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烟岚 第十五章 登高望远 高宗枫山赋诗

作者 : 野谷

第十五章登高望远高宗枫山赋诗

金兵撤走后,高宗一行返回海门。百姓听说皇上驾至小镇,纷纷奔走相告。附近的村民都涌到城里来了。小小的海门城一时人山人海,“万岁”之声不绝于耳。

高宗经过数月东躲西藏疲于奔命的生活后,今天再次感受到做皇帝的尊贵和威严。此时,他又想起了那匹吉祥的白马,冥冥之中,定有神灵庇护,白马护驾,才使自己遇难呈祥。这时他不由得想起了当初在山洞里见到的那个白衣女士,还有她送自己的四句话。他依稀记得这四句话好象是什么:金鳌护主,红桔报吉,白马救驾……,还有一句是什么他记不起来了。当初自己只觉得这些话中含有吉祥祝福的意思,不知还有什么更深的含义。经过这几天的生死磨难,关键时候经历的几件事,似乎都验证了她的话。

自己不是在金鳌山上躲过了金兵的追捕吗,在那里,张公裕勤皇水师到,自己终于摆月兑了一直来被金兵追击的被动挨打的窘境,出现了转机;在救吴氏的过程中,中了金兵的圈套,被金兵控制而毫无办法时,章老伯恰好挑着红桔经过这里,在他的胡打乱撞胡扰蛮缠下救了自己;正当被金兵追得难以月兑身时,张杰人让白马载着自己,又逃过了一劫。一切似乎都是按照这白衣女士早已安排好的,一幕又一幕地进行着,让他有惊无险地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是她有意来考验我的意志和智慧吗?这白衣女士又是谁呢?她是白衣观音?如果果真是她,那么一切经过都有了个合理的解释。“劳其筋骨,苦其心智,饿其体肤”。或许,世上有成就的人物都必须要经过这样一个艰苦磨练的过程,才会成长起来,变得更加成熟。或许这真是她要暗示给他的一个真理。高宗越想越觉得神了。

宋朝历代相传“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之理,高宗当然也不例外。但经过此次南巡奔波后,觉得佛、道不仅仅是用来修心养身的,应该还有更深的涵义。此时,他有股强烈的愿望,很想到寺庙中去烧一柱香,一来感谢神灵保佑,二来祈祷大宋江山永固。

丞相吕熙浩早知其心迹,打听到西门城外的白枫山上有座寺庙叫清修寺,最为宏伟壮观,香火颇旺。高宗听罢,遂带着贴身侍卫和几个大臣登上了白枫山。

快近山顶,一阵山风吹过,尽管有些凉意,但满山松涛阵阵,翠竹摇曳,自然更有一番赏心悦目的美景。转过几个弯,一垛红墙跃然眼前,上书“白枫山清秀寺”六个硕大的黑字。用笔苍劲有力,看得出是出自名家之手。进得围墙,里面有五、六棵大槐树,每棵都有四、五个人合抱粗。有几棵树由于年代久远,树被虫蛀兽爬,树心已空,留下的树洞足可以藏人。更显出树木的顽强苍劲和寺庙的壮严肃穆。

进得庙门,正面是弥勒佛,两边是“风、调、雨、顺”四大金刚。再进去便是大殿,释迦牟尼象尊居正中,两边是十八罗汉。佛象神态栩栩如生,色彩金碧辉煌。

寺庙里香火缭绕,和尚们正在做着佛事。此起彼伏的念经声和间隔着传来的“叮,叮”的打铃声,显得古老的寺院既朦胧神秘又神圣威严。高宗联想起这几天传奇般的经历,更为这超自然的神力所折服。

宋朝历代皇帝到寺庙从不跪拜。据说,宋太祖当初到一寺庙,曾问庙里的主持是否要跪拜。那和尚为了取悦皇上又不亵渎佛祖,就机智地说“现在佛不拜过去佛。”果然龙心大悦,从此宋朝的皇帝到寺庙就不跪拜了。今天,高宗皇帝却破了这个惯例,跪在佛像前毕恭毕敬地拜了三拜,无比虔诚。

