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元皇帝宇文赟待赈灾之事全部安排妥帖后,终于在群臣的“哀求”下结束了他在天兴宫的“自罚祈罪”活动。可他回到长安城的第一件事不是上朝理政,而是摆驾道会苑,并命在京高官全部随行,要在那里举行道教神祗的祭祀大典。许多官员来到道会苑这才发现,苑内居然新建了两尊巨大的塑像,其中一尊是道教的太上老君像,另一尊却是佛教释迦牟尼像。兴建工程显然早在去年就已经开始了,因在皇家禁苑之内且做了严格的保密工作,故而并不为人所知。而两大教派的神化鼻祖居然同立于一处,更令人惊诧莫名,不明白天元皇帝要唱哪出戏。
小皇帝宇文衍及其随员自然也来到了现场,在等待仪式开始的过程中,司马泳对此怪相的给出了一番推测解释。在六年前,也就是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在北周曾发生过三件大事,一件是武帝宇文邕的母亲叱奴太后薨逝了,第二件是卫王宇文直谋逆政变,第三件是以捣毁佛、道二教神像为标志的武帝灭佛运动的大幕开启。其中第一件和第三件事结合到今日看,是有着某种联系甚至是刻意的安排。
叱奴太后虽非太祖宇文泰的正妻,却是武帝宇文邕的亲生母亲,武帝即位后就对叱奴太后礼敬尤佳,极尽孝道。加之在诛杀权臣宇文护、夺权亲政的过程中,叱奴太后的帮助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叱奴太后的薨逝,让武帝悲不自胜,坚持要按照古礼为母亲守丧三年,三公六卿率百官以国家大事要务须臾离不开武帝为由,劝谏要求变通处理,请武帝在朝戴孝,避免耽误国事。但武帝却固执己见,让许多大臣诧异。当时武帝亲政经年,正在励精图治的关键时期,政务繁钜。志存高远的武帝能在宇文护的婬威之下隐忍十二年之久,何以不能克制一下丧母的哀痛,以国家社稷为重?
也就是在那一年的年初,几乎与天元皇帝闭关相同的时间段内,武帝移住进了“倚庐”,也就是为守丧而搭建的草房,也过了一段类似“自罚祈罪”的非正常起居的日子,远离政务,也不见朝臣。唯一不同的是,武帝是真的食则糙米,寝则柴薪,不似天元这般有名无实。
武帝何以如此呢?司马泳分析认为,武帝其实是要借此机会清清静静地深入思考一个关系到百姓社稷的家国大事——灭佛。
沙门之害由来已久,北魏太武帝之所以灭佛就已证明了佛教与国家争力的严重性。只是太武帝操之过急又手段残暴,其后引起的反弹竟比不灭佛还要严重。有鉴于太武帝的经验教训,也因民间信仰问题的事体太大,得罪佛祖武帝并不怕,可丧失了民心却不能不令他畏惧,所以灭佛之心虽然早就有了,却迟迟没有动手。再加上权臣宇文护也是佛家信徒,并不支持灭佛,故而打压佛教的行动始终停留在儒、释、道三家排位的争论阶段。把持朝政的宇文护被成功诛灭后已一年有余了,武帝还是没有轻启灭齐的战端,并不是被宇文护三次东征的失败所骇阻,而是因为国力的很大一部分仍然被沙门所占据着。灭国之战拼的是国力啊,不把国力从沙门释放出来,灭齐只能重蹈宇文护的覆辙。灭佛事实上已经成为武帝片刻不能释怀的最大心病,是他“必使天下一统”宏愿的最后一道也只最坚实的一道阻碍。
一向克己的武帝,竟哀不自胜坚持“倚庐”守丧,而“倚庐”之后就向佛教开刀了。由此可见,“倚庐”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在“倚庐”独居的那些日子里,没有浩繁的政务分心,在追思母亲之余,武帝显然用了大量的时间反复思考了佛与国争力的问题,不仅下定了为社稷苍生挺身灭佛的决心,还拟定了灭佛的方式与步骤。当时儒、释、道三家的大讨论仍在胶着状态,佛门虽不得不承认儒家为先的地位,却死拽着道教不放,拿道教做挡箭牌,从信众多寡的角度卡住了武帝。佛门信徒广大,道教难比项背,若强行独灭佛门,势难服众,反弹也是无法避免的。而经过“倚庐”的深思熟虑之后,武帝找到了堵住和尚嘴巴的办法,那就是佛、道同灭,于是便有了佛、道两家神祗塑像被同时捣毁的灭佛序幕。
反观今日,天元皇帝忽然到天兴宫“闭关绝食”,明面上是因冰冻灾害而自责自罚、向天祈罪,这里是不是还隐含着有向他老爹武帝宇文邕祷祝传话的意思呢?
