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什么人呀?一点也不讲究,我轻轻地把脚在地上蹭了蹭,示意后面的人小心“地雷”。我用手扶着旁边的一个凸起的地方,把脚在地上使劲地蹭.张薇捂着鼻子:"斌哥,你好臭啊!难闻死了."忽然,一阵巨响,旁边一道暗门打开了.我们吃了一惊,原来这里头还藏着一个仓库.我坐在地上喘了几口气,用手电筒照了照周围,这个仓库着实不小,各种物资堆积如山,这么大的空间,怎么在外边一点痕迹都没发现。我按刚才跑动的方向和距离推算了一下,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山沟西侧的山丘里面整个都被掏空建成地下要塞了。越想越觉得没错,日本对缅甸的经营可以说是倾尽了国力,尤其是日本本土遭到美军空袭之后,为了巩固防御,特别是针对北边中国远征军,日军在缅甸建了无数的地下要塞,都是永久性防御工事。这个地方虽然属于缅甸,但也是日军的占领区,日本高层认为守住缅甸的卡拉山口,如果中国远征军从怒江攻过来,这是必经之地,如同守河不守滩,这里的外围防御设施也是理所当然。仓库里边的通道错综复杂,犹如迷宫,为了避免迷路,我们溜着墙边向前寻找出口。
地下要塞的通道和仓库都是圆弧的顶子,很高,这是种防渗水的构造,用手电向上照,可以看到上边安装着一盏盏的应急灯和一道道的管线,如果能找到发电机的话,应该可以想办法让这些灯亮起来。没走多远,就在墙壁上看到一幅要塞平面地图,上面标注了一些主要通道、交通壕、仓库、藏兵洞、淋浴室、兵舍、休息室、粮秣库、排水管、发电所等辅助设施,至于炮位、通气孔、反击孔、观察孔、作战指挥室、隐蔽部等重要的位置则并未注明,在山丘的内部,要塞还分为三层,其结构之复杂、规模之庞大,可见日军对这处军事基地的重视程度。这座秘密的地下要塞规模之大,超出了我的想象,其纵深竟然达到了二十公里,正面防御宽度足有五十多公里,原来山沟两侧的山丘完全被掏空了,构成了相互依托的两个永久性支撑防御工事,中间有三条通道横穿过山沟,把两边山丘下的要塞连成一体。要塞两头粗中间细,两边的规模虽然大,中间只有三条通道相联,这有可能也是出于战术需要的考虑,一旦其中一边的要塞被敌军攻陷,仍然可以切断通道,固守另外一端。仓库里堆满了各种军队制式的大衣、毯子、干电池、饭盒、防毒面具等物资,由于空气比较干燥,物资保存得还相当完好,我顺手拿起几个日军的春田式防毒面具装进包里,最后在仓库的右侧找到了存放武器的地方。一拉溜的铁架子上码放着不少装有枪械的木箱,没有机枪,一水儿的都是有坂式步枪,也就是俗称的“三八大盖儿”,或者“三八式”。墙边还有几门六零炮,附近还有很多炮弹。我撬开一个装步枪的木箱,抓起其中的一支步枪,哗啦一声拉开枪栓,用手电筒往枪栓里照了照,这枪还能使,全是没拆封的新枪,机械部分都上着油,还没装过子弹。”
我和张薇也各自拿了一把枪,我把有坂式步枪举起来瞄了瞄,又扔了回去:“小日本这种破枪只有五发的容弹量,非自动枪机回转式,上弹太慢,后坐力还特别大,我用不惯。”
我在部队天天都玩半自动武器,惯出毛病来了,这种过时的枪他当然看不上眼了。我从最下层找出一只弹药箱,打开一看,里面全是用油布包裹着的子弹,被手电的光芒映得闪着黄澄澄的金光。我爹从小宠着我,我会走路就开始玩枪,上初中的时候就已经是使枪的行家了。我从来没用过有坂式步枪,但是一点也不觉得陌生,见有弹药,就拿起子弹熟练地压进步枪里
我们把架子上的箱子一个接一个地撬开,想找几枚田瓜手榴弹,没想到在一个绘有膏药旗的木箱中翻出十几把冲锋枪。枪的造型很怪,有几分像美国的汤姆冲锋枪,弹匣横插在枪身的左侧,与美式汤姆冲锋枪不同的区别在于这些枪的弹匣是弯的,后边多了个木制枪托。
张薇问我:“斌哥,这是啥枪啊?咋这造型呢?是歪把子吗?”
我拉了拉冲锋枪的枪栓,又把弹匣拔下来看了看:“这可能是日本人造的百式冲锋枪,战争后期才装备部队,生产量比较小,所以并不多见,可能是为了对付美军才装备的。这枪可比三八式好使多了,尤其适合近战,就算发生故障也顶多就是卡壳,不会走后门和走火,你拿把冲锋枪防身。”
我哼着小曲把子弹一发一发地压进弹匣,现在我的心情很好,这回算他娘的发了,自打离了部队就再也没碰过冲锋枪,想起在部队用五六式的感觉,手心都痒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