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凌河战役之后,经过黄复华近两年的苦心经营,拉拢朝鲜李朝和蒙古林丹汗,扶持祖大寿和他的关宁铁骑,加上东江军民的浴血奋战,数十万老百姓的耕作劳动,耗费无数资源和财富,才初步形成了如今对后金的战略包围之势。尽管,只有东江军民实施了有限的攻势,其它的还都是处于防守的弱势一方。
对于这一切努力,崇祯皇帝自然是一无所知。急功冒进,刻薄多疑的崇祯皇帝此时一如既往地为着这个千疮百孔的老大帝国愁眉紧锁。
唉,如今大明朝国事艰难啊,这帮臣子们只知道拉帮结派,勾心斗角,真正为国为君的实在是寥寥可数。前两日,厂卫回报,徐光启这位老臣子如今也已是灯枯油尽,估计熬不了多久了。又一位忠厚老臣要离朕而去了。可惜,可叹啊!
崇祯不禁又想起这位老臣的往日的种种表现,自然也想到了两年前徐光启激动地进献获得玻璃秘方后成功自制“千里眼”的那一幕,感慨不已。
唉,徐爱卿开创的皇家玻璃工坊如今竟然不能给朕带来任何收入,每年还要倒贴进去数千两白银。而那些民间的玻璃工坊,据说都挺赚钱的。真不知道那帮饭桶是怎么干事的!问那些奴才,他们还个个叫屈,说是为了皇家体面,把那不合格的,有瑕疵的作品都毁去了,因为优质品率极低,所以消耗巨大。
想到这里,崇祯不禁直摇头,苦笑连连,没办法啊。哪怕是让朕的家奴太监们去督办铜矿,然后铸铜钱。这么一个美差,这些奴才也能办成一个入不敷出!
崇祯皇帝准备用工作忘掉这些烦心的事儿,他从面前的桌子上找了一摞不大重要的文件,在一个镀金的铜镇纸下拿起一张由内阁进呈请旨的名单。这个单子上写着十来个人的姓名,是关于官员升迁调动的。按理说,这样一些非高层官员调动升职的事情,既然经过了吏部和内阁的商议,他大可不必多费心思。如果同意,就直接批个“可”字,如果不同意,把那个人的名字直接划掉算了。可是崇祯皇帝纵然在这些小事上,也对臣子们很不放心,常常亲自过问,养成了事必躬亲的习惯。
他拿起这份名单来看了好几遍,还是不能做出决定。这里面有些人的名字他是熟悉的,有一些人的名字却是陌生的。他研究着那些知道的名字,心中有着太多的疑问:这个人不是首辅的同乡吗?那个人不是内阁钱某人的门生么?还有,这个人竟然自愿由御史出任外官,到底是忠于国事,还是做了亏心事不敢再见朕,抑或是出自朝中哪个重臣的授意,在外为援?
崇祯皇帝思索着,猜疑着,就这么一份官员任职的名单,他也伤透了脑筋。
正在这个时候,司礼监秉笔太监,当年信王府的老人王承恩拿着一个文件走了进来,恭恭敬敬地放在了御案之上。崇祯心里害怕这又是不好的军情或灾荒,便问了一句:“这是什么文书?”
“启奏皇爷,这是南京那边大都督张可大的奏本,刚才由文书房送进司礼监的值房中来。”
“张可大,就是那位在山东总兵任上,给朕上过加强海防折子,后来剿平孔有德有功的那个人吗?”
“对,皇爷真是好记性。”
“他有什么事要奏来?”崇祯狐疑地问道。
“这个,老奴一时说不好,还请皇爷御览!”
崇祯皇帝想不通如今留在南京的张都督还有什么事情可以让王承恩也不知道怎么说的。他微微好奇,顺手取过这份奏折,展开看了起来。
张可大的这份奏折简直就是一个重磅炸弹,里面说的事情直让崇祯皇帝急怒攻心。江南,朕的粮赋重地,竟然还有这么一个大反贼悄无声息地隐藏着!
“饭桶,南京城里,还有江南这上上下下无数的官员,都是干什么吃的!就是这么给朕办事的吗?!这还是朕的江南嘛!”崇祯皇帝再也顾不上保持他的皇帝威严了,失态地大骂起来。
这一刻,在他脑海里闪过的,还有奏折上提到的成山卫,这个黄姓逆贼实际控制下的地方去年还给自己进献过昭示“中兴”的“祥瑞”,当时他还高兴地把这些“祥瑞”供奉到了太庙里。骗局,这绝对是骗局!此刻,一种被反贼玩弄于鼓掌之间的巨大羞辱感,充斥了崇祯的心头。他恨不得亲手提着三尺青锋,把黄复华这个反贼斩杀当场!
“去,立刻替我拟旨,派张可大率领本部兵马,擒杀反贼黄复华!”
