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帝王谱》原名《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毕 第一册 东晋篇 故事选辑

作者 : 肖尧

东晋王朝的几则故事选辑:

元帝戒酒王导随司马睿及北方士族南渡来建业后,团结江东土著,协助司马睿以“镇之以静,群情自安”为方针,建立了东晋政权,保持东晋的安定局面。但是,晋人酷爱饮酒,常常酒后失德。为此,王导曾因晋元帝司马睿喜好饮酒而流泪苦谏,“帝乃命左右进觞,饮而覆之,自是遂不复饮。”据说晋元帝将杯中酒倒入池中,不再复饮。那个水池遂被名为“覆杯池”。据“清一统志五十,建康志:‘覆杯池,在上元县北三里。晋元帝以酒废事,王导谏之,帝覆杯池中以为戒。因名。’”这里说的“上元”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话说回来,晋元帝司马睿称王导为“仲父”,所以司马睿才会听取王导的劝说,如果换了其他人,谁敢劝皇帝戒酒?

天然双阙王导在辅佐晋元帝期间,积极提倡勤俭建国。当年,晋元帝司马睿要在建康城南建豪华双阙,王导则指着牛首山的双峰说:“这是‘天然双阙’(意为天然“华表”),婉转地劝使晋元帝放弃了在建康都城正南门建立双阙、摆威风的主张。因他扶持晋室功勋卓著,所以朝野倾心,号为仲父。晋元帝把他比作管仲,亲自对他说:“卿,吾之萧何也。”王导死后赐葬幕府山西南麓。

少有重名据说,谢安4岁时,谯郡(今安徽蒙城县)的名士桓彝(桓温之父)见而叹曰:“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意思是,谯郡的桓彝看见他后很是惊奇,说这孩子的精神面貌与气质非常不错,以后一定不会亚于王东海(王承,当时很出名的人物,为官清廉,很受百姓爱戴,并且极有风度),王导也很器重谢安。因此从小他的名气就很大,故有:“少有重名”之称。

东山再起此典出自《晋书-谢安传》。谢安原本是中原人,西晋灭亡后,中原的士族纷纷南迁,他家也迁到了会稽(今浙江绍兴)。谢安年轻时很有才识,曾经当过一个月的官,但很快以生病为由辞职,隐居在家乡会稽的东山,开始了他近20年的隐士生涯。一直到他40岁才出来做官,从一个小小的司马,干到了执政宰相,一干就是26年,成功地指挥了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并且改革内政,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最后死在北伐任上。谢安隐居的时候,被喻为当时的“第一风流名士”。后人将他出仕、隐居东山、再出仕称之为东山再起。

君子好逑谢安的夫人刘氏对丈夫管束很严。《世说新语-贤媛》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谢公夫人帏诸婢,使在前作伎,使太傅(谢安)暂见,便下帏。太傅索更开,夫人云:“恐伤盛德。”意思是,谢安的妻子挂起帷幕围着众婢女,叫她们在自己面前表演歌舞,也让谢安看了一会,便放下了帷幕。谢安要求再拉开帷幕,夫人说:恐怕会损害你的美德。你看,刘氏连谢安多看美女一眼都不允许。怎能允许丈夫纳妾呢?

尽管如此,谢安还是想纳妾,但又碍于脸面不便向刘氏开口,就让手下和一些亲戚朋友当说客,去做夫人的工作。这些人缠着夫人,你一言我一语给夫人讲解《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大家解释说外面有“窈窕淑女”,谢安想去“逑”一个。夫人正色道:“这诗是谁写的?”有人告诉她说:是圣人“周公”写的。夫人说:“难怪呢,要是“周婆”,就不会这么写了。”

言传身教谢安的夫人在教导儿子时问谢安:“怎么从来没有见您教导过儿子?”谢安回答说:“我经常以自身言行教导儿子。”谢安话的意思是,你教导儿子只是“言传”,而我教导儿子是“言传身教”兼而有之,我为人处事的一言一行,儿子都能听到、看到,都可以效仿。

