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率军一路急行,为的是及时赶到开封,以增援先行杀入城内的方孝玉,终于在到达开封城时,时候刚刚好,三千大明骑兵已经将东门夺下,于是永历亲自指挥明军步兵,派出三路人马,赶往另外的西、南、北三个城门,将其攻占。
而方孝玉返回东门后,与永历见了一面,接着又带兵前往北城,在一条街道上与反扑的清军遭遇,巷战开始,两万人混战在一起,附近的民宅和商户也被波及。
大明第一军团的战力本来就比绿营兵强出数倍,而且还有火枪和手榴弹等强火器助阵,清军却来不及调来大炮,故此交战之后,很快明军就掌握了主动权,将清军打的鬼哭狼嚎,连连后退,就算是有八旗兵压阵,斩杀后退的绿营官兵,也难以禁止绿营溃逃。
一场激烈的巷战之后,开封城的北城一片狼藉,有很多民宅被毁,更是有不少无辜百姓死在乱军之中,甚至一家死绝,连收尸的人都没有,惨不忍睹。
永历知道这件事后,亲自下旨昭告城内的百姓,对城内死难的百姓进行抚恤,给死者安葬,对伤者补钱,还有那些可怜的孤儿,则准备派人专程带回南京,将来由朝廷抚养长大。
开封府被明军迅速攻破,城守尉苏礼察被击毙,河南巡抚顾钟带着残兵从北门逃跑,可能逃往西边的郑州或者洛阳。
此外永历还从俘虏口中得知了一个重要的情况,那就是八旗主力进入河南以后,接连攻下豫东数个府县,但是在郑州受挫,连攻三天,死伤无数后,他们放弃了郑州,绕道向洛阳去了。
“郑州竟然还是大明的掌握之中!”
听到这个消息后,永历又惊又喜,郑州地处河南月复心,连接着黄河两岸,东西南北,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如今豫东又重回大明手中,而郑州并未被清军攻破,河南大部分区域还是在大明的掌握之中,接下来与清军交战就会有一定的主动。如果将黄河封锁,使清军难以从北岸得到粮草供应,那么清军久战不决的情形下,兵力疲敝,明军便有了胜机!
永历和方孝玉商议一下,决定先派出信使赶往郑州,联络那里的守军,而后在开封休整一天,派出巡逻队去四乡八野搜捕溃逃的乱兵。
五月二十这一天,永历下旨留下三千明军守卫开封,然后率领其余的一万五千人马继续西进,于三日之后,来到了郑州城下。
郑州知府谭庆宗早就从信使那里得知大明皇帝御驾亲征的事情,而且马上就要抵达郑州,于是赶紧着手准备,将自己的知府衙门清理一遍,再派人维护城内治安,然后等待皇上的御驾进入郑州地界。
此时清军还有一部分留在郑州以西的荥阳,兵力在五千人左右,负责监视郑州明军的动向,他们听说徐州的明军进入河南,已经攻破开封的消息后,并没有留在荥阳城等死,而是在永历到达郑州的前一天晚上撤出了荥阳,向西边撤退了。
谭庆宗早早地率人等在郑州城东门之外十里之处,身后还有上千人的迎接队伍,大部分都是郑州的文武官员和有名望的绅士。
其实按照以往的规矩,皇帝出巡,地方官员应该等在自己的辖区边界,恭候皇帝的御驾,但是永历已经让信使带话给谭庆宗,让他不得离开郑州城,一切以郑州城的防务为重,至于迎接圣驾的事,只需派出几个向导便可以了。
可是话虽说如此,但谭庆宗老于算计,有些精明过头,他知道现在毕竟是非常时期,但皇帝御驾亲征,自己如今为大明朝廷的地方官员,如果不出城迎接,恐怕会在皇帝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后来思来想去,谭庆宗还是决定出城迎接,但是他可不敢出城太远,否则清军真的杀一个回马枪,城内又没有官员坐镇,那可就糟糕了。
于是谭庆宗率领郑州的官员们出城十里,同时还有数百郑州的名望士绅,他们也跟随而来,如果能一睹大明皇帝的风采,受到皇帝的接见,那可是一辈子最荣耀的事情了。
永历骑着战马,左右稍后是方孝玉和毛八重两员大将,前边有方美玉率领两千多骑兵开道,后边是上万的明军步兵,迈着整齐的步伐向郑州缓缓而来。
离的很远,永历就看到前方官道上站着黑压压的一片人,而且道路两旁已被郑州明军设防,监视着赶来围观的百姓。
永历眉头一皱,心中有些不悦,本来不让谭庆宗出城迎接的,可是他还是出来迎接自己,这要是郑州被清军偷袭,城内没有人指挥防守,如何是好?
