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之战·佛缘 第三十四章 太玄经Ⅰ

作者 : 孰不依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八百里秦川满目苍然,秋意渐浓。

鬼母奉西门君惠指令留守九重门总坛,却又惦记着传国玉玺的下落。数日无事,便又来到安汉公府邸寻王莽问话。

王莽见鬼母过来,知道多半还是为了传国玉玺的事情。只好面带沮丧,如实地禀报鬼母:“母亲,经查证,那传国玉玺并未丢失,而是王太后收入了长乐宫。”鬼母闻言,震怒道:“太后安敢如此?”

王莽忙对鬼母言道:“依汉律旧制,天子年幼传国玉玺可以由太后掌管。只是太后早不言晚不说,偏在此节骨眼上取走传国玉玺,显然是有备而来,背后定有高人出谋划策。”鬼母怒气冲冲地道:“那老太婆出身王家,为何死忠于刘氏,跟我们抢夺传国玉玺?”

王莽一听,汗流浃背,不敢苟同鬼母的话。心想王太后忠于大汉皇室无可苛责,倒是自己做的这些事,说起来都是不忠不义,会遭世人唾骂。

王莽面色尴尬,不敢正视鬼母,喃喃道:“孩儿听说,太后梦中曾有人进言,称姑侄亲不如祖孙亲。太后立刘氏后裔,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若大位旁落王氏,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想必是这个原因,太后才心生疑窦,暗中将传国玉玺转移到了长乐宫。”

鬼母一拍几案,倏地站了起来,将王莽搁在案上的《太玄经》都震落到地上。怒形于色道:“难道老太婆将传国玉玺置于掌中,我鬼母就不能将大汉天下夺了来?”

王莽见鬼母动怒,忙好言劝导:“母亲,太后终究是孩儿姑姑,不可闹得太僵。再说,我们要对付的敌人是刘氏而不是王氏。如果跟太后闹僵,我们就可能同时跟刘氏、王氏敌对,这似乎不太妥当。所以太后那边,容孩儿再想办法,争取太后能转过弯来,站在我们这边。传国玉玺的事还得从长计议,不必急在一时。”

鬼母虽一时气忿,但听王莽之言,似乎颇有道理,便稍稍止了怒气,从地上捡起那卷《太玄经》,有意无意地瞟了一眼。略为扫视后,脸上怒色顿消,大惊道:“此经为何人所著?”王莽忙对曰:“禀母亲大人,此经乃黄门郎扬雄所著。”

“哦,是这样。”鬼母一边说话,一边寻思,突然想起亚父范增来。便道:“这篇《太玄经》还有些意味,娘带走浏览数日,再返回于你。如何?”王莽揖道:“母亲取去便是。扬雄定有底稿,孩儿找扬雄再索取一篇就是了。”

西门君惠离开长安之前,听说传国玉玺丢失,居然不闻不问。这到底是何原因,鬼母百思不得其解。现在知道传国玉玺被王太后神秘取走,打乱了九重门的如意算盘,这又是一件窝囊事,不知如何向西门君惠提起。两件事搅成一团乱麻,鬼母心中好不烦恼。

鬼母返回敦学坊,索性不再理睬这两桩愁事,揣了《太玄经》,径自往地宫去了。

这些天,九重门总坛地宫之中,依旧是铁蹄纵横,旌旗招展。项王闲来无事,每日领着那八千子弟演兵布阵,倒也逍遥自在。

推开密门,刚入地宫,光线显得有些昏暗。巷口一排灯笼在风中摇曳,犹如一只只惨白的小月亮,充满血气、困倦无神的眼睛一般。但沿着石梯下来,转过几道巷口,到了中央大厅,肃杀之气便陡然而生。

庞大的地宫散布着数十根高大的石柱,支撑着足以容纳万人操演的巨大空间。地宫中的陈设经项王一番折腾,已然成了一处标准的演兵场。猎猎而动的“楚”字大旗下面,刀枪剑戟映着寒光,战马扬蹄阵阵嘶鸣,军阵静穆如岳。望着这一切,不由人不想起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鬼母收回眼光,绕过石柱穿过长廊,见今日地宫居中搭起了三间箭厅,背后是一座白虎屏风,格外显眼。箭厅之后有一座高台,高台上有些几案,靠边有四口文漆弓箱,壁上挂满箭枝;又有两座兵器架,上面插着些刀枪戈戟之类。依稀是帅帐的模样。

项王惯常使用的铁脊蛇矛也在架上。细看那蛇矛,却与以前有所不同。原来项羽囚居幽冥界两百年,不知后来的长枪变了样。颇感兴趣,也就将铁脊蛇矛做了些改进。改进后看起来更近于长枪。

这枝铁脊蛇矛太平瓜瓣尖,五指开锋,头颈下分作八楞,下连溜金竹节一尺余长;竹节当中穿着一个古定,上面錾着龙虎图纹;图纹里面,露出铁脊蛇矛四个字。再下来一个华云宝盖,撒着一簇干红细缨;底下烂银也似的枪杆,绕着阳商云头;枪杆下一个三楞脚,稳稳地插在架上。

