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明永历 第二章 忠献之邦

作者 : 朱由榔

永历在宴请郎廷佐之前,已经从田家兴那里得知了郎廷佐这个“死忠份子”回心转意,投降大明的缘由。

原来,郎廷佐确实有死战到底的决心,但决心归决心,守住江宁城是绝不可能的,不说兵力相差一倍,就是在火力上也没有明军威力巨大的大炮支持,所有城破只是旦夕之事。

郎廷佐知道自己死守城池,等破城的时候,也就是自己的死期,初时他并不想投降,而是让人将木柴堆积到自己的书房,等着明军杀入城中之时,就点火**。

不过郎廷佐最终没有这么做,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郎廷佐其志不坚,自己不想死,不然谁也救不了他。另一个原因则很奇怪,郎廷佐竟然是听了自己的第五房小妾的劝告,才决心投降的,当然这是流传出的小道消息,并不一定是真的。

不管怎么说,郎廷佐确实投降了,将偌大的江宁城拱手让给了永历,虽然江宁城有些损失,不过是外城被大炮轰得残破不堪,但内城却保存完整,几乎没有任何损害。

永历将郎廷佐邀请到秦淮河的画舫上,两人仿佛多年的朋友一样,一起饮酒谈心。永历的话虽然不多,但却句句说在郎廷佐的心坎上,让郎廷佐心中感慨不已。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永历提出收服之意后,也没有强逼郎廷佐,接着两人一边看着繁华的夜景,一边饮着小酒,随意聊几句无关紧要的话,直到三更天才下船回府。

永历如此善待郎廷佐,是有极深用意的,现在别看郎廷佐投降献城,但他内心中未必真的屈服,也许还别有目的,要知道这老家伙可是老谋深算,让永历不得不防。

但是不管郎廷佐心里藏着什么,永历都要试他一试。郎廷佐不同于其他降臣,他可是满清朝廷的两江总督,江南三省的牧守,权倾江南。如今明军光复了南京,但是长江下游的镇江、常州、江阴、吴淞等府县还未收入大明统辖,此外更让人担心的是江北扬州、淮安、徐州等地,那里可有清军的重兵驻守。

如果能让郎廷佐出面说服那些地方的官员,也许不用出兵,就可以拿下这些地方。还有郎廷佐也算是一个能臣良吏,十余年任两江总督之位,治理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无论是民生,还是商贸都有所发展,江南基本安定,这不都是郎廷佐的功劳吗?

另外,大明控制的地方比较少,全国各地大多还是满清的属地,如果滥杀降臣,肯定会激起各地守官的反抗,假如能够收服郎廷佐,为己所用,那么这些还在观望的地方官便会蜂拥投靠大明,比用兵挨个去攻打省事的多了,还不需耗费力量。

当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重用汉臣范文程、洪承畴,在汉人眼里他们是大汉奸,但在满人眼里,他们却是一条忠实的狗,为满清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郎廷佐祖上是辽东汉人,父亲被满人俘虏后成了奴隶,几年后又进了汉军旗。而郎廷佐自幼随父亲在辽东生活,入仕也是在满清朝廷,其实除了他的身份外,其他的与满人无异了。可不管怎么说他都是汉人,即使被说成是“汉奸”,他依然是汉人。既然他是汉人,那么就为什么不能为大明所用?

郎廷佐归顺大明,成为永历皇帝的臣下,也算是认祖归宗,这就可以给那些还在当“汉奸”的满清汉臣们一个启示,大明已经复国还都,不要再“认贼作父”了,赶紧“改旗易帜”,回归大明。

所以对于郎廷佐,永历是势在必得,一定要想办法让他死心塌地为大明,为自己卖命。

投降献城是被逼无奈,但真心归顺又是另一回事。永历并没有急于逼迫郎廷佐,而是给了郎廷佐两天考虑时间,再来决定是否在大明朝廷里任职。

原先江宁城内的两万绿营兵,经过淘汰老弱病残后,得到了一万精壮的士兵,被分成了两个团,由靳统武分派了两个嫡系副将做了团长,还有就是安插了大量的“指导员”,以教育和鼓动军心。至于原来的那些绿营军官,则被集中到一起,开了一个“学习班”,主要学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精神,省得他们这些平时作威作福惯了的“官老爷”以后惹是生非。

