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行德微微留神,只听身后那人又道:“我朝田赋多归于军府州县,朝廷若不大兴工商,国库岂不空虚?”他声音颇为洪亮,连中间的两名宋国举子都注意到他了,那黑瘦的举子愤愤道:“这便是残民以逞的理由吗?”
那人反唇相讥道:“嘿,商会本身是自治的,契约是流民自己签的,残民以逞四个字,恐怕落不到朝廷的身上。”
周围的人纷纷朝这边看过来,赵行德微微向旁边走了两步,将身后那出言质疑之人让出来。此人圆脸浓眉,唇上蓄着短须,军袍胸前校尉的徽记,虽然身形不高,但顾盼之际,目光凌厉如刀,让谁都印象深刻。
“这是谁啊?”赵行德听身边的人窃窃私语。“护国府余校尉。”“哦,原来此人便是余藏云。”余藏云在护国府声望最高的校尉之一,关东举子居然引出了他,围拢来的人便多了起来。
余藏云沉声道:“商会自治以大兴工商乃是开国朝便定下的国策,岂能轻言变更。单单长安一处,不过方圆百里之地,所出的赋税,抵得上数十州县,而商税和田赋不同,每年皆在增加,与国家开疆拓土,出力甚大。工坊商税,不下千万贯国用所缺,若是强行驱逐工徒,工坊凋敝,赋税大减。谁来弥补?”他左右看了看,提高声量,沉声道,“是增加田赋、关税?还是裁减军饷爵禄?朝廷本来就是量入为出,陡然少了一块赋税,总不能让国库变出钱来?”
开始时倾向于关东举子的人尚多些,听余藏云谈及赋税,众人脸色都微微一变。赋税是国家大事,不得柱国府、护国府同意,便是皇帝亦不能随意加赋。而朝臣有主张加税的,莫不要冒着声望大跌的风险。而平白无故的裁减军饷爵禄,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余藏云谈得都是夏国的内政,那两名关东举子更不知如何反驳他。
这时,旁边却另有人道:“余校尉此言,未免耸人听闻了吧?”赵行德转头看去,却是另一名身穿校尉军袍的人,国字脸颧骨微高,目光明亮如炬,却给人以暖意。此人带着浓厚的河中口音,接道:“若非关中工坊禁锢了大批工徒,河中也不至于如此缺人。那些关东流民月兑了桎梏,去河中,漠北,耕田也好,做工也罢,经商亦可,也都是要缴纳赋税的。不至于像你说的那样吧?”
众人又是一阵交头接耳,让赵行德知晓,此人亦是赫赫有名的校尉,名叫康德明,虽是康国王族的旁支子弟,却凭着自身本事在军中升迁到校尉,在护国府中隐隐安西军司校尉的领袖。
余藏云脸色微微一沉,拱手道:“以我所知,工坊役用工徒百人,所交商税敌得过数百荫户的田赋。若是强加干预,以数十万工徒来计,其中赋税的差额不小。康校尉既然如此说,可否让河中州县担当?”
众人见康德明和余藏云辩驳起来,纷纷窃窃私语。赵行德旁边有人便小声道:“这些关东工徒,枪棒骑射,一样都不通,就算被工坊做牛马役使,也于国无损。”另一人笑道:“正是,不过几十万废人罢了,也值得两位争执许久。”
赵行德转头看去,只见这二人衣着华丽,神色却颇轻佻。他吸了口气,低声道:“今日有人坐于危岩之上,居然还以为安如泰山,真是笑话。”那两人听他语带讥刺,神色大变,转头看来,赵行德脸色自若,似自言自语道:“秦时骊山刑徒,尚能灭了周章、田臧、陈涉,迫山东群雄束手,使霸王忌惮。以我之见,这关中数十万工徒若稍加整训,便是耐苦战用死命的强兵,扫灭大言不惭之辈,正如土鸡瓦狗。”那两人脸色由青转白,又模不清他的底细,讨了个没趣,只得自去了。
此时,那两名大宋的士子反而人微言轻,被挤到一边,孤零零地站在人群中,显得颇为孤寂无助。李蕤见状,便带着赵行德过去,向他二人拱手道:“王兄,吴兄。”原来他与这二人乃是认识的。
见李蕤和赵行德把臂过来,显得交情非常。黑瘦的那人先客气拱手道:“鄙人吴越,字南英。”白面的则拱手道:“关东人王钟,草字介生。”赵行德从军三载,神情举止和从前自有不同,王钟自称关东人,显然将赵德当作了夏国人。赵行德亦拱手笑道:“在下赵德,草字行直,幸会幸会。”
李蕤介绍道:“王兄是长安东人社的盟主。”又道:“吴兄亦是东人社的高才。”赵行德再次含笑向两位关东同乡拱了拱手,他心中明白,李蕤点明二人身份,越是客气,便越是和这二人交情尚浅。假若是陈东在此,李蕤只会介绍说:“这位是福建路的陈少阳。”李蕤笑道:“行直也是出身关东,大名鼎鼎的文辞院女学士,赵夫人的夫君。”赵行德不觉莞尔,没想到自己也有被如此介绍这一天,又微微感到奇怪,这担当了文辞院学士之事,也没听若雪提过。他心下微微摇头,三年的别离,还是有许多新的变化需要认知。
王钟和吴越看向赵行德的眼光顿时怪异了起来。这两人皆知赵夫人夫君乃一从军的莽夫。平常言谈间,亦为之不值,今日一见,似乎也不是所想像的那样。只不过存了这桩成见,和赵行德说话时神情便有些异样,话也不那么多。
赵行德见状也不以为忤,只含笑站在一旁,听李蕤和这二人说话。此时旁边的众人都在关注那余藏云和康德明争执辩驳,反而把他们挤到一边去了。李蕤颇为识趣,带着三人向旁边走去。王钟和吴越二人原本是想在郑相堂打动夏国的五府官吏,谁知人微言轻,也没人多关注他们,也就随着李蕤到了避让一角。他二人没有和赵行德多说话,便开始游说李蕤在东人社的上书上面联名。
赵行德听着他们说了许多工坊的弊端,但却没说如何善后,便问道:“东人社上书陈情,可有具体建策么?”
