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王叔文微微一笑,似乎胸有成竹:"宗仁(韦执谊的字)和梦得(刘禹锡的字)所言都有理。祖宗之法确应尊重,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天时、地利、人和兼备,为我大唐的兴盛,变法图强,也是理所应当之事。"
听王叔文说出"变法"二字,容若心中一震。
虽然并非熟读中国历史,江潇然对"变法"也并不陌生。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这些对于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来说,也是耳熟能详的。
容若忍不住开口询问道:"王大人既然立意变法,却不知有何具体谋算?"
听闻容若开口询问,王叔文也是心中微微一动。
那日清歌坊中一面之识,一席之谈,让他隐隐觉得这个女子心中所思所想都别有见识,并非像她的父亲武元衡一样因循守旧,反而是如他们这些人一样,锐意图新,而且心胸广阔,并非一般闺阁弱质能比。更何况她与洋川王捻熟,据闻与最受皇上和皇后宠爱的邵阳郡主也相交莫逆,因此他又存了另外一段心思。这一次他以品评诗文为名,让刘禹锡请她来此,原也有让她了解时局,争取她的同情支持,进而打动洋川王的考虑。此时听她主动开口询问,不由心中暗喜。
王叔文向容若点了点头示意,彬彬有礼地答道:"正如刚才所说,宫市、五坊,都是需要考虑的时弊。"
容若又问道:"还有呢?"
"南衙、北司的权柄分配,也要重新斟酌。"
"还有呢?"
王叔文皱了皱眉头:"整顿吏治,肃清贪官,一扫官场气象。"
容若点了点头:"其他的,经济民生方面,王大人可还有什么考虑?"
王叔文没料到她还会追问,只得道:"盐、茶、铁,均为国库税收命脉,都需一一理清,清除弊端,保证国库收入。哦,对了,各地节度使常常进奉的月供、日供,也可重新酌量,以免为百姓增加太多负担。"
容若点了点头:"王大人此语,倒是真的为百姓着想。"
王叔文暗看容若脸色,却见她虽然口中赞扬,一张清水样儿的容颜上却波澜不惊,神色淡淡,似乎对刚才自己所言的各项变法革新的措施并非十分感动,不由得心下诧异。这些举措,都是日常和太子闲谈下总结而来,每每和太子言起,都深得太子的感叹赞赏,没料到今天却不被一个小小女子放在眼中。
王叔文本来就是个心高气傲之人,想到此,心下不由得动了气,表面上却还神情从容,向容若一揖道:"王叔文才力有限,因此才广邀诸位言语闲谈,只盼能抛砖引玉,得闻诸位高见。不知武姑娘可有什么见地?"
容若心思转念间,想到北宋的王安石变法。宋朝据此也不过百余年间,想来施政纲为总有可借鉴之处。当年在历史课堂上,每每听那位年过花甲的老教师讲起王安石变法来,自己也忍不住感慨赞叹这位家、政治家的气度心胸,因此对这课内容也格外上心些,里面的具体内容也还说得出,今日里却也刚好用得上。
想到此,容若轻轻一笑:"既然王大人见问,武容若也不敢藏私,只得将所思所想倾吐而出,还望各位大人不要见笑。"
王叔文颔首道:"愿闻高见。"
其他诸人见这个女子神色从容,要对变法施政发表见解,王叔文却也恭敬倾听,都心中诧异,但是也都侧耳细听。
李纬双目明亮,看着容若,手中的酒杯也不由自主放回桌上。
容若微一沉吟,便开言道:"如若以加强施政,增强国力,改善民生为目的,变法内容倒可分为三类。一类正如刚才王大人所说,理清北司、南衙的权限范围,约束藩镇行止,整顿吏治,削减冗余。第二类措施,目的在于理财富国,具体又可分为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免税、市易等等诸法。第三类措施,是为了精兵简政,便利于民,又可分为保马、保甲、将兵等诸法。总体而言,第一类法度规则,是为了理清朝廷从上至下的施政脉络,以使朝廷政令所行之处,均能得到良好的执行。而第二、三两类法度规则,则是从根本上强国富民,能达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境地。"
容若侃侃而谈,王叔文脸上却已渐渐变了颜色。他没料到这个女子居然真的说出一番话来,而且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此时他早收了刚才心内的不平之意,急急地追问道:"请问武姑娘,何谓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免税、市易诸法?"
容若不急不徐地答道:"由专人负责点清每年应该上供和京城每年所需物资的品种、数额以及库存情况,然后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购买各项物品,可以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既保证朝廷所需物资的供给,又减少财政支出和百姓负担。此为均输法。"
"何谓青苗法?"
