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的1884 第二部第四卷第一次较量 第十一章 借势

作者 : 炎黄之怒吼

现在,把政治上、舆论上的程序,基本上已经“走”完了必须的程序,下一步就该是军事和政治、经济配合的混合闷棍,咱们怎么也都算是文明人吧,还是对那些浑身长毛的野蛮人来个先礼后兵吧!

因为紫禁城里面的那两娘母,给他的授权是:在大清国的地面上,发生了大清国与洋人的教会、传教士、商人的冲突,他就自动获得授权,成为大清国的钦差大臣,全权处理与教会、传教士、商人之间的冲突!

要发生冲突,那就只是一个借口罢了。

对大清国和西方各国一样,都只是一个借口,一个由头,就看你自己怎么利用而已罢了!

但是,他还是不想简单地,就让国内的那些西方传教士中的败类,轻易地就逃月兑惩罚。他准备要大张旗鼓的搞,把那三个国家的在华人员搞臭!而且还不是他和他的集团出面去搞,那是需要借助一些第三方帮手的。

在《传教士》剪辑前,他陪同老爷子们去洛杉矶时,他就把自己的一帮子合作伙伴手里控制的报纸记者,以及威尔逊手里隐蔽控制的美国报纸的记者,邀请到上海。

贝克亲自接待了这几位老朋友,接风晚宴上,贝克把爵士的希望转告了这些大牌记者,这些记者们立马就兴奋起来。他们知道,只要是爵士安排的采访报道,那就是大事、天大的事,自己的报社会得到第一手的新闻,极有可能是世界级的爆炸性新闻,那就是头版头条,不仅报社老板发财,自己也是名利双收,因为爵士从来不会亏待他的朋友的,尤其是那些帮助了爵士的朋友。

王致鸣对这帮子,他也“教”、指点了几年的新闻界的老油条们,那是太了解了。

首先,他出手就是一人一部中长焦变焦,最新的135单反相机,这部相机有一个新功能——连拍,直接采用磷酸铁高能电池,驱动一台步进式电机,有三个档位,三张、六张、十二张。

这是他为情报局“研制”的一款相机,现在情报局有了更好的,更小体积、更轻便的相机,他就把这款相机拿出来,他给它的市场定位,是新闻和体育运动专业相机,配备一个铝合金三脚架和单脚架,一个五千次使用寿命的闪光灯,对外号称“万次闪光灯”,一个紫外镜、一个防尘镜,一个测光表,两个备用电池盒,一套充电器,一个摄影包和一个暗袋。

这款相机分成三种规格,区别在镜头组合上。

除镜头外,全套在欧美地区统一零售价是三千英镑,镜头是另外算的,由你自己选择。变焦镜头都是单环推拉式机构,有中焦带小广角(70度、两倍)的28~75毫米焦距的,有两倍、三倍24度视角、变焦36~92毫米,也有28~52毫米的,还有35~50的标准镜头。

这是世界上的第一种变焦镜头相机家族系列,他还暂时没有推出一百毫米以上的中长焦、远焦镜头的计划,那是下一波的摇钱树!

如果配齐,就是一万五千多英镑,这是给他给全世界的情报机构和新闻单位,摄影爱好者,特意准备的标准装备。

李鹤年他们情报局资料中心的照片判读专家们,已经把这款相机的所有功能,都基本上算是吃透了。他们可以根据照片景物的视角关系,大致判断出使用者的身体数据,拍摄时所处的位置和高度、照度,拍摄时的相机参数,以及拍摄角度和大致的拍摄距离;地理、地质、气象和动植物专家,可以根据照片背景上的动植物种类、现状,判断出是在什么地方(经纬度、海拔高度),大致是什么时间(季节、气候)、日期或月份,以及当时的气象状态。