司马泳之所以说天元皇帝宇文赟闭关也有向武帝祷祝的意味,就是由他同时兴建佛、道两家神祗塑像印证出来的。同塑与同毁,很难避免儿子与老子针锋相对的意味。宇文赟虽然在武帝死的当天就咒骂:“死得太晚!”还乱老爸的嫔妃,但这毕竟是宫禁之内的事,大臣贵族们有所耳闻也会因避祸心理而为尊者讳,民间便对宇文赟的不孝知之甚少。老爸灭佛,儿子兴佛,无论如何这中间应该有一个对老爸做出解释和说明的环节,这样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天元皇帝才是个又讲孝道又爱护百姓的好皇帝,毕竟先帝的伟大不容置疑,兴佛虽然利民,但在先帝那里的礼数还是不能缺了。
宇文衍明白了,太上皇前段日子的闭关,演给百姓看的内容还不止一个,无疑是其智囊长孙览谋划的结果。
不伦不类却极其盛大的神祗祭祀仪式开始了,宇文赟居然不是领衔祭祀神祗的,而是端坐在了两尊神祗塑像的中间,竟成了接受跪拜祷祝的“神”了。其意自然是为了标明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可与佛、道两家的至圣尊祖等量齐观、平起平坐。
本来道会苑的前身乃道教道场,在这里建太上老君像,搞祭祀,兴道教,是顺理成章的事。当时的北朝道教不同于南朝道教,南朝道教的神仙体系比较复杂,尊奉的是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太清道德天尊是老子的神格,却排在三清之末。而北朝道教无论天师道还是太平道都独尊太上老君,太上老君也是老子的神格,北朝道教以其为最高神祗,顶礼膜拜。本是祭祀道教神祗的仪式却突兀地在旁边并列了一个佛家释迦牟尼像,这到还罢了,权当是佛祖是老君请来的贵宾吧。可宇文赟却非要高坐老君与佛祖之间,客耶?主耶?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仪式虽然荒唐,但标志着北周开始正式全面地恢复佛教、道教的地位,武帝宇文邕的“灭佛运动”也至此宣告彻底结束。
仪式之后,宇文衍陪着宇文赟在暖阁茶室里稍事休息。宇文赟还沉浸在方才的滑稽剧之中大为自得呢,侃侃而谈兴佛崇道对巩固前齐地区和安抚淮南新域的重大意义。宇文衍正听得百无聊赖,这时赵蒙恩快步走了进来,躬身禀告了两件事情。都是韦孝宽送来的加急奏报,一个是好消息,一个是坏消息。好消息是宇文亮班师途中忽然兴兵叛乱,意欲在豫州蝎谷伏击韦孝宽,却被韦孝宽安然化解并诛杀了逆臣宇文亮。坏消息却是原陈王宇文纯在押解返回长安的途中被宇文亮叛军残余势力劫走,拥立为反王,竖起反帜据守黄城。
宇文衍被这两个刚刚传来的消息惊得有点回不过神来,准确说是因为第二个坏消息。通过与韦孝宽的飞鸽传书互通信息,宇文衍早已知悉韦孝宽对宇文亮必反的判断和防备,所以宇文亮作乱未遂反被诛杀的事情并不让他意外。可阶下囚的宇文纯竟被叛军救出,成了盘踞黄城的叛军首领,这可太出乎意料了,而且显然也不在韦孝宽的意料之中。
再看太上皇宇文赟,他听了却喜上眉梢的样子,不假思虑立即传令赵蒙恩:“快,立即下诏捕杀乱臣贼子宇文温!”他本来还要继续吩咐什么,忽然转头看了看身边的小皇帝,迟疑了一下起身走到赵蒙恩身边,在他耳边低语了几句。赵蒙恩忙不迭地点着头,示意明白。
宇文衍看在眼里,不动声色,心里却在不住的冷笑。不问可知,这位太上皇此刻心里想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可以把小美人尉迟炽繁强霸入宫了。他不但不为反王宇文纯的再次逃月兑而愤懑,也不为刚刚纳入版图的黄城得而复失而担忧,甚至也毫无兴趣过问宇文亮反叛的缘由。在他看来,宗亲反叛、黄城突变都不如自己下半身的瘙痒来的重要,诛连宇文温,霸占尉迟炽繁乃是他天大的惊喜。他发亮的眼睛、潮红的面颊都昭示着他的急不可耐。
五位皇后同时并立的千古奇观就要变成现实了,宇文衍不由想起了小皇后司马令姬的愤慨,也默默为尉迟炽繁叹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