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之崛起 第四卷 等风云变 第二十五章 暴涨的人口

作者 : 欹铉

到了绪安城后,太史慈和老夫人自然是住进了城主府,而陈栩则住进了城主府附近的一间房屋里,当然之前住那里的大唐族人都搬了出去。新的大唐族人已经没有再训练,所以也不会出现一些超自然的现象让三人惊讶。

把陈栩介绍给仲裁处众人的时候,郭密等人带头发难了,不过陈栩没有慌乱,很快就使郭密等人折服,承认了他军师的身份。当然太史慈,老夫人还有陈栩都获得了大唐城邦公民的身份。

有了陈栩后,王绪更加清闲了,政事全部交给陈栩和仲裁处处理,自己就一心和太史慈学习枪法。

经过两个月的建造,新的三艘运输船一起下水,测试了几天后,和之前的四艘舰船一起满载了大量粮食向北航行,开始了流民的运输工作。以前那艘商船也经过了小部分改装,可以运载民众,而两艘箭船也只是带上了一些负责管理流民的人员。

七艘舰船,预计可以带回一千五百名流民,将会在一个多月后返回。

……

徐州琅邪,有不少富户开设粥棚招收流民,使得不少从青州逃难而来的流民涌了过去。最开始琅邪县县令还惊慌失措,害怕流民失控,但是那些富户都很好的控制住了这些流民,施粥的同时组织流民开垦农田。

县令得到了富户们的贿赂,也就没有再去关注这些事情了。当然,这些富户就是大唐城邦的锦衣卫,这两个月他们就耗费了上千金,如果不是贩卖了不少珍贵的药材以及动物毛皮,估计王绪的裤兜都会被当出去。

两个多月来,锦衣卫们收拢了五千多的流民。因为战乱,实际上流民中的老弱早就已经死去,能留下的都是青壮,这也符合锦衣卫们的挑选规则。

经过一段时间的威逼利诱,大部分流民都同意到海外生活,少部分不同意的则留在锦衣卫们购买的土地上开垦农田。当然所有的流民都受到了严厉的监视,防止他们把海外有大岛的消息透露出去。

七艘舰船组成的舰队终于到达了琅邪,因为靠近海岸的地盘都被锦衣卫们买了下来,所以舰队也不怕白天停靠被别人发现。

一千五百名首批流民已经挑选完毕,其中有三户是铁匠,一户郎中,这是大唐城邦最急需的。流民们都被告知,到了海外大岛后每户人家都将获得十亩地,并且开垦的第一年免税,耕牛农具什么的也能免费从政府那租用。

“好大的船……”

“不会有事吧。”

“不知道海外是什么模样?”

见到停靠在海边的舰船,流民们出现了一阵骚动,不过他们身边的裂锋营战士们让他们很快安静了下来。经过两个多月的相处,流民也知道裂锋营的人都不是好惹的,在他们面前最好乖乖的,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流民们在裂锋营的监督下陆陆续续的上了船,随行的除了船员,还有一些裂锋营战士以及从台湾派出来的郎中。开船后没多久,很多流民都出现了晕船现象,整个船舱里都气味异常。许多年后,不管是船员们还是民众们,他们记忆中最恐怖的事情就是运输流民时的航行。

一千五百名的流民到达后,大唐城邦早就准备好了人手接收,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有一技之长的人被各个部门吸收,同样每户人家都划分了十亩地,让他们前去开垦。

最先开工的就是铸造部,三户铁匠下船的第二天就被铁真等人拉进了铸造房。本来锻造手艺是别人的不传之秘,但是在王绪用金钱的诱惑下,这三户铁匠也答应了献出手艺。

铸造房早就试图铸造铁器了,只是无法进行防锈处理,得到了这三户铁匠技艺的帮助后,短短十几天就铸造出了第一把铁剑。不过这时候铁矿石就成了阻力,台湾岛的铁矿在南部,现在大唐城邦里的铁矿石都是之前从一些蛮族手里换来的,但是数量并不够多。

台湾岛南部的铁矿附近有一个千余人的部落,陈栩得知这个情况后直接建议派兵压服,这样不用重新建设营地,也不用再派更多的人手去挖掘铁矿。

于是准备出发前往琅邪接流民的舰队被留下了一艘箭船和一艘商船,这两艘船将送一百五十名裂锋营战士以及八十名步弓手前往台湾岛南部。吴幕这一次成为了领队,他主要是做外交工作,如果那个部落识相就好,不识相那就只能打得他们懂事了。

这些战士和步弓手里面有不少曾经有过管理奴隶的经验,所以也算是多用途了。

压服那个部落的事情进行得很顺利,没有杀人,裂锋营只是抽出了手上的青铜剑,对方就放弃了抵抗。不过这一次的行动虽然得到了一个铁矿,但是却让山里蛮族对大唐城邦都提高了警惕。