镜头上,还采用了他的一项至今没有授权、转让的专利技术:金属真空镀膜的专利,镀了一层在微波照射下,会产生衍射作用的金属模。

因为,现在集团的所有重要单位,都安装了微波触发控制的报警系统,如果这种相机在那样的环境中使用,其底片上将是一片七彩光似的杂乱光晕。

请这批记者的目的,是让情报局的外围人员,带他们到选定的几个最猖狂的教堂去,用他们的相机和亲身经历,把那些杂种们的暴行、恶行都记录下来,进行跟踪采访、记录,时间是三个月,在一八九一年三月前结束。

爵士对他们提出的合作条件,就是他提供采访期间的全部费用、胶卷和所有的交通条件,要求的第一个合作条件,就是采访中所拍摄的所有照片、采访记录都复制一份,原件给他,记者们带走复制件,采访结束后,每人一万美元的辛苦费;

第二个条件,是采访期间暂时不要报道,结束后大家回到报社,再一起统一时间进行全球范围内的全面报道,掀起一次全球范围内的新闻热潮;

第三个要求,就是需要他们在欧美律师的见证下,签署一份申明,证明这些资料都是他们亲自采访、调查和实地拍摄的。

第一个条件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只是第二个条件就有些悬了,王致鸣也只是需要他们,不在采访期间,就开始报道就行,其它的就不太好控制了。

大家可能都知道记者们的不少绰号,两千年时中国人叫记者是“名妓”,谐谑地取其发音、安置某一种灰色职业的帽子。但是十九世纪时,从崇尚民主、自由的欧洲,开始陆陆续续地称呼记者们为“无冕之王”,可见记者们,是最牛叉的。

到了后世中国军阀混战时,中国的记者,呵呵,都是无畏无惧的主,他们面对军阀时,是无所畏惧,可见记者的……呵呵。

对这些已经是著名记者、作家的哥几位,他倒是不好硬性地去要求他们,只好折冲,请他们做完这次的报道后,最好是把这些资料整理、整理,写一本这种题材的文学作品出来,当然,如果是研究性的就更好了。他直接给这帮子朋友,开出了最低三十万字、十万美元的版权费,买断他们那还不知道在那里的作品。

爵士的这一约稿提议,自然是被他们欣然地接受并签订了合同,拿到了首期稿费两万美元的支票。在采访中、暗访中,哥几个都做得相当的认真,到也不急于结束这次的采访活动了。

当然,在时间上,就与他的计划没有冲突了,便于他从容布局。

他之所以要买下几人还不知道在哪里的作品,除了刚才说的报道时间问题外,还有一个问题是他预作的准备,那是准备以后再找那些国家和教会算账时的原始材料,最重要的是那不是华人自己搞出来的,是西方人搞出来的,他们都是世界新闻界的名人!没有质疑的任何空间和机会!

这些都是作者们自己采访、收集的原始资料下,撰写出来的作品,都有律师公正过的原始资料做证据,不怕他们抵赖。

何况,我能够来找你算账,就已经是把你吃定了,拿这些资料做证据和数据,是因为中国人是最讲礼貌、最文明的人,不像你们在中国时那样胡搅蛮缠、毫不讲理、随时以军事行动来威胁中国人。

自然地,他也要安排人,与那些记者同时针对那些对象、事件,进行拍照和调查,那就是进入法律程序的取证!当然他们的调查取证就必须隐秘地进行,技术条件就比那些记者们好多了,他们的照相机的变焦镜头,是85至200毫米的中远焦,四倍或六倍、十度视角的变焦镜头,三、五百米的拍摄距离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最佳距离可以达到八、九百米,获得清晰的画面。

现在,他就需要这些记者手里的实地采访资料,去与那三国政府理论一番。

《新闻纪录片1891-No:10》上映一周后,欧洲、美国和其它欧洲国家,有海外殖民地的大多数城市人口,都知道了这两件事,就在欧洲人、美国人还在为十号纪录片里面,所反映出来的战争画面议论纷纷时。