参拜完毕,见桌上有个签司筒,高宗就随手抽出一根,见是“三十一签,上上,大吉”,他把此签交给寺里的一个老和尚。这和尚看罢颇为惊诧,道:“老纳在寺院数十载,从无人抽得此签。签云:黄龙游海,菩堤西来,万民仰慕,福运长栽。不知客官所问何事。”

高宗道:“就问时运吧。”

那僧人解释道:“黄龙是人间至尊,菩提是佛门圣树,你的事业应该是无比尊贵的,如旭日之初升,万民敬仰。时下的气运尤如庙前的古树,枝繁叶茂,遮天盖日,前途无量,福荫无边。”

高宗是微服私访的,这僧人不知其来历,只怕说得太好恐怕日后有出入,难圆其说,故话锋一转,说道:“褔运如树,还需客官勤于料理。翦除藤蔓,慎防风摧电击,免祸患于初起,方能宏图大展。”

高宗听了这老和尚的话,顿觉豁然开朗。黄龙游海,应该说的是朕,都说皇帝是真龙天子,此句应该是隐喻朕的到来。菩堤西来,说的是唐僧去天竺取经,苦难的众生终有所悟。不知怎么的,他又联想起了那匹白马,伴随唐僧取经的不就是那匹白马吗?白马救驾,吉利!治国之道如栽木,要勤于料理,翦除藤蔓,扫除影响树木生长的障碍,否则,木未成材,就有可能被滋生的藤蔓所绞杀。想到这里,他又为国事操劳开了。

此次金兵南侵已遭惨败,岳飞已取得了牛头山大捷。在黄天荡,金兵又遭韩世忠部的痛击,主力消灭殆尽。据探子报,岳飞部正乘胜追击,将要在朱仙镇一带与金人展开决战。并发下话说,要“直捣黄龙,与众将士痛饮耳。”看来,金人已元气大伤不足为虑了,然而在抗金斗争中不断壮大起来的各武装力量,已成为高宗的一块心病。

纵观历史,从动乱中成长壮大起来的各武装力量,往往使朝廷难以驾驭,最后皇帝被架空,甚至于被他人取而代之。如三国时,在镇压黄巾反贼中壮大起来的董卓,曹操,就架空了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又如后来的司马昭,凌驾于魏皇之上,篡权之心昭然若揭。皇帝对此毫无办法。人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所以历代帝皇对此都十分忌惮。汉高祖刘邦在国家统一后,就诛杀功臣韩信,人称“兔死狗烹”。宋太祖完成统一后就“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将的兵权。尽管方法不同,目的只有一个,这就是削弱武将的权力,巩固皇朝统治。但他们做得太露骨了,让人觉得不尽仁义,在历史上留下了话柄。高宗觉得自己有能力会把这件事处理得更好。

此时已消除了金人的威胁,他的心情特别舒畅,不愿用不愉快的事来破坏这种心境把自己搞得太累。于是撇开不再想了。他让侍从重赏了那老僧。

这僧人原是寺中的主持。他见客人相貌堂堂,又如此慷慨大方,知道定非等闲之辈。自然悉心照料,请他到厢房就座。不一会,小和尚揣上了香茗,细抿一口,甘甜清冽,余香满口,高宗品罢夸不绝口。那老僧道:“此茶是寺里僧人清明前精心采摘焙炒而成的,水也是山顶古井所得的清泉。”山顶上有井?高宗感到奇怪。僧人又道:“此井确奇。治平三年夏,当地干旱,山下井河干枯,但山顶泉水如故。百姓上山提水者从早到晚川流不息,泉水依然如故,不见有丝毫减少。据传,此井与东海相通。”

高宗听罢愈奇,那老僧带他来到了井边。那井有低矮方方的井台,井台周围和井壁长着一些青苔和野草,外貌与江南普通水井别无二致。井旁有只小木桶。提上一桶水来,清澈可鉴。掬一口,清甜爽口。果然与众不同。

那僧人道:“本寺景点远近闻名。当地有‘八景八胜’之说,本寺就占有二。一曰清修霁雪,一曰枫山观日。施主不仿下榻本寺,明日一早还可见到无比壮观的日出,也不虚本寺一游。”高宗欣然应允。