当方美玉率领骑兵经过,谭庆宗赶紧下令自己的人把路让开,然后在远远的看见身穿明黄色九龙团服的大明皇帝后,马上就跪在地上。
等永历骑着马来到谭庆宗前方三十步的地方,谭庆宗高声呼道:“臣郑州知府谭庆宗恭迎大明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其他人也跟着高呼“万岁”,然后头点地,恭恭敬敬地磕了数个响头,有的士绅甚至是用力过猛,将自己的脑门都磕出了几个大包。
永历知道自己高高在上,黎民百姓,芸芸众生,都需要像仰视高山一般对对自己毕恭毕敬,不敢有半点差池。
尽管心中对谭庆宗有些不悦,但是永历看在郑州士绅的面子上,还有他死守郑州的功劳,决定不再责难他。
“诸位都平身,郑州还在大明的治下,诸位都是有功之人,朕决定等战后,要在郑州东门立一座记功石坊,为你们,还有战死的将士记述功劳!”永历如此说道。
“啊——”郑州士绅一阵惊呼,也不管皇帝就在近前,竟然相互议论起来,全都面带喜色,他们都如此想道:这可是大喜事啊,将来如果将自己的名字刻在石牌坊上,供后人敬仰,那可是光宗耀祖的大好事!
谭庆宗一看乱套了,便有些心急,急忙大呼道:“臣代郑州将士和百姓,谢主隆恩,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时士绅们才闻言停止议论,明白自己刚才失礼了,这是知府大人在提醒他们,赶紧谢恩,别再议论,否则就是大不敬了。
于是士绅们也全都再次跪下,跟着高呼“谢主隆恩!”
永历伸下手,让他们再次“平身”,而后对谭庆宗说道:“谭知府,朕要入城,你上轿,头前带路!”
谭庆宗一听,哪敢在皇上面前乘轿,急忙说道:“陛下,还是臣为你牵马进城?”
永历笑道:“呵呵,谭知府这些日子辛苦你了,为朕守住了郑州,朕赐你乘轿与朕同行!”
听到皇上如此讲,谭庆宗心中乐开花了,这句“朕赐你乘轿与朕同行”,能与皇上并行,而且还是坐在轿子中,那可是天大的荣耀,而且别人只有羡慕的份,却不能说三道四,毕竟这是皇上钦赐的,是不能违背的。
所以谭庆宗不再推辞,再次谢恩后,走回自己的轿子,进去以后,由轿夫抬着,来到永历身边。
就这样,永历骑马,郑州知府谭庆宗乘轿,不过谭庆宗的轿子稍稍后撤一点,身后是上万大明精锐,继续前进,向郑州城走去。
来到郑州知府衙门,永历先休息了一会儿,接着在方孝玉和毛八重的陪伴下,用过了午饭,再让衙门内的仆人准备好浴室,永历去里边洗了一个澡,洗去身上的风尘,然后舒服地午睡了将近两个时辰。
永历真的是太累了,一连十天,由徐州进军河南,行程七八百里,而且多是急行军,就算他是皇帝,也得骑在战马上颠簸,不敢耽误时间,以免贻误军情。
将近傍晚,永历才睡醒,这才想起还有很多军务需要处理,于是下旨请方孝玉、毛八重、方美玉和郑州知府谭庆宗及守城副将来衙门内堂,一起商议军务。
众人参拜完毕,永历先问向谭庆宗,问道:“谭知府,八旗主力突袭河南,连取豫东府县,可是在郑州却攻城受挫,你是如何守住的郑州啊?”
闻听皇上问自己,谭庆宗赶紧躬身施礼,而后答道:“回陛下,开封被清军偷袭攻克后,臣及时的得到了消息,在八旗骑兵赶来郑州之前,就开始布置防守,故此在他们想要故技重施,夺门攻城的时候,臣已经布置完防御,而后将进攻的八旗骑兵击退!”
永历点点头,说道:“做的很好,未雨绸缪!清军未能攻下郑州,现在八旗主力是不是去了洛阳?”
“是的,臣就在昨天还收到消息,数万满蒙骑兵已经赶到洛阳外围,已经在孟津与数万绿营会合,正准备进攻廖大人守卫的洛阳城。”谭庆宗答道。
“那么朕的第四军团可有消息?潼关的刘体纯现在如何?还有王辅臣的动向,你知道吗?”永历连续问了三个问题,可见心中急切。
“回陛下,军团参军廖大人率领数万第四军团精锐镇守洛阳,与孟津的清军形成对峙;孤军深入的刘国公,却被王辅臣率军围困在潼关,处境危险,不过巡抚张大人已经率领两万明军赶去救援。”谭庆宗一口气说完。
“嗯?张英带兵去潼关啦?”永历不可置信地问道。
“是的,就在七天前,因为现在陆路交通断绝,而且有清军骑兵活动,消息传递不是很快,不知道现在张大人领兵到了那里?”谭庆宗说道。
“哎呀,张英怎么可以去潼关呢?廖文希为什么不去?”永历像是自问,又像是在问谭庆宗。
可是其中内情,郑州知府谭庆宗那里能知道。
就在这时,忽然从外边跑进来一个御前侍卫,手里拿着一封信,在内堂外跪下,高声道:“启禀陛下,洛阳方面送来急报!”
永历一听,招手道:“快呈上来,送给朕看!”
侍卫将信呈给永历,永历接过来,拆开朱漆印封,打开信纸读了起来。
“啊——”永历刚看了一段,就大叫一声,好像被信中的内容所震惊。
河南巡抚张英率领两万河南本地明军奔赴潼关,在义马县卧虎岭遇袭,全军被王辅臣的陕军和河北绿营包围,在突围中,张英中箭收伤,全军损失惨重,只有五千余人突围出来,逃到宜阳县城,又被王辅臣领军堵住,危在旦夕。
(感谢十年兄打赏!这是白天第一更,晚上还有,今天拼了!求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