长江下游南岸的镇江、常州等地还没有拿下,不过这些地方的清军大多被郎廷佐抽调走了,剩下的只是几千的老弱残兵,但是这些州府地理位置却很重要,必须尽快占领,否则北方清军南下,必会从那里渡江,南京会受到直接威胁。

经过商议后,永历下令派出一个团,大约五千明军,由毛八重为主将,再请郎廷佐亲笔手书一封劝降信,而后沿着长江南岸的官道,向下游进发。对于那些城市,能投降最好,不降者则攻之。

毛八重率军出发,经过一天的急行军,抵达了镇江。这时镇江城紧闭着城门,城上有几个老兵探头探脑地向外张望,毛八重早就得到情报,此时镇江城内不过一千多绿营兵,根本就是不堪一击。但是毛八重并不想立即攻城,而是能劝降就劝降,何必兵戎相见,伤了和气。

于是毛八重让人上前喊话,让镇江的知府和守将快些投降,并说带来了郎廷佐的亲笔信。过了一会儿,城门被打开一个小缝,一个守门把总探出脑袋,将那封信接过去,然后城门重新关上。

毛八重见到对方收了“劝降信”,便知道镇江的守军根本没有想要死守,不然也不会去接那封“劝降信”,否则直接开打不得了。

果然,在半个时辰以后,镇江城门大开,从里边连跑带颠跑出七八个文武官员,不过从官服上看最大的也只是五品知府而已。

毛八重曾经是江宁绿营参将,也多少知道一些镇江的官员,比如镇江的知府叫做林茂才,城守副将叫潘园,都是没有多大本事的人。不过林茂才曾经拜入郎廷佐门下,以学生身份侍奉郎廷佐,何况又是下属,所以对于郎廷佐的话,林茂才从来都是言听计从。

林茂才这些日子也是一直提心吊胆,如今好像“天下大乱”一般,大明的军队有如从天而降,前些日子还说在江西和福建,这几天就跑到江苏地界了,而且兵围江宁城。就在昨天,有人从江宁过来,说是总督郎大人投降了,明军占领了江宁,大明皇帝也进了江宁城,这可能吗?老师可是一个忠贞之士,怎么会投降呢?

就在他狐疑不决的时候,明军已经抵达镇江,而且带来了郎廷佐的亲笔信,这回也由不得林茂才不信,所以才打开城门,出城向明军请降。

按照永历的旨意,为了稳定局势,安定民心,如果各地的主官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之人,都可以留任原职,等待大明朝廷的下一步任用。于是毛八重向林茂才宣读了圣旨以后,将一套大明五品官服交给他,然后林茂才摇身一变,就成了大明镇江知府。

兵不血刃占领了镇江,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毛八重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反而有些担心,在长江出海口的吴淞和崇明岛,还驻扎着清军的重兵,兵力在上万左右,主要是为了防止外军入侵长江,而且吴淞是一座防守严密的要塞城堡,还有“红夷大炮”等重火器,易守难攻。

虽然毛八重也带了三门新式大炮随行,威力和射程都比“红夷大炮”强上不少,但对方凭借高墙深壑,也绝对能固守住城池。

可出乎毛八重意料的是,就在他在镇江稍作休整,然后向下一座城市江阴进发的时候,在距离江阴不到五十里的地方,竟然遭遇了出击的清军。

这股清军兵力不少,竟有一万兵马,是从吴淞和崇明岛来的,为首的是崇明总兵赵雨海。赵雨海得到江宁被围后,准备出兵救援,本想坐船逆江而上,但是怎么也找不到足够的船只,而清军的水师船队又在舟山,远水解不了近渴,最后只好从陆路向江宁进发。

两军遭遇后,无论是毛八重还是赵雨海,都没有贸然出击,毛八重是因为对方兵马比自己多出一倍,而赵雨海则是因为不清楚对方实力,不敢贸然进攻。

就这样,五千明军和一万清军相对拉开了阵势,在距离三里的地方摆下阵线,都没有率先出击。

让毛八重想不到的是清军竟然还有十门“红夷大炮”,估计也正是因为要运送这十门大炮,所以吴淞口的清军才走的很慢,江宁已经投降三天了,清军才抵达江阴。

三门新式大炮对付十门“红夷大炮”,毛八重心里没底,毕竟数量上是自己的三倍,而且清军的兵力也多出一倍,这一仗难打!