"以往为备荒而设的钱谷作为本钱,每年可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百姓向官府借贷钱物,收成后加息,随夏秋两税纳官。这样既可使百姓在青黄不接时免受高利贷盘剥,还可使官府获得一大笔-青苗息钱-的收入。此为青苗法。"
"那农田水利法呢?"
"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建立堤坊,修筑圩埠,由受益人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如果工程浩大,受利农户财力不足,可向官府借贷-青苗钱-,按借青苗钱的办法分两次或三次纳官,同时对修水利有成绩的官吏,按功绩大小给予升官奖励。凡能提出有益于水利建设者,不论社会地位高低,均可按功利大小酬奖。此为农田水利法。"
……
两人一问一答,问得迫切,答得清晰,一时间容若将百余年后王安石施行变法的主要内容简明扼要讲了个遍。
此时日已西斜,不知不觉之间已经半日过去,可是在场诸人都不觉得时间冗长,只觉得入耳所言都是平生闻所未闻之举,开始虽略觉异想天开,仔细想去,却觉得是句句珠玑,妙用无穷,不由得都呆住了。
容若一番话讲罢,略觉口渴,拿起案上茶杯低头喝茶。茶也喝罢,向屋内众人望去,却见众人都沉默不言,紧紧盯着自己,似乎还没有从刚才听她说的这一番话的震惊中缓过来。唯有洋川王李纬,双目含笑,举起酒杯向自己颔首示意,又一饮而尽。
王叔文怔了半晌,才叹道:"武姑娘果然博学高才,今日叔文才知道-闻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真义。"
容若笑着摇了摇头:"王大人太谦虚了。这些见解,却也不见得真能施行妥当。"
王叔文又低头思忖。
其他众人也醒过神来,彼此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这些人中,虽然以王叔文、王伾为首领,却以韦执谊身份为最高,而以刘禹锡最具政治才能。
此时王叔文低头沉吟。王伾看看王叔文,又看看容若,不知又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韦执谊双眉紧皱。刘禹锡凝视容若,若有所思。
王叔文终于抬起头来,叹息道:"武姑娘言中的道理,叔文还要仔细考量,才能慢慢领悟。不过今日却是受益匪浅。"
容若凝视王叔文,道:"王大人可想过,如若真的变法,与订制法度同等重要的还有什么?"
王叔文一怔:"愿闻其详。"
容若微微一笑:"变法要解决的不仅是-理财-的问题,更关键之处还在-用人。理财是为了富国强兵,而用人则关系到理的财都到哪里去了,这才是变法的成败所在。否则,即使初衷甚好,也只怕施行效果南辕北辙,大悖当初的良苦用心哪。"
听闻容若如此说,王叔文却放下心来,笑道:"如果只是用人的问题,这个武姑娘倒尽管放心。武姑娘请看座上各位,各有擅才,都是一时瑜亮,大家同心戮力行事,还怕不成吗?"
容若目光一转,在屋内众人的面上扫过,却也不便置评,只是微笑不语。
王叔文又道:"除此之外,如若真有变法施行的那一日,自然还要挑选朝野上下拥护新法之人,共成此事。"
容若忍不住道:"如果只是口头拥护新法,却也并不管用。看一个人,不仅要看他是否真的拥护新法,还要看他人品怎样,节操如何,是否有胸襟有抱负,是否能虚怀若谷地博采众家之益言,是否能忍辱负重地团结同人,是否能目标一致地坚定走到底。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是变法中真正可以信任重用的对象。否则,口惠而不实,只是处于政治投机的动机,并不真心拥护变法改革,只是借用这一终南捷径,来实现自己飞黄腾达、青云直上的目的,这样的人最终只会成为变法路上的绊脚石,甚至由于这样的人的存在,而令大家进退两难、举步维艰。"
容若此言,实是想到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根由,因此才月兑口而出。可是容若此言一出,座中诸人里面颇有几个脸上一阵青一阵红,以为容若在含沙射影,指桑骂槐。一时间屋中气氛十分尴尬。
王叔文勉强笑道:"武姑娘言重了。变法是为国家兴盛图强,又怎么会有人想利用这样的机会追求名利呢?"
容若看了看王叔文的神色,也知道他并没有将自己的话听进耳朵里去,只得叹道:"但愿王大人知人善任,听其言而观其行,用人唯贤,使得王大人的抱负能够一朝得以施展。"
言已及此,容若也无心再多做逗留,起身向王叔文一抱拳:"武容若信口胡言,王大人权且听听便了。"又向王伾道:"天色已晚,武容若告辞了。"再向其余众人施礼。
无论心中怎样想,众人都连忙起身还礼。
李纬起身笑道:"我也该走了。就和武姑娘一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