过得好一点不应该吗?好吧,这一切都是借口
因此,对于夫子的坚持,聂华故意不以为然道,“夫子您的拳拳之心令人感动,但是您这样做恐怕只会适得其反。”
“此话怎讲?”,墨子不禁脸色一凝。这也难怪,墨子涵养虽好,甚至别人指出他学说的不足,只要确有道理,他都能微笑着接受改正,可聂华这个小屁孩现在却说他几十年来全做错了,那他那么多苦岂不是白吃了吗?有什么比这更打击人的?这也幸亏是聂华这个可爱的小孩子说出,换做是禽滑厘等人,早就被他抬起一脚踢出去了
聂华也现墨子神情不对,但为了日后的幸福生活,他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说下去,“夫子您常教导我们,人性趋利避害,并要我们善加利用,为天下兴利除害。可是,民众还需教化,又有儒门宵小到处中伤,他们未必就能理解夫子与师兄们的牺牲精神,反倒可能认为‘墨者连自己都过不上好日子,听他们的也只是继续受穷而已。’,以致于天下人大多对我墨门敬而远之。相反,若是墨者都能勤劳致富,纵然小人巧舌如簧也无法抹黑,民众也会很自然地认为我们的学说有道理,而天下的人才也同样会从四面八方赶来投奔咱们墨家。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听起来是有些道理,可是人的生命很短暂,精力也很有限,若将心思放到挣钱与享受上,还能有多少时间与精力去行义呢?”,墨子虽然已被说动,但要他一下子放弃长久以来坚持的做法,总不是那么容易
“夫子您想啊,咱们墨门不过几千弟子,即使每个人都力行仁义,又怎么比得上天下几千万人一起行义呢?而且,咱们墨门若有了钱,不光是可以改善墨者的生活,更会有能力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民众。现在咱们没钱,连每个人的衣裤都置办不齐,又能替天下人做多少事呢?”,聂华见墨子脸色渐缓,心中顿时一定,继续趁热打铁地说道,“而且挣钱的事并不会花费咱们太多的时间精力,我们只需要提供思路、管理人才和技术支持就可以了,具体的工作可以雇人来完成。这样同时还可以便利百姓生活,创造就业机会,证明您‘交相利’思想的可行性”
“好!”,墨子一下子就站了起来,神情略显激动,显然已经被聂华完全说服了。
至此,聂华也终于松了口气,知道最难的一步已经完成了。说起来,墨子虽然在弟子面前一向温和,但偶尔起怒来也是很可怕的,聂华能够下决心对他如此劝谏,是因为他从几件小事中意识到墨子骨子里其实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
不久前有师兄到墨子跟前告状,说告不害(注1)嘴上不离仁义二字,但平时却一直好逸恶劳、贪财,实乃墨门的败类,请求墨子将其逐出师门,而墨子却回答道,“不害虽然说一套做一套,但至少他能够用他的嘴来宣扬仁义,总比那些行为不义,嘴里也大放厥词的好”
此外,据某位多嘴的师兄说,墨子以前曾经以推荐做官为诱饵劝某个年轻人就学,虽然最后因为那个青年始终缺乏仁义之心而被墨子放弃,但墨子既然能以名利诱人向善,说明他并不像聂华原先以为的那样有着道德洁癖。有这两件事在先,聂华再结合自己平时的观感,便不难明白夫子其实是一个宽容开明的老人,所以才敢如此大胆地对其一贯做法提出质疑,结果他真的赌对了。(ps:这两个故事出自《墨经》,个人认为比起说教的言论,具体的故事更能反应一个人的真性情。)
墨子自然是没时间管挣钱的事,而提议的聂华还实在太小,好在墨子身边就有一个十分适合的人选。白圭出身于商贾之家,而且能力过人,又有一套与墨家思想相一致的全新经商理念,不用他还能用谁呢?年方十四周岁的白圭是年轻了点,但在这个人才辈出的年代里,出去独当一面也未必不能服众。
注1:此君姓告,名不害,人称告子,也是历史名人,那句经典的“食色性也”就出自此君之口,历史上墨子一直不肯推荐告子当官,他便又改投了儒家,与孟子时常吵嘴争辩,可以说孟子的辩才就是被他操练出来的a全文字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