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韦先行而出,潘紫苏则举着蜡烛随后而出。
当石韦回头之时,却忽然发现潘紫苏的手指上有几处红肿。
“你这手指是怎么回事?”石韦将她手携在手中,关怀的问道。
潘紫苏淡淡笑道:“方才撞见你时,蜡烛滴在了手下,烫了一下而已,不碍事的。”
石韦这时才想起当时的画面,说来她这烫伤还与自己月兑不开干系。
“这怎么行,你且回屋里等着,我拿些止烫的药来。”
石韦把潘紫苏扶入房中,过得片刻,从他的药房中拿了些治烫伤的药膏,小心翼翼的替她敷于指上。
潘紫苏望着他那副关切的样子,眸中本是欣慰感动,但过得片刻,却不知为何轻叹了一声。
那一声叹息中,石韦听出了几分心事。
他便抬起头来,笑问道:“怎么,莫不是有什么心事想和我说么?”
潘紫苏幽幽叹道:“我只是叹你这人甚是体贴,只是体贴得却有些泛滥,似乎对许多女人都会这么好。”
潘紫苏这话显示是在暗指陆玉竹之事,看来她也生了几分醋意。
石韦略有些尴尬,轻咳了几声,忙将话题一转,说道:“对了,这夜sè已深,方你怎的也不在屋中休息,却想起秉烛夜游了。”
石韦不想正面回作答,潘紫苏也就不再多问。
她便道:“我是惦记着爹爹和大哥,本想问问你关于他们的消息,可是你自回来一直都忙着,我便想晚上等着回来。抽得空来问一问。”
原来如此。
石韦不禁面lù歉意:“这几日来直为公事所累。竟是差点忽略了你。”
当下石韦便将潘佑的境况道与了她。
先前出使金陵时,石韦就曾打听过,原来那潘佑自打辞官之后,便回往故乡隐居。
南唐灭国之后,石韦也曾抽得空来前去拜访,想请潘佑出仕大宋,但却为潘佑婉拒。
至于其兄潘子君,虽也表示要居家伺奉老父。但潘佑却令其参加今秋的科举,以为新朝效力。
听闻父兄安好,潘紫苏自是大松了口气,又想到再过几月,便能与兄长在汴京团聚,潘紫苏又欢喜不已。
看得潘紫苏那副高兴的样子,石韦亦心中安慰不已。
潘紫苏兴奋过后,却忽又道:“远志,我瞧你似有心事,莫非今天的宫宴有不顺吗?”
潘紫苏和师娘一样。都看出了自己的心情。
潘紫苏乃名门千金,颇有些见识,官场上的那些事情,一众女眷中。石韦倒唯有和她能谈得几句。
于是石韦也不隐讳,便将晋王如何算计自己之事道来。
潘紫苏听罢,不禁凝眉道:“那晋王定是见得二殿下因功被封为武功郡王,心中多有猜忌不满,所以才借着弹劾远志你来打击二殿下。”
潘紫苏能看清这一点,着实令石韦有些意外。
他便叹道:“是啊。晋王对皇位觊觎已久,二殿下的每一次加官进爵,都会刺jī到他的神经,只是就目前来看,二殿下还不是他的对手。”
潘紫苏亦点头道:“晋王担任开封府尹十余年,汴京怕早已盘根错节,皆是他的势力。二殿下只挂了几个无实权的虚职,哪里有机会来经营自己的势力。”
“开封府尹……”
潘紫苏的话,似乎给了石韦某种启发,他的表情忽然间变得振奋起来。
他腾的站了起来,踱步于房中,口中喃喃道:“晋王之所以有现在的势力,全赖于他那开封府尹之职,他占着这个位子,就等于控制着京城,如果……”
突然之间,石韦的眼眸中闪烁出前所未有的兴奋之sè。
他一把将潘紫苏的手携起,兴奋的叫道:“紫苏,太谢谢你了,你可是给我解决了一下大难题呀。”
潘紫苏看着他那般开心,也跟着高兴起来,却又茫然道:“远志,你说什么,什么大难题呀?”
“以后再跟你解释,我现在要去写一篇奏表。”
石韦兴奋之下,捧起潘紫苏的脸来狠狠的亲了口气,然后便大步流星的奔了出去,直奔书房而去。
茫然不解潘紫苏,只给他这一wěn亲得面红耳赤,呼吸加剧,羞怔了好一会却才回过神来。
当她清醒过来时,石韦已是不见了人影。
潘紫苏指尖轻抚着脸上那残留的温度,jiāo羞的眸中,不禁掠过一抹窃喜之sè。
次日天一亮,石韦便携着他一道连夜写好的奏表,直奔武功郡王府而去。
密室之中,赵德昭手捧着石韦的奏表细细观看,原本平淡的表情,渐渐的变得凝重起来。
半晌之后,他将那奏表放下,惊讶的问道:“远志,你竟然想劝父皇迁都洛阳?”