二月二十四日,星期二,正月十六。

刚过完元宵节的大清国,在江西九江,爆发了一次民众自发针对九江法国天主教堂的传教士拐卖人口、残害中国人的“恶性”事件。

起因是愤怒的当地民众,发现教会墓地里面埋葬着中国儿童的残缺尸首七十余具,育婴堂内却无一活婴,“遂产生公愤”,群起将教堂包围起来,抓获法国天主教士和几名法国医生,在教堂地下室里,发现了大量的人体器官标本和实验记录。

地方官赶到后,在驻九江的黑水护航舰队军官的翻译下,知道了事情发生的真相,他也不敢擅自做主,立即向金陵的总督府发电报,报告此事。

随后在黑水军官的帮助下,收集证据、保护现场。

“闻讯而来”的各国记者们,纷纷使用照相机,拍下了事发现场的照片,对愤怒的群众进行了采访。当然,那里面的记者,是肯定会有一个或两个,是那哥几位之一、之二的。

早在二月十四日拂晓,安克雷奇王子湾集结的首批登陆舰队和运输船队,就开始陆续分散出航,他们的集结地点是东经165度、北纬45度坐标处,集结后舰队的代号是“后羿1”,他们将在那里加油、加水,还有钓钓鱼、打打酱油?!

二十一日凌晨,它们将向旅顺前进,以“合适”的航速航行,第八天(三月一日!)傍晚时分,船队将会在这个“偶然”的时间,经过日本的伊豆群岛区域。

后续的集结船只,将于十九日凌晨,从安克雷奇启程,前往旅顺,自然地,它们也会在“适当”的时候,经过伊豆群岛或日本列岛。

二月二十五日,星期三,在扬州和广州,也同时发生了比利时传教士和西班牙传教士,在中国大肆侵占中国人的土地和财物,殴打中国事主致死的恶性事件。

当然地,那是使人极其愤怒滴!

于是,地方官在留洋“博士”的陪同下,前往出事现场,随同前往的,自然也有当地的外国记者和商人,他们都见证了这一切!

各国驻华使领馆的外交官,是在第三天才知道清国境内,发生了这些欧洲现在正在普遍议论的类似事情。

第六天,三月一日上午九点,他们还是按照以前的习惯,在英国驻华公使馆内,商量、瓜分了即将到手利益的各国驻华公使和临时代办们,兴致勃勃地联袂前往京城的各国总理事务衙门,向满清政府提出“抗议”,并“习惯性”地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无理要求。

时任总理大臣的庆郡王奕劻,没有像以往一样的惊慌失措,而是一反常态、面带微笑地听完了各国外交官们的鸹噪后,对自己的贴身戈什哈递了个眼色,那小子背向身后的那只手,做了一个不起眼的手势。

须臾,一声唱名传来:钦差大臣到!

庆郡王奕劻一听,立即脸色一变,马上起身去迎接钦差大人。

各国的外交官们,听到是钦差大臣来了,也纷纷议论起来,往常都是各国外交官主心骨的英国公使华尔申,立即感觉事情蹊跷,他给几个大国公使做了一个他们几人之间的暗示,让大家稍安勿躁,先看一看再做决定。

一会儿,奕劻领进一位年轻的大臣,华尔申一看,那是一位大清国的子爵大人,他也不认识乔丹爵士。

但是在场的人中,是有人见过少爷的,那些人也是一脸的惊讶:怎么会把这位大英帝国的爵士,当成大清国的钦差大臣?难道是……

他们现在才回过神来,那是全世界都知名的双料爵士啊,两位女王亲封的爵士,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

华尔申也从那几位回过神来的外交官的脸色变化上知道,这一定是一位重要人物!

※◎※◎※◎※

求推荐!求收藏!

您的支持是作者最大的动力!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遗憾的1884最新章节 | 遗憾的1884全文阅读 | 遗憾的1884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