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外客传奇 四大艺之融合

作者 : 忘忧龙君

第10章四大艺之融合

琴棋书画四绝技/从古到今渊源长/武当才子青年狂/华夏绝技远名扬

琴、棋、书、画是华夏帝国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辉煌灿烂文化,在当代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提到华夏四大绝技在世界闻名遐迩,受到各民族的景仰。

在华夏帝国弹琴多指古琴、弈棋多指围棋、书法、绘画是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故合称琴棋书画。当代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华夏帝国的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到现在至少也有6000年以上的历史了。二十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华夏帝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

棋单指围棋,而博指象棋。班固《弈诣》里有“博行于世而弈独绝”的记载。

围棋为策略性二人棋类游戏,使用格状棋盘及黑白二色棋子进行对弈。围棋起源于华夏古代。推测起源时间为大约公元前6世纪。传说尧的儿子丹朱顽劣,尧发明围棋以教育丹朱,陶冶其性情。围棋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春秋时期的《左传》。战国时期的弈秋是见于史籍的第一位棋手。

“棋”是指围棋,古称“碁”,下围棋称为“对弈”、“弈”,棋子分黑白两色,规则简单而变化无穷,体现出鲜明的华夏文化思想精髓。华夏族原创文化,春秋时期的文献中即有记载。而象棋出现较晚,棋子设置复杂,不象是华夏原创文化。

围棋博大精深,玄妙无穷,绝非人的智慧所能参透。作为神留给人的文化,千古以来,多少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市井布衣乐此不疲,也演绎出多少传奇佳话、美文诗赋、乃至兵书演算法、治国方略,成为华夏文明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

书法是华夏帝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华夏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基于索本求源(指甲骨文之后),这里重点介绍毛笔书写汉字的规律。只要我们对书法有了“狭义”的理解,那么对领会“广义的书法”也会大有裨益。

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书”指书法,中华文明早期有甲骨文、金文(青铜器上的铭文),先秦时期主要是用刀刻在竹简上,有篆书、小楷等字体,汉以后主要用毛笔书写,有隶书、魏碑、楷书、行书、草书、宋体等各类书写形式。

绘画主要是指传统的华夏绘画。一种在二维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临摹自然的艺术,在中世纪的欧洲,常把绘画称作“猴子的艺术”,因为如同猴子喜欢模仿人类活动一样,绘画也是模仿场景。在20世纪以前,绘画模仿的越真实技术越高超,但进入20世纪,随着摄影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绘画开始转向表现画家主观自我的方向,看到一幅画鉴赏家有时已经说不清画的是什么,但一定能说出是谁画的。每个画家开始发展自己独特的风格。

华夏画又称国画,主要是用毛笔、软笔或手指,用国画颜色和墨在帛或宣纸上作画的一种华夏传统的绘画形式。

“画”指华夏画,一般用毛笔以水溶性颜料在宣纸上作画,以描绘山水、器物、花鸟、人物为主,色调单纯明快、画风写意抽象。

为什么武当派能隐隐约约领导华夏帝国的武术界,它靠的不是绝世的武功,而是它得天独厚的华夏文化底蕴。它的弟子在华夏乃至世界各国都有惊人的建树,它是华夏帝国出人才的摇篮。

聂盈盈在五龙峰的竹潭边的竹林里等李龙君有好一会儿了。天气已经快入冬,竹林里到处都是败落的竹叶,青竹蜡黄,小草枯萎,竹潭传来阵阵凉意。聂盈盈的心情就象被霜打了一样提不起精神来。自从和李龙君在竹林里亲热一次后,两人的距离好像越来越远了,李龙君有意躲着自己似的。

在聂盈盈胡思乱想的时候,李龙君出现在她的视线里。一袭天蓝色的长袍,飘逸的长发,微微上挑的嘴角,片刻来到她的身旁。

“盈盈,让你久等了。天这么冷你也不多穿点。”说完李龙君把身上的蓝袍月兑下披在盈盈肩头。

聂盈盈感到一阵暖流传遍全身。

看到李龙君只穿白色的内衣,盈盈关心地道:“龙君,我不冷你别冻着?”

