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朝的地方可不是一般人所能接近的,不过看来门前的守卫得到了指示,当林越进入的时候并没有阻拦。
林越走进庄严辉煌的朝堂时,恰巧听到执事太监高呼上朝的声音,林越不知道上朝的规矩,只见永乐帝已端坐在龙椅之上,只是向自己挥了一下手并指了一下自己左下方,林越看到执事太监在他的右边,于是左手紧握腰间的刀柄,面对大堂站到了永乐帝的左前方。
朝中的文武百官齐向龙椅上的永乐帝跪拜,高呼“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和电视里看到的没多大区别,身后传来永乐帝的声音,“众卿平身。”
接下来就是朝议了,只见不时有人出列启奏,但只是些什么官员职务的任免,再者就是什么地方受灾需要赈济等等,林越虽是第一次站在朝堂之上,但对这些听着不感兴趣,忍不住左右打量起来。
正在这时,就听到下面有人奏道:“启奏皇上,自丘国公北征失利后,现在鞑靼骑兵又开始逐步南下,并不断骚扰边境,在很多地方进行烧杀劫掠,请皇上早作定夺。”
永乐帝请大臣们在朝中商议,很快不少大臣出班奏请,并且很快展开了不同意见的争论。其中有主战的竟也有主和的,但主和的只提了一句就被高高在上的朱棣给训斥回去了,而且口气相当的严厉。“难道想让我们大明和腐败的宋朝一样年年向他们送钱送物乞讨安定,你们就不想想,这既满足不了他们,而且他们会变本加厉,再者其它如瓦剌等岂不也会以为我们软弱共同来侵略,这是养虎为患!”
主和的几人满脸通红地退下,可是主战派很快分为两方,他们对敌的策略虽都是主战,但却有分主动与被动,双方都有各自充分的理由,就是林越这个知晓历史的现代人听着双方也都有理,一时间自己也有些迷茫起来。
主张对鞑靼的侵略进行被动防御的人陆续提出自己的理由并引经据典同时也说明备战的方法。他们认为,由于刚不久派出的十万精兵不但没有奏效,而且鞑靼轻易地就将其全歼,如在派兵则要动用更多的以致几十万部队,这就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且是要深入草原作战,其粮草运送必不易完成,加上蒙古骑兵机动迅速不易扑捉,很容易就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
对于这些林越听了倒没放在心上,打如此规模的战争那会容易,而且这些也都是可以解决的,不过后面人提出的林越也听得有理了。提出不易动兵的人以汉武帝的作为举出反对的理由,汉武帝多次对北方的匈奴用兵,虽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也使的匈奴分裂为三方,但是却是汉建立以来丰殷的国库变得空虚,国力随之下降。现在也一样,谁能保证一次用兵就能完全消除北患,如需连续多年的用兵岂不是走汉武帝的老路。
以他们的意思是,已长城为界,加大对长城的修缮,以长城作屏障做长期防御,甚至提出将长城以外的居民撤回迁回,让鞑靼无处劫掠。
他们的一席话使得主张调集重兵一举深入草原,彻底消灭鞑靼,从而永远解除祸患的主站者无言以对,是的,此时他们谁也不能保证能一举取得全胜,朝堂之上一时静了下来。
朱棣的面色虽看不出什么,人们也不知道他到底支持那边的意见,其实在他内心里早就打算好了,他是要亲自带兵御驾亲征鞑靼的,不过他一直没有表态,朝中大臣也已有所耳闻,不过朱棣没有料到,朝堂的议事会变成这样,居然大都主张防御。
他一时不便表态定下用兵,眼看大臣们等他决断,正思量间一眼看到了一旁的林越,林越曾对用兵作出完善的计划,而且对鞑靼骑兵的特点也有所了解,看得出他是主张深入作战,不然不会计划的如此详尽。
朱棣开口说道:“我身边的林侍卫是参加过上次北征的,而且就是他带领运粮队安然撤退,让我们听听他的意见吧,毕竟他是从前方回来的,对情况更熟悉。”
林越根本没想到朱棣会点自己的将,自己一个无名的年轻人,而现在又是在朝廷重臣们的朝堂之上,不过他已明白朱棣的意思,说真的,要不是自己了解历史,说不定也会反对出兵。
但历史就是历史,它不容改变,同时林越对这场古代的战争也有自己的看法,与现代的一些评论家不同,他们也是看到五次出征并没有消灭反复的阿鲁台,而明朝多次用兵使得国力下降,此后也由进攻转为防御,但这毕竟是后人的评论。就像是对抗美援朝战争,很多人现在认为战争使国家推迟了经济发展,也失去了解放台湾的机会,老说什么当初如果不打会怎么样,他们就没多想想当初如果不打的后果会怎么样。人家就能把大炮架到你门口了,你还能安心经济发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