王承恩偷偷地向皇帝的脸上瞟了一眼,犹豫着就这么处置是不是太草率了。但看着盛怒中的皇帝,他不敢说一个字,只好乖乖地遵照皇上的吩咐出去拟旨。但王承恩才走到乾清宫的门外,崇祯又把他叫了回来。王承恩走回来,躬身肃立在皇帝面前,等候着皇上新的吩咐。但崇祯什么话也没说,自己提起一支狼毫笔,飞快地写出了一个手诏:
“都督张可大勤勉国事,洞察宵小,殊堪嘉慰。着即提本部兵马,速速进剿,早除逆贼,迅奏朕功,以安邦国。至苏州府大小官员,与贼同污,实堪痛恨,着即褫去各职,一体擒拿。钦此!”
崇祯皇帝盛怒之下写好了这个简单的手诏,连自己也没有再看一遍,更没有通盘好好地斟酌。王承恩把皇上的手诏拿起来,恭恭敬敬地退了出去。
很快,这封诏书就发往了南京,送往张可大的手中。崇祯皇帝盛怒的表现,和这诏书的内容,和其它的朝廷大事一样,也迅速地传遍了北京城。
别奇怪,这明朝末年就是这样,哪怕是崇祯皇帝秘密和首辅商议,派人去和后金议和,这般机密大事也能立刻传遍朝野,真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明初太祖朱元璋利用锦衣卫监视朝廷官员的生活起居,如今完全倒了过来,崇祯皇帝好比是活在了锦衣卫的监视之下,他的一举一动在臣工们的眼里无所遁形。
于是,黄复华在朝野中收买安插的探子,和苏州府大小官员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各种官绅,都纷纷派出了自己的人马,利用各种交通方式,迅速地向江南汇报这个最新的重大动态。这皇帝的诏书还没有送到张可大的手里,黄复华已经知道了这事。于是,他迫不得已,立刻开始了造反前的最后准备。
造反,从来都是“高风险,高收益”投资的完美诠释。造反的高风险显而易见。一旦造反失败,在古代那可是要被灭“九族”的。明朝的九族,从自己算起,上至高祖,下至玄孙,具体来说是指高祖、曾祖、祖父、父、子、孙、曾孙、玄孙共九代。灭九族时,对已死去的人还要劈棺鞭尸,十分残忍。明朝前期,燕王朱棣(明成祖)率兵入京师,夺得大权后命令方孝孺替他起草即位诏书。“忠臣”方孝孺坚决不从,结果不但自己被杀害,还被株连灭了上面说到的九族,当时受株连而被杀害的达到了847人。毋庸置疑,造反的收益更是巨大。“窃国者侯”,一旦造反成功,自然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皇帝一家千秋万载,一统江湖。还有,太祖爷荣归故里,下旨免收赋税,并让家乡老百姓打打秋风,更是历朝历代的美事佳话。
自古以来,要成就高风险,高收益的造反大业,你就必须遵循三大原则。这三大原则,概括起来讲,就是“有理,有利,有节”。
这第一大原则,“有理”包含两个方面。首先,得是如今的皇帝“无理”。若是政通人和,造反是很难有市场的,除非象朱棣这样把造反说成是皇家内事。另一个方面,就得是“造反有理”了。古往今来的造反者总得给自己披上“上和天理”的神圣外衣。
比如,秦末起义时,陈胜、吴广,他们用朱砂在一块绸帕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大字,塞到渔民捕来的鱼肚子里。人们买鱼回来吃,发现了鱼月复中的“丹书”,都觉得惊奇。与此同时,陈胜又让吴广潜伏到他们营地附近一座荒庙里,半夜里在寺庙旁点燃篝火装作鬼火,模仿狐狸声音,大声呼喊“大楚兴,陈胜王”!
到了东汉末年,历史上著名的“黄巾起义”。张角创立太平道,说是仙人传授了他一本仙书,以宗教的方式笼络人心,在贫苦农民中树立了威望,同时还要普遍传颂一个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然后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造反活动。
这元末的红巾起义,也是同出一辙。当时黄河在白茅口决口,元丞相月兑月兑任用贾鲁为工部尚书兼河防使,召发汴梁大名等13路民夫15万人,庐州等地戍军2万人,从黄陵冈南到白茅口,西到阳青村,开河280里,把黄河勒入故道。明教首领韩山童得到这个消息,抓住机会,分派手下人四处散布童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并暗暗地錾了这样一个石人埋在黄陵冈的当路处。结果河夫开工开到黄陵冈,果然挖出一个单眼石人,顿时骇得数万人目瞪口呆,一时人心骚动。
黄复华自然也得在正式造反之前,把自己打扮一二。没有一个响亮的名头,不穿一身漂亮的马甲,怎么好意思出去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