也许是看出实力对比了,清军竟然先动了,先是五千步兵慢慢的向前移动,而后是十门大炮跟进,最后才是另外五千清军压阵,缓缓向前推进。

“开炮——”毛八重大吼一声。毕竟明军的大炮射程要比“红夷大炮”远上一倍,所以在清军进入射程的时候,毛八重便下令开炮了。

不过毛八重只有三门新式大炮,威力虽大,但能兼顾整个战场,何况对方主将赵雨海很聪明的摆出了一个很松散的阵型,使大炮的杀伤力减小了不少。

清军越来越近,明军的大炮已经从仰射改称平射了,杀伤倒是不少,可是吴淞口的清军不同江宁绿营,他们在江南的战力可算上是顶尖的。

毛八重看到清军必进了,马上下令全军突击,因为此时如果静待清军发动攻击,势必会被清军冲乱阵脚,与其如此,不如下令全军冲过去,还有一些胜算。

五千明军一片高喊着“为了大明,杀啊——”一边向清军猛杀过去,很快两股军队交织在一起,砍杀在一起。明军的大炮并没有停歇,重新提高炮口,向清军的后队轰去。

明军的炮手都是熟练的老兵,是从井冈山下来的,打得准,打得狠,三门大炮对付十门“红夷大炮”,竟然不落下风,很快就轰碎了清军的四门大炮,可是清军比较狡猾,在射出一炮后,马上变换阵地,让明军的炮手很难找到,不过他们也打不到明军的大炮。

不得不说赵雨海是一员悍将,在突击的时候,突然从后队各分出两支清军,每支一千五百人,从左右向明军包抄,准备依靠兵力上的优势,击败明军。

毛八重的这个团,兵力为五千,只有一千是井冈山上的老兵,其余的都是“东征”路上收编的绿营兵,降兵们虽然也有训练,但时间紧迫,战力不足。而这股清军可是扼守吴淞口的百战精锐,只有一千战力相当的明军,两军混战在一起后,明军渐渐抵挡不住,阵线开始有些动摇了。

毛八重手持一张硬弓,连连发箭,箭无虚发,可是凭他一人之力,仍然难以抵挡清军的进攻。

“还是撤退,撤回镇江,等待援兵。”毛八重如此决定,可正当他要下令的时候,却听见清军的后背,还有左右两侧传来了“咚咚”的擂鼓声和“滴滴答答”的唢呐声。

“怎么回事?”毛八重赶紧向左右张望,但见到天边出现了一条黑线,慢慢的变宽,竟然是无数的百姓向这边赶了过来。

等百姓们走近了,毛八重发现这些百姓除了手持斧头镰刀以外,竟然还扛着三个巨大的画像,每个画像旁边都有一个人举着高高的旗杆,上边有一个条幅,分别写着三个人的名字:阎应元、陈明遇、冯敦厚。

毛八重当然知道这三个人,他们就是二十年前在江阴率众抵抗满清的三大义士,在江阴率领百姓独守孤城八十一天,最后城破人亡,而江阴也从此被称为“忠献之邦”。

“杀啊,为三公报仇,为江阴死难的人报仇——”不知道谁喊了一声,百姓们忽然呐喊着,冲向了清军,从四面八方将清军团团围住。

一场大战下来,清军虽然有万余人,但是百姓们却多达十余万,就算是清军战力再强,可遇到红了眼的百姓,也是只有败亡的份。

全歼一万清军,吴淞总兵赵雨海被活捉,接着在百姓的帮助下,毛八重继续向长江下游挺进,接连兵不血刃地拿下了江阴,常熟、太仓等地,兵锋直指吴淞口。

弘光元年,江阴八十一天,城破人亡,全城十万百姓,全部阵亡,无一降者。今天终于报仇了!

(吼一句,求月票啦,真没底气,没人投啊,真可怜!)-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穿越之大明永历最新章节 | 穿越之大明永历全文阅读 | 穿越之大明永历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