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长老问什么不在大悲寺里安放功德箱?
妙祥法师说:“放功德箱是一种商业行为,大悲寺是纯洁的,绝对不许。”
长老道:“你的故事不是告诉我们:功德箱里的钱不是我们的吗?大悲寺里有很多僧规戒律,让我数数给你看。”
寺庙不设计功德箱,不许香客放钱。
僧人不许随意与香客攀谈。
大悲寺共分为两部分,以‘禁止香客通行‘的牌子为界,上面是庙里众僧居住、修行之所,没有特殊情况,一律不准下来;下面则是前来拜佛的香客参观部分。
大悲寺的僧人除吃饭从上面下来后,其他时间均在上面进行修行。
庙里的僧人与女施主接触时,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且不直接拿女施主递的东西,必须通过第三方才可以。妙祥法师解释:这是根据遵循佛法规定。
长老讲述的这些僧规戒律,我基本上都知道,寺里的僧人都严格遵循。
大悲寺的僧人要求穿百衲衣一生最多两套衣服。
破衣烂衫,补丁摞着补丁,这也是大悲寺一大特点,在寺庙内,很少看到僧人穿着没有补丁的衣服。
我再看眼前的长老穿的衣服,更是由各种补丁凑拼起来的似的,根本无法看到原来的样子。
想到这个问题,我直言不讳的问妙祥法师:“根据什么佛法,僧人不许贪图享受?”
妙祥法师说:“不是不让穿新衣服,这个根据个人来定的,但最多每个僧人只许有两套衣服,如果讲究穿着,就有了**,也就有了贪婪之心,这样对修行不好。”
“我没出家前,贪欲很大,因此我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从我出家那天开始就是这套衣服。”妙祥长老说。长老说:“本寺不做开光仪式我认为这也属商业行为,大悲寺不做开光仪式,这也是大悲寺一大特殊。佛教并不存在开光一事。现在很多寺院将开光变成一种敛财的方式,这些都是违背佛法的宗旨。”
我问:“那么寺庙里的佛像是否也不开光呢?”
“不开光!‘妙祥法师说,“像供奉就可以了。”
“不持金钱戒终身不模钱,大悲寺僧人都持‘不持金钱戒’,整个寺院里不设一处功德箱,大门前摆设的庙香供人自取,僧人们终身不得碰触金钱。”妙祥长老说,“碰钱是违反佛的戒律,影响正常的修行,不是商店的买卖,这里是修行的道场,远离贪欲。”
妙祥长老说:“寺院的商业行为不仅僧人、佛信徒、老百姓不愿意看到,更是戒律所不允许。”
我又回到我的最初的问题:“不做商业性法事,不设功德箱,不许捐钱?那大悲寺的经济来源是什么呢?”“我们有吃的,一生一套衣服,这些都够了,我们活的很自在,还要钱干嘛?”长老回答我。
长老说:“当地人和很多外地人赶来,发心捐赠,捐赠各种食物,有植物油,米面等素食。对于捐赠,在不影响佛的戒律的前提下可以接受,但只满足基本需求,过多的不可以接受,不根据多少来定接受与否,只要是向佛的,就可以接受,这同时也是一种教化,可以告诉人们什么是有害的,什么是符合佛教的,什么无害。”
“春生,你来看。”长老指着书桌旁的花盆说,“在大悲寺看不到盆子里面有动物的图案,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长老自问自答:“一切众生我之父母,怎能够不尊重。大悲寺用的鼓,僧人把原先动物的皮,拿掉埋入土中。在点点滴滴中,都能体验戒律、慈悲心的存在。为什么要如此,僧说:‘以戒律为师,不是在嘴上,而是在行动上’。不守戒律就是魔,只有魔不遵守佛陀的戒律,来破坏”
长老讲道:“用金钱功名堆砌起了的香火盛世,在华丽的外表下剥落着它的苦楚。而大悲寺克守着一言一行,不为别人看,只为自己修。虽然我依旧回到了这个波涛旋涡的世界里,但大悲寺已经给了我力量。遥想起那一点光明,这世间又有什么可怕呢?”
“六祖《坛经》的“疑问品”中有这么一段记载,我讲给你听。”长老对我说。
韦刺史说:“弟子听说达摩祖师初次化度梁武帝时,武帝曾问道:‘朕这一生广建寺庙,剃度众僧,而且还大兴布施,设斋僧大会等,但不知道有什么功德呢?’达摩说:‘实在没有任何功德啊!’弟子未能通达这种道理何在?祈愿和尚能够为我解说。”
六祖说:“确实没有任何功德,你不要怀疑达摩祖师所说的话,武帝心中尚有邪见,并不知晓真正的佛法是什么?兴建寺院、引渡僧众以及布施设斋,这些都只能称为求取人天果报的福业,不能将这种人天福报跟功德等同起来,功德只在法身当中,不是通过修习福业所能得到的。”
六祖大师接着又说:“见自本性是功;悟心无差别是德。念念通达而无所滞碍,恒能显现本性之真实妙用,这叫做功德;内心常谦虚处下是功,一切外相所行悉和于礼是德。悟得自性能生万法是功;自心本体无生清静,于念而离念是德。一切时中不离自性是功,应用一切而无所染着是德。若要寻觅真正的功德法身,只要能一切时处恒如是行,就是真实的功德。”
讲完这段对话,长老说:“所以功德是要从自性内显现,而不是从布施供养中来求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