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是中国八大宗派之一,是一个极为特出的宗派,既曰“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然而语录公案又特别多。尤其自古以来不少文人专喜找禅师谈禅论道,彼此往来酬答唱和,留下不少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公案。从中可见禅师的智慧,是历代文人能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的重要因素。
一是惟宽禅师与白居易的故事
唐朝诗人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一生虔诚信仰佛教,曾经发愿以今生世俗文笔之因,翻为来世赞佛乘。晚年尤其向道弥笃,频与高僧往来问道,他与鸟窠禅师的酬答唱和,留下“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的公案,至今脍炙人口。
此外,他与如满禅师、惟宽禅师等高僧,也时有往来。
有一天,白居易问惟宽禅师:“既曰禅师,何以说法?”
惟宽禅师回答:“无上菩提妙道,身体力行者,是为律;口宣言说者,是为法;行之于心者,是为禅。应用之道虽然有别,但其结果目的是一致的;譬如江、淮、河、汉,依处立名,名虽有别,水性不二。所以律就是法,法不离禅,为何要在这个当中妄起分别呢?”
白居易再问:“既无分别,何以修心?”
禅师答:“心本无损伤,云何要修理?无论垢与净,一切勿念起。”
白居易不解,又问:“垢即不可念,净无念,可乎?”
禅师说:“如人的眼睛,容不得一物。金屑虽珍贵,入眼亦为病。”
白居易又问:“无修无念,与凡夫又有何差别?”
禅师答:“凡夫无明,二乘执着,离此二病,是为真修。真修者,不得勤,不得忘。勤即近执着,忘即落无明,此为心要耳。”
白居易听后,深感敬佩,越发对佛法生起信仰。
二是药山禅师与李翱的故事
药山禅师,唐沣州人,素怀大志,曾说:“大丈夫当有圣贤志,焉能屑细行于布巾耶?”遂投石头禅师出家,因住在药山而声誉震遐迩。
当时,名学者李翱久慕禅师德行高远,一天特地亲自前往禅师住处拜访。李翱虽然是一位有名的学者,但药山禅师听说他来了,仍旧看经,如如不动。李翱愤愤地说了一句:“见面不如闻名。”意思是说:我仰慕你药山禅师的名声,特地亲自前来,想不到你却拒人千里之外,只不过是个虚有其名的禅师罢了。说完便要离开。这时,禅师开口说话了:“何必贵耳贱目?”
李翱听了禅师的话,马上拱手道歉,并虚心请教禅师:“如何是道?”禅师手往上指又往下指,李翱不懂,禅师便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欣然有得,于是做了一首偈子:“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赞叹药山禅师行解合一,心中坦荡荡,已见自性本源。
三是圆通秀禅师与黄庭坚的故事
黄庭坚,字鲁直,宋代文学大家,自号山谷居士,擅于诗词文章,尤好作艳词,为时人所传诵。
有一天,黄庭坚拜谒圆通秀禅师,禅师正色的告诉他:“你的文章辞藻华美,文约义丰,难道只甘于做这种惑人耳目的文章吗?”
正当那个时候,有一位李伯时擅长画马,禅师曾告诫他,如果每天念念于揣摩马态,只怕他日要投生马胎为畜生。李伯时一听,从此收拾画笔,不再画马。黄庭坚知道这件事,因此笑着对禅师说:“难道你也要告诫我,他日恐会投胎马月复之中吗?”
秀禅师说:“你以绮语拨动天下人的婬心,只怕将来要堕入地狱泥犁中,而不只是投生牛胎马月复而已呢!”
黄庭坚一听,幡然悔悟,立即忏悔谢罪。后来又经灵源清禅师等善知识的激励,终于尽摒旧习,锐志学佛,发愿戒绝酒、肉、婬欲。曾做诗一首:“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苦恼从他受,甘肥为我须。莫教阎老断,自揣应如何。”诗中充满护生的思想。
四是佛印禅师与苏东坡的故事
苏东坡为文坛巨匠,诗、书、琴、艺无不精通。学佛多年,悟性甚高,颇能领会佛法妙谛。苏东坡和佛门高僧多有来往,尤其和佛印禅师,过从甚密。
一日,苏东坡到金山寺和佛印禅师打坐,苏东坡觉得身心舒悦,于是问禅师说:“禅师!你看我坐的样子怎么样?”
“好庄严喔,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
佛印禅师接着反问苏东坡:“学士!你看我坐的姿势怎么样?”
苏东坡从来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马上回答说:“像一堆牛粪!”佛印禅师听了也很高兴。
苏东坡由于禅师被自己譬喻为牛粪,终于占了优势,欣喜之余,逢人就说:“我一向都输给佛印禅师,今天我可赢了!”
