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朝议
“安南的气候不同于中原,分为雨、旱两季,旱季大致起于立冬前后,终于立夏前后,陛下竟然早就知道了?”
这一声感叹,却是在滋德殿中,由首相王著发出来的,当年教导皇帝研读经史的三个朝官就有王著一个,他可以确信朝官们在使团送回情报之前是都不了解这一点的,而皇帝竟然早有所料,这自然很值得他惊叹了。书mí群4∴⑧0㈥5
招谕安南的使节已经返回,而且从明暗两方面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消息,当地酋帅也派出其亲子入贡,这等事情就不能算小了,光是礼部等有司是不能擅自决断对策的,所以在皇帝召见安南使者之前,几个重臣和皇帝一起进行一次小朝议也就成了必然。
郭炜倒是不以为意,中南半岛因为纬度与地形的关系,受到印度洋的强烈影响,气候特点和中国核心jīng华部分所在的东亚大半岛地区的东亚季风气候大不相同,这只是后世初中地理部分教授的常识而已。不过能够受到王著的称赏,郭炜心里面还是有几分高兴的。
“知道安南旱季和雨季jiāo替的时间,这并没有什么可炫耀的,朕只不过关心南洋海贸,平常多过问了一些当地的地理气候而已。”郭炜的回应自然是轻描淡写的,“然而当地旱季、雨季的具体特点如何,军队征战、民夫转运都会碰到哪些问题,却非亲历者不能言之,朕也是做不到未卜先知的。”
次相兼兵部尚书吕胤严肃地点了点头:“安南丁氏不臣之心如此昭彰,僭号之举已成实质,的确不能姑息以待。不过正如陛下所言,当地气候与岭南都颇有不同,更迥异于中原、江南,非遣人亲历勘查一番无以决定出征、转运事宜,所以也不能轻举妄动。”
“更要紧的是,安南平川之处与岭南之间尚有群山阻隔,其间居住的都是受朝廷羁縻的溪dòng土蛮,而且侬十二等作luàn之徒也杂处其间,若是要走陆路从邕州进军,这些土蛮是会协助王师还是会阻挠?雨、旱两季的深山密林怎么通行?能否找到一条从邕州穿越群山的稳定运道?若是主要依靠海路,那么当地的船队、水手是否足够?廉州、钦州两港的仓储和转运能不能保证接济?安南丁氏属下户口、军队都有多少?朝廷需要出动多少军队,在安南征战多久?只有把这些问题全部理清楚了,出兵出兵才能万全啊……”
户部尚书李昉更是皱着眉头列出了一大串的问题,言中之意虽然并不是一定要阻止出兵,但是追求慎重的意思却非常鲜明。
“嗯,这些困难朕都知道,所以朕才告诫王文宝等人不得泄漏消息。”郭炜右手轻轻地敲了敲扶手,大臣们的反应当真是不出意料啊,“安南本jiāo州内
实吾藩镇,丁氏如此不臣,yù借唐末继luàn区内剖分之机为僭伪之邦,朕定然不能让其如意!不过朕从不作无谋之举,单纯因怒而兴兵,出师之日,必然是准备周全,挟大义而责之。”
说到这里,郭炜又面向军咨部尚书张铎叮嘱道:“安南当地的水文地理、民情军情,自有侦谍司细细勘查,此事朕已经吩咐下去,后面卿盯紧一点就是了。丁氏僭号已有数年,既然朝廷并未在第一时间察觉并且遣使声讨,朕倒也不会急着立即出兵,侦谍司尽可以用一年的时间查清楚安南的两季循环,若是一年时间还不够,那就两年、三年……一切都等侦谍司调查仔细之后,再jiāo给运筹司研判定策。”
“臣理会得。”
面对皇帝的嘱咐,张铎连声称是。运筹司郎中曹翰和侦谍司郎中韩微都是皇帝的嫡系亲信,这一次却都没有与会资格,可见朝议的规格,张铎自然打起了十二分的jīng神,尽管对南边的情况完全不了解,因而chā不上什么嘴,但是听皇帝的jiāo代把事情落实下去却是不存在难处的。
“陛下不是已经派了定远军的一支分船队去岭南清剿海寇么?其实现在国家北疆无事,定远军除了在沙mén岛朝夕cào练之外,只有为沿岸海运护航的任务,不过东海沿岸并无海寇出没,护航无需太大的船队,不如从渔政水运司多调一些军队去岭南。尽管岭南的气候与安南多有不同,但是邕州管内羁縻州县所在正是两地jiāo界处,而且臣看舆图,似乎琼州西部与安南甚为接近,或许气候水文颇为接近也未可知,所以不妨让渔政水运司的军队去那里提前熟悉一下。”