惊世叹言桓温长期掌握大权,素有不臣之志,颇羡王敦之举。有一次,他抚枕而叹:“大丈夫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覆遗臭万载耶?”乍听起来有点像当年曹操的口吻。曹操的名言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但事实上曹操在政治上的高明之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不是一意孤行、我行我素,至死也没有称帝。桓温处事则更加稳健,他虽然对谢安和王坦之阻挠他篡位,深恶痛绝;但还是以大局为重,既没有杀谢安和王坦之,也没有公开叛乱,直至病死。曹操、桓温的叹言,应该是为实现自我价值,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异乎寻常的强烈渴望。

自恋成癖据说,桓温“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面有七星”。当时的名士刘惔就慨叹:“(桓)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猬毛磔,孙仲谋、晋宣王(司马懿)之流亚也”。可见,魏晋之时,人们对相貌、风度都非常重视。桓温风流倜傥、相貌堂堂的国字脸上长有7颗雀斑,也能被名士们尊称为“七星”。

桓温曾经自以雄姿风气比司马懿、刘琨(相貌俊朗,温润儒雅,才华出众,神采奕奕。少年时即有“俊朗”之美誉,以雄豪著名),但却有人拿他和王敦(东晋叛将)相比,桓温对此十分不满。

在一次北伐还师途中,桓温遇见一位妇人,她原是刘琨的侍女。妇人见到桓温,话还未讲,就潸然泪下。桓温见此情形大吃一惊,赶忙把她叫到跟前问她为何如此,妇人曰:“公甚似刘司空(刘琨)”。桓温大悦,急忙重新整理一下衣冠,得意洋洋地让妇人再仔细观瞧。问道:“哪些地方象刘琨?”妇人观瞧了一会,不再吭声,桓温再三追问,妇人曰:“面甚似,恨薄;眼甚似,恨小;须甚似,恨赤;形甚似,恨短;声甚似,恨雌”(《晋书桓温传》)。桓温听了失望至极,回去后褫冠解带,昏然而睡,数日不乐。那妇人说的是:脸很像,可惜瘦了一点;眼睛很像,可惜小了一点;胡须很像,可惜红了一些;体形很像,可惜矮了一点;声音很像,可惜高了一点。一连5个可惜,把桓温的自恋情绪彻底摧毁了。气得桓温马上月兑掉了一身漂亮的行头,倒头就睡,一连几天都没有起床。

导游说:没想到1000多年前,东晋时的女人就那么会审美,东晋的男人就那么有风度,那么自恋,甚至还出现了“模仿”、“追星”的萌芽,幸亏那妇人没有说桓温脸上有7颗雀斑,否则,他不是一连几天不起床了,可能永远不用起床了。

何况老奴这则故事版本很多,综合几种版本大致情况是: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三年(347年),安西将军桓温灭成汉国,收复蜀地,将国主李势(十六国成汉皇帝,后封归义侯)的妹妹(一说是李势的女儿)抢来做妾,瞒着妻子南康长公主(晋明帝司马绍之女)住在别的院子里。南康公主,是一个凶悍的妒妇,起先不知道,后来知道了,便带着十几个奴婢拿着刀杖冲向李女住处,准备杀了她。进去一看,见李女正在窗前梳头,长发一直拖到脚踝,容貌美丽端庄,慢慢地梳理头发,敛着手对着公主,神色平和一点不慌张。很凄琬地说:“国破家亡,父母被杀,被迫给人做妾,今天死在你手里也是荣幸,你就动手吧。”长公主看到这个状况,一下子感动得把刀杖扔了,上前抱住李女说:“阿子,连我看你都心神凄怆,忍不住要怜惜,何况我们家的那个老家伙。”这句话后来演变为:“我见犹怜,何况老奴。”

导游说:第一,李女确实长得既漂亮又可人,可人到连凶悍的妒妇见了都产生了怜悯之心;第二,这位所谓凶悍的公主也真是够仁慈的,居然扔了刀杖,收了杀心,以后竟相安无事。要是放在今天是简直不可思议。丈夫瞒着妻子在外面包养“二女乃”,妻子又是“首长”的女儿,还被逮了个现场,不让你吃不了兜着走才怪。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金陵帝王谱》原名《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毕最新章节 | 《金陵帝王谱》原名《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毕全文阅读 | 《金陵帝王谱》原名《闲聊南京历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毕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