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上一抖,几乎是下意识的反问:“你说什么?!”
尹达低着头,向子昭继续禀道:“消息先送到太傅府,眼下太傅大人已在御书房候着了。”
子昭锁紧了眉,却是先向我道:“你莫心急,先将夕食用了,我去去就回。”
我忧心忡忡的点头,看着他急急走出门去,脑海中满是思绪翻腾,恍惚间,时光又回到那个清凉的春天,娇羞的少女鼓起最大的勇气拿出凤纹玉玦,纯澈的眼底满是忐忑与希望。这些年来,我看着她从最美的豆蔻年华到为人之母,虽然心底始终存着芥蒂,却也不曾真正的恨过她,最多的情感其实还是心底深处那一丝羡慕吧。而今,突如其来的竟是她薨逝的消息,曾经的如花美眷就这样定格在记忆之中,子昭该怎么办?还有子弓,他又该怎么办?
想到那个离开时还粉粉糯糯的孩子,我禁不住心中一恸,犹记得他离开那日,小脑袋沉默的低着,两只小手紧紧的攥住衣角,别扭的不肯说一句话,还是若夕再三斥责,方才勉强与子昭行礼告别。那时的他,虽然不明白朝政争纷,可心底里还是期盼那一丝严厉的父爱吧,如今,与他相依为命两年的母亲又突然离去,那幼小的心灵里又将留下怎样的阴影呢?
长吁短叹了一阵,终究再没心思用食,回到榻上倦倦的躺着,既是怜惜若夕母子,又免不了思及肚里的孩子,直到月上中天,才盼到子昭姗姗归来的身影。
他的脸上满是疲惫,却是先吩咐怡夏撤去灯烛,执着我的手在黑夜中静静坐着。他的手冰凉如雪,许久才沉声道:“若夕的庙号定下来了,顺行用‘戊’,子弓虽未受封,到底是世子,太傅会以他的名义在封地赶制一座青铜方鼎,完成这些后,再将若夕的灵柩一并迎回朝中,也显得隆重些。”
我默然无语,半晌才轻轻问道:“弓儿呢?他何时回宫?”
子昭低低道:“弓儿也要到暮春时分才回来了……若夕临去前留了信,希望她走后能为弓儿赐下封号……”
我心底一酸,黯黯道:“弓儿本就是太子,便早些赐了封号吧。”子弓没了母亲的倚靠,唯有获得封号,今后才好在宫中立足,若夕的请求,不过是一位母亲保护孩子的心愿罢了。
子昭闷闷的“嗯”了一声,月色在他眼底漫过一层迷离的伤感,幽幽的凝结在这个春夜的记忆之中。
两个月后,若夕的灵柩回朝,下葬的仪式十分浩大,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以子弓名义铸造的青铜大方鼎,然而我却无心关注这些,只将目光落在灵柩旁那个五岁孩子的身上。子弓一身素白,高台上的风带着几分凛冽的气息,将他小小的身影衬得单薄而沉寂。
仪式结束后,子昭将后妃们召集至凤仪殿,偌大的主殿里,众人一色素服的分坐两侧,显得十分冷清。通往侧殿的珠帘高高掀起,一位宫女牵着小小的子弓缓步而出。
众妃忙忙的起身见礼,五岁的子弓举手投足间已有了沉稳的气度,他稚女敕的声音在大殿中清脆的回响:“免礼。”而后,又低头向子昭拜下去:“弓儿见过父王。”
子昭点点头,唤他起身赐座,这才向我们道:“王后薨逝,弓儿年幼,在宫中仍需要一位母妃照顾,今日召集众妃,为的便是此事。”顿了顿,他转向子弓,和蔼道:“弓儿自己选一位吧。”
注:
1.关于若夕的庙号,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从商朝历代王与后的封号来看,基本是顺行的顺序,武丁的父亲是小乙,然后武丁用了‘丁’,他的王后和儿子分别有司母戊、孝己、祖庚、司母辛、司母癸、祖甲。
2.文中提到的青铜大方鼎便是史载的司母戊大方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国家级文物,根据史料记载,正是妇妌的儿子孝己送上的陪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