“没事我比你健壮,师妹你给我讲讲音乐方面的知识吧?”李龙君知道平时盈盈引以为傲的是音律方面的造诣,他这方面还有差距。

两道相偎身影缓缓走在竹林间的小道上,不知不觉已到黄昏。

武当派的四长老绿衣仙子武文英不仅武功高强而且通晓音律,她的瑶琴造诣高超,一曲《高山流水》让人绕梁三日不绝余耳,听她弹琴就是听天籁之音。聂盈盈是她音乐的传人,本身的领悟能力就好,在师傅的教导下进步飞快。你道聂盈盈不是南宫飞花的弟子吗?对,因为聂盈盈的音乐天赋,她被破例成为四长老的关门弟子。武当派没有那么多的规矩,师徒两一同又向师祖学习很正常。李龙君象聂盈盈学习音律是得天独厚的一件事。但他不喜欢弹奏古筝,而是喜欢吹萧。萧的低沉、婉转、高亢深深印在他的心间。乐器的不同不会影响到对音乐的理解。

萧也称洞萧。早在《尚书?益稷》中记载有“萧韶九成,凤凰来仪。”当因《韶》乐伴奏乐器。以萧(当时为排萧)为主而有此称。汉代陶涌和北魏云岗石窟雕刻中已有吹萧的形象,唐、宋时期的尺八(又称萧管、束笛、中管)可能是其前身,当时人们将“横吹”的古笛称为“笛”,将“竖吹”的古笛称为萧。清《律吕正义后编》记载:“明时乃直曰萧,不复有竖遂。今萧长一尺八寸弱,从上口吹,有后出孔,笛横吹,无后出孔。”

古代萧多为竹制,但也有玉制成或瓷制的。现代萧多为竹制,萧的音量较小,音域为d1-e3,音色圆润柔和,常用于独奏,琴萧合奏或演奏传统丝竹乐曲。萧的乐曲也多为曲调优美恬淡,旋律舒缓宁静,乐曲表现的意境或悠远安祥,或幽思绵绵,或委婉哀伤,或典雅清丽,因而萧受到古往今来众多文人骚客的喜爱,如今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萧这种乐器以其宁静,怀古的气质受到人们的青睐。

萧为一根长80厘米的竹管,管径约为2厘米左右。竹管上端用竹节封口,在封口处开一个半椭圆型吹孔,竹管管身上开六个按音孔(前五后一),管身另一面开有出音孔。萧使用材质:古代的箫多为竹制,但也有玉制或瓷制的;现代箫统一为竹制。萧的特色:属于木管乐器族内的吹孔气鸣乐器,音色圆润、浑厚、柔和,但音量较小。箫为传统的华夏民族乐器,其音色十分独特,有一种悠远、苍凉的感觉,因此极适于演奏较为哀婉的乐曲。常用于独奏或琴箫合奏。萧的曲目有梅花三弄:此曲系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调在不同的微位上重复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

李龙君的萧是一根长82厘米、管径为2.5厘米比通常的萧略长略粗,是用整体碧玉精雕细做而成,它墨绿中透着淡淡乳白,晶莹剔透。一根红色的乌丝缀在尾后。给人一种自然精致的感觉。

这萧是在李龙君七岁时,蟒儿在红湖底给捞出的。当时他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把它交给蟒儿保管。直到他14岁在武当的书库中学到有关萧的知识,他才想到自己还有一把萧呢!几年来在聂盈盈的熏陶下他吹萧的水平直线上升,大有超过盈盈的趋势。高山流水在他和盈盈琴萧和奏中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他的梅花三弄在武当山称为一绝,可谓一吹惊天地泣鬼神,无可比肩。

华夏大地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强国,他的军事、文化、历史、武技、科技等方面都走在世界的前列,领导世界文明的潮流。

武当派对弟子从小要求学习华夏帝国的书法,要从书法中领略华夏帝国的大气、含蓄、宁静、均衡和奉献精神。李龙君从八岁起每天练习写毛笔字,他是学习王羲之的楷书起步的。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晋怀帝永嘉年生,死于晋哀帝兴宁三年。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王羲之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正体世称“书之圣”。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还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他把散见于前代、当代的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优点,融合统一在一种崭新的书法作品中。王羲之书,小揩字体。笔势流丽,神采焕发,肥瘦相称,极合楷书的法则。隋智永称它为“正书第一”,唐代褚遂良也极为称赞。

