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年代 正文 227盘马弯弓(下)

作者 : 光景

西南战云涌动。(圣王)

国民革命军进军西南各路大军正按国民革命军军事委员会和李想的决策,或行军,或作战,战马嘶呜,战鼓动地。

西藏和西康方向,刘经在相继稳定拉萨、日喀则、丹东等西藏主要城市后,保卫西藏的部署已调整就绪,英国进行直接军事干涉的可能性已大为减小。

湖南方向,杨帆各路部队浩浩荡荡地向湘西黔东进军。

西北汉中方向,第18兵团等部向秦岭地区的川军部发动攻势。同时,活动在陕南和鄂西北地区的原中原军区部队,积极佯动,吸引川军注意。

此时,只有鄂军的高级将领才清楚地知道:这错综复杂的军事行动中,掩护着一个绝大的秘密,那就是湖南鄂军数十万大军开始向西机动。

为了迷惑西南地区的敌人,保证对其实行大迂回大包围的突然性,李想和总参设计并实施了公开与秘密两种机动方式,准备从袁世凯意想不到的方向,实施向西南的进军。

杨帆军团的第5兵团则以解放湘南地区衡宝的姿态,由上饶隐蔽地开往湘西。该兵团在开进、驻扎、通信和同地方政权联系中,一律使用老湘军的番号,使陈宦误认为这只是鄂军在占领湖南之后整顿湘军的调防。

杨帆的第3兵团除一部溯长江北上走水路外,其余大部则进入汉中,做出一副从北面进击四川的样。实则,主力秘密南下,到隐蔽集结于湘鄂西部。

这样一来,在中南地区,西北鄂军和湖南鄂军两支大军的进军出现了两种迥然不同的方式:向汉中疾进的西北部队是浩浩荡荡,锣鼓喧天;向西南开进的杨帆部队则僵旗息鼓,不显踪迹。

面对战争史上这一战略伪装的杰作,杨帆欣然地点点头,说道:“这样好,李大帅就是要这种气氛!”

在一旁的谭人凤则笑着对参谋人员说:“各位再努一把力,将最后一幕戏演好!”

谭人凤说的“最后一幕戏”,便是他们“表演”的“声东击西戏”。

杨帆率军团领导机关从长沙出发,乘坐浅水舰沿湘江北上,开始向西南行进。表面是过洞庭湖进入长江,实际上是秘密从洞庭湖上拐进沅江,进入湘西。

…………

北京,中南海。

听说李想在汉中的部队频频调动,袁世凯真是一夕数惊。

“湖南易手,李想这么快就准备动四川了?吃相这么难看,他真不怕消化不良撑死?”袁克定阴沉着脸说道。一瘸一拐的在大厅度圈。

“行了!你能不能坐下消停一会儿?”

袁世凯无名火没处发,只有向他儿发。

由于西南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形势特点和政治、经济条件,袁世凯企图把西南建成“剿李基地”,盘踞川蜀,开拓滇康,支撑一隅,等待时机,在李疯背后插上一刀狠的。[我搜小说网]北洋和鄂区一开战,这一刀绝对可以要了李疯的命!

于是,袁世凯不惜从大借款中腾攞出三百万英镑,砸得西南小军阀们晕头转向,全部乖乖给他推北洋的磨!

袁世凯也是高瞻远瞩,对西南——李疯这一后背早已盘算好了。秦岭、大巴山、巫山和武陵山诸山脉,同时也是一道鄂军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便于封锁,可以割断川黔两省与内地的联系,对鄂区就是进可攻,退可守,就是插在李疯背后的一大尖刀!

而且,西南地区盘根错节的地方封建势力和各据一方的军阀土匪,可以作为实行反动统治,金钱收买分化的政治基础;西南地区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兵员和军粮都有保障;地处边陲,接壤数国边境,便于取得外援。

因此,袁世凯决定大力“投资西南”。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决定把退集在西北、西南的残部,统统组织起来,沿川陕、川湘鄂边区,层层设防,构成一道坚固的防线,以“固守西南”。袁世凯计划:以川军集团在川陕边区的部队扼守秦岭、大巴山,防止解放军由陕入川;以陈宦新编的川军集团布防川湘鄂边区,扼守川东门户。然后,见机行事,关键时刻出来桶李疯一刀!