第二天一早,天还蒙蒙亮,高宗就被清脆的鸟声唤醒,因惦记着去观日出,就此下床,唤了吴氏、吕颐浩等一同前往,自然少不了那寺僧陪伴。

天还是灰蒙蒙的,僧人便把他们带到寺庙门外的草坪上。白枫山是方圆几十里最高的山峰,此寺又建在山顶,在寺外草坪上遥望远处,自然一览无遗。这里的确是观赏日出的好地方。这时,向东边望去,只有海天相接处才略为泛白。但一会儿,天就渐渐露出了红色。于是,东方云彩纷呈起来,海水倒映着彩霞,已分不出哪是海哪是天了。那云彩也越来越红,慢慢地,仿佛在天边燃起了熊熊大火。想想应该出太阳了。但遥远的东方仍不见有着丝毫日出的踪影,只有那通天的大火却越烧越烈,仿佛要把东方烧出个窟窿来似的。

“今日云多,可能是太阳被云遮住出不来了”。吕颐浩说。的确人们有些失望了。正在这时,那老僧惊喜地说:“施主请看,太阳佛上来啦!”人们往老僧所指之处看去,只见云彩中现出如指甲船的一弯红彩,怎么看也不象是太阳而更象彩霞,渐渐地,那一弯红彩扩大了,不一会就成了半圆,霞光越发灿烂了,映得远处的山、塔、近处的松、竹、槐树及庙宇都抹上了浓重的色彩,四周祥云缭绕,仿佛仙境一般。

太阳全出来了,起初略呈椭圆,红得柔美,一点也不耀眼,渐渐地,它升高了,变圆了,红光渐渐褪去,云彩逐渐消散,光亮也越来越耀眼了,不远处海门的城墙也显露出来了,只见城内炊烟缭绕,且与晨雾连成一片,已分不出那是烟那是雾,房屋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反衬得近处青松翠竹更为分明,更显其妖娆。

好一个壮美的日出,这般如画如诗,直看得高宗如痴如醉,好一会才清醒过来。

“妙,妙!”高宗拍手赞道:“枫山观日,果然名不虚传,人道泰山日出如何壮观,我看也不过如此。”尽管言过其实,的确也是他真实的感受。吕颐浩附和着说:“泰山主要是人文景观比较多,帝皇将相、文人墨客的题字赋诗满山都是,所以显得文化底蕴深厚。九爷如果能在枫山上题字赋诗,一定会让这儿的美景增色不少”。在微服私访时,他们约好,称高宗为九爷的。高宗笑着说:“你这滑头,一定是受了这庙里和尚的好处了吧,在这里讨彩头来了”。吕颐浩笑着说:“小的可不敢,你可不能无端的冤枉我啊”。

这时,浓雾慢慢地散去了。山下的人家又开始忙碌起来了。农夫们有牵着牛的,荷着锄的陆续出门了,人们为一天的生计又开始忙碌起来。此情此境引得高宗诗兴大发,随口吟道:

古寺青山春更研,

长松修竹翠含烟。

汲泉拟欲增茶兴,

暂就僧房借榻眠。

久坐方知春昼长,

静中心地自清凉。

人人圆觉何曾觉,

但见尘劳尽日忙。

那老僧听罢合掌称好。偏远小城,何曾见过如此才华横溢之人。他让小僧备下文房四宝,一定要这施主留下墨宝。高宗见他来得真诚,也无意推托。这时,他忽然想起了那白衣女子四名话中的最后一句,应该是:“古寺开岚”。高宗心里豁然开朗。

今天观日出,起先太阳被云遮住了,出不来。后来太阳冲破晨雾,又来得如此的壮美。古寺周围祥云缭绕,仿佛身处仙景。此情此境用“古寺开岚”来描述是最恰当不过了。这云开日出的景象不是隐喻着逆境将要过去,前途无限美好吗!一切的迷底仿佛都已经解开了。此时他心情好极,略一思索,挥毫书写了一付楹联:

清修风景千年在,

&n

bsp;苍海烟岚一笑开。

此联对仗工整,笔墨隽秀,且含意深远,喜得老和尚合不拢嘴。当然,此时他还不知道这是御书,后来当他得知这是高宗皇帝的手迹时,更视为寺中至宝。请来当地最好的工匠,精心刻制在庙门的两侧。自此,清修寺名声大振,香火更加旺盛。

看罢日出归来,饱受金人折磨的吴氏身体仍很虚弱。她并没有高宗那般兴致、浪漫。进得房间就靠在一把椅子上闭目休息。

肩上和腿上的创伤还在隐隐作痛,尤其是被火灼伤的胸部,仍然不时地钻心的痛。当然,最痛苦的还是精神上的折磨。**着上身缚在柱子上,被胡鲁栖百般羞辱。至今如梦魇般压在她的心头,常常让她在恶梦中惊醒。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张杰人两次拼力相救,又使她感动万分。孩儿时的嘻笑玩耍仍然历历在目,此次鬼使神差般再次相会,又是在如此惊心动魄的时刻,真可谓是九死一生。他为了营救她,在与金兵的战斗中还献出了两位亲人的生命。张薇,赵立仁两人的音容笑貌还历历在目,令人终生难忘。

不知怎的,此时她很想再见见他,张杰人的形象始终在脑海里萦绕不散。她知道这是一种难以排遣的情愫,以她现在的身份,断难有任何非份之想的。但越是压抑着不去想它,思念却反而越发的强烈,甚至令她难以自禁了。

高宗看到吴氏疲倦庸懒的样子,关切地说道:“此次南巡你随朕不离左右,多次奋不顾身保朕渡过难关,朕心里都记着,待凯旋还朝,朕决不会亏待于你。”话说到此,动了真情,眼圈都红了。

吴氏道:“此次遇难呈祥,逢凶化吉,固然有皇上吉人天相,也有忠臣良奖鼎力相助。尤其是张统领,数度出生入死,保君渡过难关,贱妾与之相比,又何足挂齿。皇上应该好好褒奖他才是。”言语间流露出对张杰人深深的关切。

宋高宗文韬武略样样皆精,且生性多疑,心计颇深。顿时感觉出吴氏话中有音。他对张杰人这个人物本就有几分戒备,由于军务繁忙,当时还有用于他,未曾往细处想。回顾这些天与此人接触,确有许多可疑之处。刚相识时觉得他面若冰霜,隐约中似有杀气。吴氏见之突然晕厥,两人似曾相识。且当她被金兵所擒后,此人敢冒九死一生之危险拼力营救,看来两人关系非同寻常。尤其是他方方的脸盘,浓黑的剑眉和炯炯有神的两眼,突然使他想起一个人,那是张纯忠。他们说的都是山西口音,他怀疑张杰人是他的儿子。

一想到张纯忠,他就来了气。高宗的治政处世自有他的道理。治国之道重在民心,民心可用。古人云:“民心似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顺应民心,才能众志成城。当前金人肆虐,民怨沸腾,只有高举“收复失地迎还二圣”的旗帜,才能团结民众,抵御金兵;而朝庭之事重在权术,以利驱之,高压惊慑,使群臣人人自危,才能玩他们于股掌之中。皇上的意图,只能让他们从表面的现象,漂亮的辞藻中去猜度,领会其实质意图,自觉去维护。自己则可进退自如,进而巩固皇权。而张纯忠官至总兵,却愚钝不堪,认准“靖康雪耻”之理不回头,任凭自己多次暗示,他仍然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我行我素。留着此人既碍手碍脚,又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得已,只得用计把他除去。如果此人真是他的儿子,倒要小心提防。有其父必有其子,更何况多了层杀父之大仇。

高宗看了一眼吴氏,看似漫不经心,但却意味深长地说:“朕早已封他为侍卫副统领了,还能现褒奖他什么,既然嫔御替他美言,朕定会厚加封赏的。”说罢,竟神经质地嘿嘿冷笑起来。听得吴氏毛骨悚然。她更不曾料到,就是自己刚才的聊聊数语,将会招来张杰人的杀身大祸。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龙虎烟岚最新章节 | 龙虎烟岚全文阅读 | 龙虎烟岚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