王钟口中答话:“请丞相府禁止工坊诱流人为工徒,现有数十万的工徒,当由道路曹妥为安置。”眼睛还是看向李蕤那边。他以为这赵德不过上阵搏杀的莽夫而已。即便读过诗书,附庸风雅,对这等政事,既无影响,也难有什么高见,只看他是李蕤的好友,不好驳他面子。赵行德见状点了点头,知趣没再说话。主要心思都在听余藏云和康德明在那里唇枪舌箭。吴越见状,向他投来歉然的目光,赵行德只微微一笑,轻轻点头以示谢意。
余藏云道:“我朝百业兴盛,各地工坊冶铁数百万斤,布帛动辄以万匹,前番大军出塞,辎重司在长安补充军需,布帛、弓弩、箭矢、刀枪等物,早晨言买,下午便全部购齐,货物源源不断送到各处军营。假若长安工坊倒闭,纵然国库有钱,这些物资,从哪里来?”他顿了一顿,笑道,“河中的工坊,行么?”
关中各地工坊规模之大,远远超过河中。仅仅箭矢一样,便分为数十道工序,每一工坊只负责一至数道,中间借助四通八达的运河转运,得天独厚。更有开设工坊的商人仿照军械司的流程,将本身所负责工序分为数十个简单的动作,借用水力和畜力的机器,大大提高了效率。
康德明冷笑道:“关中工坊的规模,难道天生如此吗?还不是如同刚才这二位所言,压榨关东工徒的血汗而成。假若革此弊端,稍带时日,河中、蜀中各地的工坊,自然会取而代之。关中本地的良善商贾,也才有更多的机会。”
他这话却稍稍失了底气。河中人烟不若关中这般稠密,又靠近新开的疆土,荫户的子弟就算无法继承田产,也多会前往边疆领取授田,似撒马尔罕这样的大城,居民也是以商业为主,工坊大都造些珍玩珠宝等物。即便军械司扶植了不少军需的工坊,也仅仅能满足河中驻军本身的需求而已。不像关中工坊,能够满足漠北,吐蕃,乃至陇右河西的需要。
余藏云笑道:“果真如此,那我倒要拭目以待了。”他今日没有料到康德明会突然插一手,准备得不够周全,暗暗计较,下次带上两地府赋税和物产资料,定叫这人哑口无言。
他二人也算是护国府同僚,自然不能在郑相堂里争得面红耳赤。见两位校尉重归风轻云淡之后,众人才纷纷散去,口中感慨不已。
此时在王钟和吴越的劝说下,李蕤终于答应在陈情书上联名。那二人说得口干舌燥,却脸色欣然的告辞离去,听说吴越要还要去拜访同样出身洛阳的丞相夫人。
走到四下无人处,李蕤方才笑道:“元直总算回来了。此番回返,便不必出征了吧。干脆从军中退役,来学士府吧,你夫妇俱为高士,也是一时佳话。”赵行德摇了摇头,低声叹道:“人在军中,身不由己。五年役期总要服完。”话虽如此,他内心实际却有些不同。这郑相府中议论纷纷的场景,他颇有些心烦意乱,反而有些怀念在军中的时候。
二人畅叙了这三年来各自之事。赵行德闻听李蕤在学士府三年之久,寒暑皆长居在洞窟,甚至极少下山,便劝他保重身体,求取真知大道固然要不舍昼夜,但不要隔绝于人世,要时常走动走动。李蕤便笑道:“已经有三个月没有下山,不如这样,赵兄做主,让我尝尝嫂夫人的手艺。”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