为了建设西南这阴险的计划。老袁调走尹昌衡,派心月复陈宦接替了胡景伊的川省都督,要他看好成都这个据点;重庆的西南军政则由亲信黄鹄坐镇。黄鹄年轻顽固骄矜,陈宦老谋深算,圆滑善变,且二人均与国民党特别是李疯势不两立。

袁世凯决意“建设”西南,想在李想背后安插一把尖刀,但在李疯方面,已决定向西南进攻了。

“想不到李疯这么快,我们要加快河南和江西的剿匪!”袁世凯这么说:“告诉陈宦,当以元老身份和在西南的帮旧关系,尽力协调川内人事关系,缓和矛盾,控制地方势力抬头,为民国大计尽职尽责。”

……

西南已经战云密布,陈宦为保住“建设”好西南这一个“插在李疯背上的尖刀”,真可谓席不暇暖,辛劳备至。一个多月以来,他频繁往来密会川军各军将领。

然而,陈宦还是放心不下,由成都跑到重庆,亲白布置抵御鄂军“侵略”大计。

一下船,陈宦就发表讲话,说道:“今日重庆将成为对抗分裂,对抗乱党、对抗三主义歪理邪说之中心,重新负起支持作战艰苦无比之使命。所望我全川同胞,振起抗战精神,为保持抗战战果,完成民族统一而努力。今日陈谋来渝,以示与国民党抗战到底的决心。”

陈宦住进陵园。随即,在西南方面的政军总负责人川军第一混成旅旅长黄鹄被召见。

望着这位昔日一手提拔起来的学生,陈宦感慨地说:“西南地区守护川蜀门户的重任就交给你了。搞好了,我们就能在西南站住脚。搞不好,我们就死无葬身之地啊!”

黄鹄似乎底气不足:“陈督,此次委以西南重任,实属艰难备至,黄鹄惟有鞠躬尽瘁而已。至于作战事宜,鄙人不才,愿随时听候陈督吩咐。”

陈宦听了,也是忧心仲忡。两人就时局的发展进行了一番长谈。

鄂军进攻宜昌、沙市,黄鹄部退至巴东、五峰、慈利。大庸至沅陵一线,奉袁世凯之命,主要任务是屏障川东门户。此时,陈宦与黄鹄算是挂在一条线上的蚂蚌,共同担负袁世凯“建设西南”的“重任”。

开始的时候,他们回顾了民国成立2年来四川的局势,认为成绩太差:政治上贪污成风,**无能,依然如清朝时候没有改变,弄得四川民怨沸腾,民变蜂起;经济上弄得通货膨胀,物价飞腾;党务一团糟,虽有几百万党员,但毫无组织力量;军队中也矛盾重重,指挥紊乱,士气消沉。

他们认为,上述种种就是川军扛不住鄂军进攻的主要因素。

接下来,他们又重点议论了下面几个问题:第一,第三次革命会不会在短期内爆发?第二,中国国民党内部有没有分裂的可能?第三,就目前形势来看,能不能保住西南?第四,如果鄂军向西南进攻,能不能与他们进行决战?如果不能进行决战,应该怎么办?

对于第一个问题,两人所见略同,认为短期内爆发第三次革命的可能性很小。理由是在李疯在还没有搞得西南的时候,绝不愿掀起第三次革命。而袁世凯在没有彻底剿灭河南和江西的讨袁军残军之前,也不可能和李疯正门开战。两人现在都在加紧平定自己的后院,都在跟时间赛跑。