枢密副使王赞却在此时chā了一句话。
枢密使李崇矩闻言眼睛一亮,马上就接上话头:“不错!伏bō旅装备比其他禁军轻便,正适合船运登陆和各类山地行军作战,先期到琼州西部cào练,或者去邕州管内羁縻州县平luàn,既可以适应将来安南的气候,又可以及早就近集结。就是定远军船队也比临时征用海商船队、渔船指挥便捷,先期到岭南适应一番当地的气候、航道然后参战,总胜过了届时临时征调民船。如今北疆防御固若金汤,向范阳军、卢龙军海运军资粮草又没有太大的风险,何况永济渠十分通畅,漕运也可以代替一部分海运的运量,定远军实在不必谨守沙mén岛。”
“岭南海途遥远,夏秋时bō涛难测,别说沙mén岛、扬州等地的军储无法接济,就是丰饶的吴越之地都不能保持常年接济得上。定远军和伏bō旅若是大股南调,其军资粮草必然仅能依靠泉州和岭南当地解决,火器补充更是必须仰赖从京师经过荆、洪两地的转运,其间需要翻越五岭,恐怕支持不了太多的军队。”
度支部尚书张崇训却在这个时候泼起了冷水。
“原来岭南刘氏治民酷虐,图籍州县多而户口少,穷尽搜刮方能供其养兵奢靡。朝廷据有其地之后,度其地里,并省以便民,废去不少州县,而且废去许多捐纳,岭南反倒是民丰物阜,不过终究当地户口不多,垦殖有限,以当地的粮饷确实支持不了太多的军队。”
判三司赵玭对这一块属于自己职权范围内的情况自然是很熟悉的。
李昉看了赵玭一眼,然后才缓缓地问道:“朝廷不是许可岭南以新法煮盐炼铁以资军民所阙,而且还能用盐铁返销虔州等地购买粮食供给军用么?这样还是不够?”
“诚如李尚书所言,正是有了朝廷的这等德政,岭南方能民丰物阜。”赵玭面对李昉笑了笑,“若非岭南现在有了盐铁之利,以当地的户口和垦田状况也就仅能供给本地军民。”
“众卿无需再争了……”
郭炜清了清嗓子,略微抬高了一点音调打断了几个人的争议,然后环顾了殿内一眼,让群臣彻底收声,这才继续说道:“关于岭南的民户和出产问题,朕倒是有些办法,不过这些办法还解决不了燃眉之急。也就是考虑到了岭南在粮饷方面的支持力度,还有长途转运火器的困难,朕才没有调动太多的定远军船队和伏bō旅前往岭南剿寇,此事就不必再争了。将来征讨安南不臣之战,如果是在五至十年之后,朕相信以岭南一地就足可以支持十万大军——当然,火器军队肯定没有这么多;如果是在五年之内,估计也就是再增加一两万定远军、伏bō旅到顶了,运筹司的作战计划当以此为限。”
“粮饷问题倒还好说。”张崇训一边思索着一边慢慢地说道,“军饷可以累积数月发放一次,相信船队转运得来;至于军粮,即便有些缺口,安南也是物产丰饶,届时完全可以因粮于敌,大城周边平川之地水源féi力都无匮乏之虞,到时候开军垦都足以补充不足。问题还在火器只有京师的军器作坊出产,大军的火器补给必须经过长途转运,能够支持的火器军队必然数量有限。”
听到这话,殿内一时间都静了下来,这么些年的战争打下来,其实就连文臣都已经习惯了大周的禁军用火器去欺辱敌军,现在一听到在征伐安南的时候火器的补给会出现问题,这些人都不禁感到有点犯难。
不过并没有人因此就想到把能够生产火器的军器作坊扩展到其他州县去,火器的厉害他们都是清楚的,当年南唐军队那么粗糙的火器都给周军带来过不小的麻烦,可没有谁愿意让这种大杀器分流到不可控的境地。
既然不能将火器作坊向外扩散,在远方征战出现补给困难就是必须付出的代价了,对于这一点任谁都是心知肚明。
殿内因为这个问题安静了半晌,才被张铎的声音打破:“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将来朝廷遣军征讨安南不臣,有个一两万的火器军队作为基干就足够了,当初朝廷平定岭南的时候不就是如此么?以我之见,安南军队的战力并不会强于岭南,当年刘弘cào兵败身死,只是因为安南占了地利,而刘弘cào又过于轻敌罢了。将来朝廷出师尽可以从岭南选调数万兵配合禁军作战,以岭南的铁器出产支持非火器军队应该是绰绰有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