消息传到苏小妹耳中,天资聪颖,才华出众的苏小妹却正色的对苏东坡说:“哥哥!你输了,彻底的输了!佛印禅师的心如佛菩萨,所以他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像牛粪,所以你看他才像一堆牛粪。”
又有一次,自命不凡的苏东坡到荆南,听说玉泉承皓禅师驻锡此地,机锋辩才很高,心中不服气,想去试试禅师的悟境,于是化装成达官贵人的模样去见禅师。禅师看到他,上前招呼说:“请问高官贵姓?”
苏东坡答以:“我姓秤,专门秤天下长老有多重的秤?”
玉泉禅师大喝一声,说:“请问我这一声有多少重?”苏东坡哑口无言,叹服不已。
此外,苏东坡与佛印禅师“一屁打过江”的公案,以及苏东坡欲以佛印禅师的身体为禅座,却因禅师一句:“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请问学士要坐在那里呢?”把玉带输给了佛印禅师,至今成为金山寺的镇寺之宝,这都是流传千古的美谈。
五是慧觉禅师与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北宋吴县人,官至参政,清廉爱民,曾说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他和佛教因缘深厚,年少时曾在寺院寄读,致仕后,与承古、圆悟等禅门高僧过从甚密,并尝问道于琅琊慧觉禅师,言下有悟,道业日进,遂得法于琅琊慧觉禅师。曾寄赠慧觉禅师偈曰:“连朝共话释疑团,岂谓浮生半日闲?直欲与师闲到老,尽取识性入玄关。”欣闻佛法的心情表露无遗。
范仲淹一生尊崇三宝,每到一地则造寺度僧,尝舍宅为寺,寺名天平,并且创置“义田”,泽被族人,一生的嘉言懿行,永为后人所称道。
六是明教禅师与欧阳修的故事
宋朝理学兴盛,一代硕儒欧阳修以儒家立场着《本论》毁谤佛教,获得不少人的响应。当时居钱塘佛日山的契嵩禅师针对时弊,倡导释、道、儒三教思想一贯,着《辅教篇》加以辩正,深获仁宗的赞赏,赐号“明教大师”。
当时欧阳修看过此书以后,完全改变以往错误的观念,说:“佛教只二百六十字的《心经》,都未明其义理,还谈什么佛法?”并且赞叹大师道:“不意僧中有此龙象。”自此,经常亲近明教大师,对佛法有截然不同的体认。后来又经祖印禅师的启迪,更加肃然起敬,大有省悟,并对自己过去的狂妄谢罪:“余旧着《本论》,孜孜以毁佛法为要务,诚不知天地之广大,不知佛法之奥妙,更不知佛之为圣者,今修胸中已释然矣。”于是信仰佛教,自称为六一居士,时常行文劝善,与佛门高僧来往甚欢,成为当时文坛流传的佳话。
七是大颠禅师与韩愈的故事
韩愈是唐代古文大家,因见当时朝廷上下护持佛教,遂以尊儒排佛为己任。当时唐宪宗非常崇信佛法,迎接佛陀舍利入宫殿供养,韩愈上表“谏迎佛骨”,触怒宪宗,于是被贬到潮州当刺史。
当时潮州地处南荒,文化未开,大颠禅师道行超迈,深为大众所推崇,韩愈耳闻此地有一高僧,便带着问难的心情去拜访大颠禅师。时值禅师入定坐禅,不好上前问话,因此苦等许久。侍者看出韩愈的不耐烦,遂上前用引磬在禅师耳边敲了三下,轻声对禅师说道:“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韩愈在旁听了侍着的话后,立刻行礼告退,并说:“幸于侍着口边得个消息!”
不久,韩愈再次拜访大颠禅师,彼此论议往返数次,却仍息不下对佛教的鄙视之心。最后大颠禅师终于忍不住问道:“公自认自己的学问知识能比得上晋朝的佛图澄、姚秦的鸠摩罗什、梁朝的宝志公禅师等人吗?”
韩愈说:“与他们比起来,我自愧不如!”
大颠禅师说:“既然自觉不如他们高明,对于他们的善行懿德,公却不以为然,这是为什么?”
一句话问得韩愈哑口无言,从此一改对佛教的态度,并且和大颠禅师相交甚深。
此外,近代高僧与文人的方外之交,如中兴南山律宗的弘一家夏丏尊、一代佛教领袖太虚大师与大思想家梁启超、革命僧人宗仰上人与国学大师章太炎、爱国诗僧曼殊大师与现代文学家郭沫若等,他们彼此相知相惜,交固谊深,都是为人传颂的千古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