对于第二个问题,陈宦自认为有相当的研究。因为他长期和革命党人打交道,替袁世凯负责策反革命党人,了解很多资深的内幕。他认为,国民党从同盟会时起就形成了各种山头,辛亥革命时期就是一盘散沙,二次革命还是一盘散沙,许多同盟会或者国民党的强人各据一方,个人搞个人的革命,李疯是最突出的一个,二次革命黄兴、李烈钧和柏文蔚与北洋军打的狗脑都出来了,他却袖手旁观。而李想集团内部也是出现几个强人,在大西北,在西藏,这些手握重兵的大将,现在力量更趋强大,一定会互争雄长。依据他在官场中争权夺利的经验,他得出的结论是,国民党内部早已经四分五裂,而李想集团内部也有出现分裂的可能。

对于第三个问题,他们都感到很悲观。按他们的估计,鄂军的正规部队已达40余万人,目前正在全力经营西南,向西南各省进军,现在已明确的看出李疯的目标,那就是安后院西南,再北上问鼎中原。而北洋军部队虽然强大,仍据守着是北方,对西南是鞭长莫及,而且在河南和江西战场焦头烂额,北洋军不平息这两处,也无法向鄂区进军!仅就四川一偶来说,无论就数量和战斗力来说,在任何地区都已无力与鄂军进行决战;因而在西南上说,无论是四川还是贵州,他们都不会守得住。只有云南一地,由于地理条件的关系,或许可以暂时苟安。

最后,他们详细地讨论了“保卫西南”问题。

在盘算了保卫西南的兵力之后,他们认为,要想与鄂军决战是完全不可能的。既不能决战,又不能坐以待毙,就只能想办法避免鄂军的围歼而保存实力了。于是,他们定下了如下方案:在军尚未向西南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以前,设法将主力转移到云南去。第一步,先控制西康和川南,作为逐步向云南转移的基地。第二步,俟鄂军开始向西南进军时,立即将主力转移,为顾虑到西康的鄂军可能采取的阻击行为,必须具有击破西康鄂军的决心和力量,因此在转移时,必须尽最大努力保存现有的重武器如战车及重炮、山炮等。

根据这个决策,两人商定,由陈宦设法抽调约一个军的兵力,开驻川南的乐山、峨眉、新津等县,准备进入西康;由宋部抽调一部分兵力开驻沪州,为将来主力由盐津、昭通、会泽等地开往滇西作好准备。为使这个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应先解决鄂军征藏名将刘经,以控制西康,并以西昌作为第一个根据地。

其实这个计划,能不能成行他们自己也没把握,因为川军刚刚被他们洗牌,磨合的时间太短,英镑建立起来的关系并不牢靠。那些川军将领,同他们还不是一条心,是各有心思。就是他们两人,焉不是暗怀着两个心思?

……

袁世凯万万想不到他的这两个得意门生,在“保卫”大西南的作战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如此没有信心,就在寻找退路了。

……

计划完成,黄鹄最后轻舒一口气,道:“陈督这次来就不要走了,长期住在重庆怎么样?这也是对重庆将士们的鼓舞。”

黄鹄的心意,陈宦完全理解,但此时陈宦心里想的只有他自己才能知晓。

陈宦嘴上说道:“我把川军将领的家眷全部接到了成都,就是为了掌握川军。因此,我要经常住在成都,而不能长期留在重庆。西南方面,只要大家同心协力,能支撑一个时期,国内形势就一定有变化。到那时,北洋军剿灭河南和江西的残匪,我们反攻的胜利就有希望了。”

陈宦这话,有让黄鹄升起一线希望,接着蜀道之难,还真有可能支撑一段时间,就是支持不下去了,退往云南,总能多坚持一下下,那时候,北洋军就是饭桶,也应该把河南和江西残匪剿灭干净了吧?那时候,就是他们反攻西南的时机,同样可以做到在李疯背后插上一刀。

陈宦这次到重庆,为了稳定军心,硬着头皮住了几天的时间。又是开军事会议,部署西南防务;又是召见主要将领询问情况,面授机宜。但好些四川武备学堂的学生故旧已经感到陈宦不再具有以前的威望了。

**百度搜索**网由书友高品质手打更新速度超快(天才一秒钟记住网)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理想年代最新章节 | 理想年代全文阅读 | 理想年代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