兰亭序:这篇文字,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和一些文人举行“修契”宴会上,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经过八年的刻苦学习,李龙君的书法已到古人的七分精髓。他不怎么喜欢楷书、行书。他喜欢草书,他喜欢那种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精神狂傲感觉。他把书法融入武功当中,如:大漠孤烟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清风不

识字、何故乱翻书等等化作武功中,别有一番意境。他写的狂草刚劲有力、笔走龙蛇、饱满丰富给人无尽的想像,里面仿佛有一股魔力在吸引你------意透字里行间。

华夏国画历史悠久,远在5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品评标准。大唐帝国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大宋帝国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帝国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则走向因袭模仿,距离时代和生活愈去愈远。华夏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

19世纪以后,在华夏大地上陆续出现如任颐、虚谷、吴昌硕、黄宾虹、刘海粟、潘天寿、朱瞻、张大千、傅抱石、钱松喦、陆俨少等画家;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画家群,如齐白石、陈师曾、金城、陈半丁、王雪涛、李苦禅、蒋兆和、李可染等;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画家群,如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何香凝、赵少昂、关山月、黄君璧等人。

20世纪,许多画家继承并坚持传统绘画的基本模式,他们或以模仿、传承前代画家技巧、风范为原则,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力图变革,在保存、发展传统的同时,形成自己的风格。前者有金城、顾麟士等人,后者以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人为代表。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西方美术的大量引入和反封建斗争的深入,改革国画成为时代潮流。以留学RB、欧美的高剑父、高奇峰、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等人为代表,倡导将西方美术的写实及近代西方美术的创作观念与传统的国画像融合,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国画的新路子,使传统的国画焕发了新的生机。

20世纪20~30年代,画家们对中国画的革新与发展,展开了论争。如康有为提出“以复古为革新”、“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的主张;徐悲鸿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刘海粟提出要“发展东方固有的美术,研究西方艺术的精英”;林风眠主张“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陈师曾对文人画的特质和意义作了肯定分析和回答;林纾则反对革新,号召人们鄙弃“外洋新学”,唯以“古意为宗”;金城则极力主张:“宣圣明训,不率不忘,衍由旧章。

水墨画是华夏国画的一种。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基本要素有三: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就是说的水墨画。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出现“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变化,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后人宗之。长期以来水墨画在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山水画称“山水”。国画的一种。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

武当山的景色秀美、是华夏大地壮美山川的集中体现。李龙君从小在武当山长大,他对武当山的热爱是用语言无法表达出来的。

水在山间流,云在天空飘,河水两岸怪石林立,树木茂密,鱼船在湍急的河水里捕鱼。远看白帆点点,迷雾茫茫。好一幅自然的山水画。

先学习静物,后学习人物,再学习山水。天外客李龙君也是在学习其他技艺的同时学习国画的,他对描绘景物的山水画非常的感兴趣,他不喜欢那种没有内涵的东西。对徐悲鸿的八骏图尤其欣赏,对张大千、齐白石的画和印章他不断地取精华。经过八年的学习,他的山水画水平更上一层楼了,达到大师级的标准。

从琴棋书画中李龙君领会了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他人生有重大的影响,他把华夏帝国当成自己成长的摇篮,自己的母亲。

漫步在那如画的竹林、瀑布边,天外客李龙君的思想飞驰在天地间。对四大技艺的学习他的身心有了质的月兑变,对武功的领悟有了更为精辟的理解。

四大技艺的融合,李龙君的精神、意念、血肉得到巨大的升华。

博大精深华夏技/洗精伐髓精气神/四大技艺得融合/得益一生李龙君

各位亲爱的读者,本人可能近期上不了网,上传不了。非常抱歉,不过我十分想念写书的日子,估计不长时间我会把欠下的章节补上。-龙君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天外客传奇最新章节 | 天外客传奇全文阅读 | 天外客传奇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