鬼母提枪试了试,十分沉重。要将这枝枪飞舞起来,没有千钧之力,只怕是痴心妄想。鬼母对项王的膂力暗暗佩服。

项王与虞姬等人此时正在演兵场比箭。站在教场弯弓搭箭的正是虞姬。只见虞姬把着弓箭仰天看了一看,霍的扭转柳腰,拽满了雕弓,“飕”的一箭斜往那天上射过去。那枝箭窜了数百步远,贴近地宫顶部,力尽了掉转头往下落来。

说时迟,那时快。那枝箭方掉转头落得没多少,虞姬早搭上第二枝箭,飕的又射上去。箭镞对箭镞,射个正着。铮的一声,把上头那枝箭激开去,离却数丈,两枝箭都掉转头,滴溜溜的一齐落下来,箭头没入地下三寸,厮并着颤颤地插在教场中央。

那八千子弟兵看在眼里,一阵惊呼,如平地响起一阵惊雷!

鬼母见亚父范增正负手而立,站在场外静观项王与虞姬比箭,便身形一掠,飘然而至。拱手对范增道:“范老先生!”范增发现鬼母到了身旁,也一揖道:“夫人!”

鬼母顿了顿,道:“前些日子,老身见范老先生在地宫中日夜手不释卷,知道先生乃饱学之士,深感敬仰。想着先生爱书,这些日子便有意为先生寻些好书。可惜九重门中虽有些典藏古藉,只怕先生早已熟烂于心,不敢呈于先生面前。”

鬼母试探着问道:“正巧老身今日到安汉公府上,偶然发现一卷《太玄经》,乃黄门郎扬雄所著。老身略略浏览一遍,觉得颇有点意思,只是有些晦涩难懂。老身捎了过来,请先生过目指点,不知范老先生意下如何?”

鬼母说完,便取出《太玄经》递与范增。范增一方名儒,自然是个书痴。见有新著面世,不禁喜上眉梢,忙摊开《太玄经》,躬身研读。刚看了前面少许内容,便频频点头,赞许道:“果然是好书!”

范增不再细看,赶紧将《太玄经》收起揣入怀中。掩饰不住兴奋,对鬼母一揖道:“夫人,这篇《太玄经》意境高远,老夫一时半时还有些困惑不解。且容老夫将这《太玄经》带回去细细揣摩,数日即可奉还。不知夫人可否割爱?”

鬼母见范增已将《太玄经》揣入怀中,怎能不答应。微微一笑道:“范老先生所言,老身自然答应。”范增一听,又再向鬼母略略一躬身子,倏地化为一道青烟,钻入“禹王九鼎”去了。

鬼母见状,不觉感叹道:“嗜书如命者,莫若亚父也!”

鬼母无意打扰项王与虞姬比箭,正要离去,却传来清脆的声音,偏偏是虞姬叫住了鬼母。“夫人,小女子有一事烦扰,望夫人助我。”鬼母止住脚步,转身对疾飞而至的虞姬道:“哦,虞姑娘有什么难处?但说无妨。”

虞姬摇摇头,“难事倒没啥难事,只是有一桩小事。”虞姬拢了拢那一头秀发,将手中长弓挂在壁上,招招手,请鬼母靠近后,轻声道:“夫人,小女子只是想,我们如果只能以‘禹王九鼎’为依托,便不能稍有远离,只好终日呆在这地宫之中,总是有些苦闷。小女子以前曾经习得秘法,可以设法让自己摆月兑阴阳两隔。不过,这得设一间净室让小女子静修数个时辰。不可夫人能否相助?”

鬼母闻言,吃了一惊,暗想连西门君惠也不曾提到过此种秘法,这虞姬怎会有此能耐?便小心翼翼道:“虞姑娘的意思,是能够让项王和八千子弟不再依托‘禹王九鼎’,白昼冲出地宫?”

虞姬忙摇头道:“夫人误会了。小女子只能设法让自己出去,并没有办法让项王和那八千子弟也在白昼冲出地宫。如果白昼来临,他们只能在‘禹王九鼎’附近活动。如果九天诸神赋予他们法力,另当别论。”

“哦”鬼母沉吟一下,道:“那虞姑娘都需要老身做些什么?”虞姬道:“只需叫人备一间净室,四壁要不漏些许亮光。顶上开一圆孔,大如满月,透入天光。再要蒲团一个,大铜镜八面。其余俱不用。”

鬼母想了想,道:“这些事都不难办。地宫当中有几十处地方与地面相通,月光可以照射进来,所以虞姑娘所说的净室明晚一定可以备妥。老身到时请人通报虞姑娘,如何?”虞姬忙谢道:“如此,便谢谢夫人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昆阳之战·佛缘最新章节 | 昆阳之战·佛缘全文阅读 | 昆阳之战·佛缘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