石韦缓缓道:“汴梁京畿之地,一片平原,乃四战之地却无险可恃,陛下收天下精兵驻扎于此,出军攻伐四方固然方便,但他人来攻击汴梁也极为便利。似北方之辽国铁骑,数日之内便可长驱直入汴梁城下,此等地方,岂能适合长久作为帝都所在。”
石韦的目光高瞻远瞩,已然将大宋的威胁转向了辽国。
他这番话颇有道理,赵德昭听着渐为所动,不禁也微微点头。
石韦接着又道:“臣想陛下以汴梁作为帝都,只是沿袭前朝,便宜行事而已。如今南方诸国已被削平,河东伪汉傀儡小国,不足为惧,眼下我大宋所面临的劲敌,只剩下辽国。”
他喘了口气,继续道:“辽国又以骑兵为利,似如今这般将都城置于平原之地,聚大量不事生产的兵员于京城,既耗费民力,一旦开战,又无法及时阻止辽人铁骑南下直逼京师。有此两大不利,固可见时下汴梁已不适合于做帝都。”
石韦这洋洋洒洒的一番分析,倒也不是无地放矢,毕竟他可是有千年的历史经验教训作底的。
因是宋朝建都于平原之地,无山川险恃,所以就必须聚养着大量的士兵在京城周围,凭借人数的优势守备京师。
曾经历史上的宋朝,其兵马之多可谓历代之盛,从赵匡胤时期的三十余万,至北宋灭亡的钦宗时代,禁军总数竟已达到一百四十余万。
然而,如此庞大的宋队,却没有一次能阻挡北方胡虏的铁骑,无论是辽国还是金国,强大的铁骑每一次都可以从容的越过河北广阔的平原,直抵汴梁城下。
上百万的军队不但挡不住敌人的铁骑,反而使得国家财政日益沉重,冗兵之害终北宋一朝都无法解决石韦相信,定都汴梁虽然不是北宋灭亡的决定xìng原因,但却绝对是主要原因之一。
石韦目光长远,赵德昭亦非短视之辈,这一番话令渐渐陷入了沉思。
从德昭的眼神中,石韦看得出德昭已然心动。
但是,沉思半晌后,赵德昭却道:“洛阳虽有山河之险,但此唐末以来,洛阳漕运不畅,粮食不济,远不如汴京这般便利。而若无便利漕运,又如何养活京城数十万禁军?”
赵德昭提及了漕运,而自五代以来,诸朝定都于汴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汴梁漕运之便利。
这一节,石韦自然也早有思虑。
他便道:“国家正因聚重兵拱卫京师,所以才需要大量的粮食,因此才依赖于东南漕运。汴梁无险可守,所需之兵只会越来越多,反过来对粮食的愈重,如此恶xìng循环,纵使汴梁有漕运之利,早晚也会因此而耗尽天下民力,此绝非长久之计也。”
赵德昭听得神sè微变,似是石韦那一句“此非长久之计”,令他颇为震动。
石韦接着又道:“迁都洛阳,朝廷则可依八关之险,无需养庞大的军队于京师,对粮食的需求自然也就不及汴京。再则,洛阳漕运没落,也与几条运河经年失修有关,只要国家能够有效的重修运河,便可增加洛阳漕运之量,相信绝不会受制于粮食问题。”
石韦洋洋洒洒一大通话,终于是把赵德昭说得心服口服。
他当即赞许道:“远志你果然是深谋远虑,迁都洛阳,实为国家长治久安之策也。”
顿了一顿,德昭又道:“只是我朝建都汴梁已久,上至皇公臣僚,下至军民百姓,早已习惯于汴京,若然迁都洛阳,只怕一定会遭到许多人的反对。”
石韦淡然笑道:“大家习惯了汴京的生活,这时让他们搬往洛阳,自然会不情愿,但只要陛下坚持,这迁都之事便必然能成。”
赵德昭点头道:“父皇英明神武,眼光超群,必然也能想到迁都洛阳的长远好处,而且父皇乃洛阳人氏,迁都洛阳也正有衣锦还乡的荣耀。”
经过这一番对话,赵德昭的思想已转过了弯来,从持怀疑态度,到变得支持迁都。
这个时候,石韦的神情却又严肃起来,压低声音道:“其实下官所提的这个迁都之议,不但是为了大宋的长治久安,更是为了二殿下的将来设想。”
“为了我?”赵德昭面lù茫然,一时有点反应不过来石韦这言外之意。
石韦将声音压得更低,沉声道:“殿下,你忘了你的三叔晋王殿下,他是何官职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