王绪从系统地图上可以看出,这些蛮族之前还算有些友好的态度,现在也变得有些敌意了。不过王绪等人也不在乎,等收流民的工作告一段落后,下一步就是收拾这些蛮族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有了铁矿来源,裂锋营的武器首先被慢慢替换,换下来的青铜剑也被封存了起来。现在开采铜矿的工作已经停止,之前说过,矿石镇那附近是金银铜伴生的矿脉,徐州那边耗钱严重,所以现在是全力开采金矿,以免入不敷出。

王绪也督促铸造部的人开始打制蒸馏酒设备,只要做出了蒸馏酒肯定能够大卖。徐州那边一些城池里已经有锦衣卫控制的酒楼建立,现在主要是做美味的海鲜,也算是生意不错。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之前就在台湾岛上,没有花钱的地方,王绪觉得日子过的挺好的。而现在到处需要花钱,王绪恨不得把玻璃什么的都造出来,学着那些穿越前辈们大发利市。

靠,为什么当时学历史了,我要是学理科多好啊!不止一次王绪发出了这样的哀叹。

随着运输船以两个月为周期不断的下水,现在每一次送来的流民越来越多,锦衣卫们在王绪的吩咐下也收拢了不少马匹耕牛什么的都送了过来。不过好马不好得,锦衣卫们收集了很久也都是一些驮马,劣马,并不能组建真正的骑兵。

随着人口增长,一些治安问题也出现了,王绪让人对犯法之人做出了严厉的惩罚,也算是让新来的移民安静了一会,不过制定法律的事情刻不容缓。

王绪让大陆那边的锦衣卫收集了一些大汉律法,然后让陈栩对这些律法进行收集整理。然后派人在每个村落里宣读,务必让所有民众都知法。同时让原本驻守每个村落的军队分出一些人在村落里巡逻,维持各地的治安。

当然,王绪不是全盘照抄大汉律法,比如士农工商这种身份的划分就被废弃,而是沿用以前的公民和平民两种身份。新加入大唐城邦的都得到的是平民身份,如果他有一技之长,或者对城邦有突出贡献,那么他将会得到公民身份。

同时每个村落都成立了法院,专门负责对各种案件的处理。司法独立,法院行使司法权,任何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都不得对其进行干预。立法机关对法院有监督权,可以对法官进行弹劾,但是不能干预审判个案。

台湾岛上的一切都是一张白纸,王绪自然能够轻松的在上面涂抹,所以他现在就提出了司法独立这一种先进的理念。陈栩是明白人,他看出了王绪这种理念的优越性,自然不会反对,仲裁处的其他人虽然没有看得太明白,不过依然对王绪做出了支持。

法律方面告一段落,接下来就是对各个行政部门进行划分和改造,之前的仲裁处各部门分工不明细,人少的时候还好,现在已经不堪重负了。

兵部,由郭密负责,主管军事,下设陆军处和海军处两个部门。

户部,由牛磁负责,主管人口,农业,粮草,资金走向等。

税务部,由钱实负责,现在主要收取的就是商业税和农业税两种。大唐城邦现在的税率都是十一制,也就说收了百石粮食要上交十石,或者说买卖中赚了十金,就得上交一金。

工部,由铁真负责,做什么就不说了,大家也知道。

吏部,由陈栩负责,官员的升迁由这里负责,但是不负责官员的评估。

廉政部,由赵轶负责,负责官员的评估,但是不负责升迁,看名字就知道,这是一个监督机构。

刑部,不是法院,而是检察机关,由常希负责。

法部,就是法院,由林政负责。

礼部,由陈栩负责,礼部暂时事情不多,所以陈栩身兼两职。

外交部,由吴幕负责。

(赵轶,林政和钱实都是以前仲裁处的成员)

仲裁处以前的众人不管是否当职的,现在都多了一个新的身份,立法部成员,主管大唐城邦法律的制定,同时监督法院的公正。

可以说现在大唐城邦麻雀虽小,却是五脏俱全,框架已经搭好了,就算以后不断扩张,也只用在各部门增加人手罢了。

随着来台的流民增多,招兵的事情也在进行着,大唐城邦给出的规定是,凡是参军的人,他可以获得五亩良田,出征后如果有战利品可以获得其中两成,如果有立功可以分得更多的良田,甚至公民身份。如果不幸战死,其家属还将获得金钱的抚恤。

田是农耕民族的活命之根本,这个规定一出,不少青壮投军,最后选出两千人组成了新的平民军队。其中五百人善射,训练成弓箭手,其余全部训练成长枪兵。

招收了新兵后,原本给王绪当陪练当到无聊的太史慈找到了新的兴趣,于是兵营就成了他每天必去的地方。不过那帮新兵在他和郭密等人的训练下倒是进步很快,要不了多久就能成型了。

其实练兵最开始的时候,有不少人吃不了苦当了逃兵,当然参军时分配给他们的良田被收回,他们的名字也被乡里通报批评。这些逃兵到最后被家里人嫌弃,被乡里人看不起,有了这样的榜样后,逃兵就没有再出现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帝国之崛起最新章节 | 帝国之崛起全文阅读 | 帝国之崛起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