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大的农民房使桂香老师又找到了家的感觉。周一至周六上午,他住在学校集体宿舍,周六中午,就赶回农民房,补足一周的瞌睡。精力得到恢复,工作效率又回到了从前。
学校也因为她是待调的借聘老师,是可以长期留用的,也开始给她压担子。周一上午,书记电话通知她到他办公室去一下,她心想书记肯定是又做了什么好的课件,要她去欣赏,放下电话就兴冲冲地跑到四楼书记办公室,书记这次没有谈语文课件,而是示意她坐到待客的沙发上。书记说:“桂香老师,听教科室吴主任说,你在原校担任教科室主任,决定把一个语文课题交给你来做。这个课题是结合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而申报的区级课题,已进行了一年时间,时间是三年,由科组长铁梅老师任课题组长。看来她是无法完成这个课题了,她明年就要退休。她和吴主任都推荐你来接替这个课题组长。我想听听你的想法。”征求意见的口气,桂香老师最怕的就是领导的这种不带命令的口气,她无法拒绝这种商量的口气。她在犹豫,“你目前的确很忙,初三龙头班的语文教学,还有培优工作和班主工作。但这件事不急,你先看看前期的工作,下学期着手也来得及。不会花费很多时间,把工作分到各组员,你只要督促一下就行。”
她不好意思推辞,就说:“试试吧!还需要您的大力支持!”
“没问题,开会时我去参加。铁梅老师也会支持你的。”书记笑着鼓励她。
“你去教科室找吴主任把课题资料领过来,先看看,拿出一个计划来。不明白的,就问吴主任,他是专家。”还是慢条斯理地说。桂香老师告辞向三楼教科室走去。
“好,书记说你接受了任务。”吴主任第一句话就说。原来,在桂香老师离开书记室下楼时,书记已将电话打给你了教科室主任。
吴主任从文件柜里拿出一个文件夹,文件夹的背脊和封面写着《议论文多单元整合课题(区级)》,递给桂香老师。
“你是做过课题的,有经验,你看看,有张明老师写的开题报告和课题组人员名单,该补的资料就抓紧时间补齐,关键是下阶段的工作,还需要你拿出一个详细的计划,我们在下周语文组活动时召开一个课题组会议,分分工。我也去参加。”桂香老师拿着薄薄的文件夹,觉得责任很重大,时间也很紧,下周就得宣布课题计划布置下阶段的工作,她必须抓紧。既然接了任务,就得做得像个样。也没有多说,就点点头,告辞,拿着文件夹离开!
每天像陀螺一样忙着,好在重点班的学生真的名副其实,很认真地为中考努力,课堂纪律教学考评都不用她太操心,期中考试成绩也遥遥领先,铁梅老师对她的工作还算满意。只是把年级的质量分析任务一并交给了桂香老师。
那天周五放学时,总完分,分完试卷,各位老师拿走了所教班级的试卷,桂香老师将试卷装在了包里,准备回家,铁梅老师笑着拦住了她,少有的笑容,“唉,教务处还要备课组长交一份月考情况分析,要书面的,打印的。你教的两个班很有代表性,你就代表初三语文组做一个质量分析吧!会上,我来讲。”桂香老师也不好推辞,说:“谢谢你的信任,我下周一,把分析草稿给你审阅吧!”
接了任务,就得做。为了周六下午能顺利回家,桂香老师周五吃完晚餐,就到了电脑室,拿出六班和一班的试卷,在电脑上分析各题得分率,然后分析出得失分原因,有板有眼,有观点有数据,是一篇规范的试卷分析报告,做这些事情,对于她来说,轻车熟路,但的确花时间,要将每一小题的分输入电脑,分别算出得分率,要仔细看好中差几类学生的答案,分析出答题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下阶段的教改措施,需要下真功夫。
直到晚11点,她还在调整电子表格,道行老师忙完自己的事,走到她的旁边,说:“当备课组长了啦!又升官啊!”桂香老师知道他又在揶揄她,头也不抬地说:“组长的命令,我又怎么能拒绝,她那么强势!”
“能者多劳嘛!”道行老师讪讪地说,“只是别冲劲太足,将神经绷断了!”
“这还不错,总说了一句人话,听来还蛮温暖的。”桂香老师笑笑地说。自从道行老师认为桂香老师会排在他的前面优先调入以来,他们的对话就不如上学期那样幽默风趣,桂香老师为失去一个很好的谈话朋友而遗憾。道行老师的脾气很温和,嘴很紧,许多话,他听了,基本就锁住了,不会有流传出去的危险,对学生对同事对学校的看法都可以放心的交流,无需忌讳,这是桂香老师遗憾的根源所在。
忙碌中,时间飞快流逝。桂香老师的生活是简单的,几乎是一成不变、周而复始的。而实际上,生活不是一滩死水,随时都在发生变化。这学期,变化更大。借聘老师集中在初三,竞争就更激烈;借聘老师集中住在一层楼,各自的酸甜苦辣看得就更清楚。这一学期,由于扩班,借聘老师的人数增至20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队伍,学校的管理也更仔细,考评更加周密,只是桂香老师浑然不觉而已。
又是一个周末,桂香老师在宿舍看小说,阿静老师走进来说:“好像有人在搬家。”桂香老师走出宿舍,发现孔燕老师拎着皮箱走出宿舍,后面跟着三位小伙子,抱着行李下楼去了。
“她不想再呆了,回老家!”小孔雀老师说。桂香老师和阿静老师回到宿舍,道行老师也跟了进来,说:“又走了一个,她说回老家,好像不像,你看,她的铺盖是卷着抱走的,并没有打包。我猜她是又联系到了好学校。另谋他就了!”一副看出了秘密的得意神态。
“是喔!”阿静老师恍然大悟地说。孔燕老师走得悄悄,谁也不知道她究竟去了哪里,为什么断然离去。又来了一位新的老师接替了她的工作,走了就走了,也没有人再议论,生活又归于原样,唉,借聘老师真的是这里的匆匆过客。
第三次月考后,湛江人孟老师又来告别。那天,他沮丧地走入桂香老师的宿舍,用广东普通话说:“大姐,感谢你几个月来对我的帮助,我明天就回去了!”
“一定要走么?坚持一下吧。说不定明年暑假就考过了。”桂香老师挽留他。
“唉,呆不下去了,那个老太婆太厉害了!我想报复她!”一听,桂香老师就明白他说的“老太婆”是谁,就劝道:“别冲动,犯不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你那么有才,还怕找不到一所学校?”
“我不想再留在深圳了,原学校也催我回去接高三毕业班,有位语文老师生病住院了。”
“也好,老婆孩子热炕头,那才叫生活!现在算什么呀!”桂香老师愤愤地说,这是真情流露。
孟老师的情绪似乎缓和一些,说:“欢迎你到湛江做客。”桂香老师望着他掀开门帘弯腰走出的背影,有点伤感。
他,真的是一位很和善的老师,说话慢条斯理,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令桂香老师羡慕不已。他只是运气不好,一来接任的7班,太留恋老班主任,就向学校投诉他。不是他做的不好,而是前任太强势太好功,让领导对孟老师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接着是,不放心他的教学的各级领导紧锣密鼓地推门听课,弄得他措手不及,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又为他降了分,到后来发展到“只要有人听课,他就紧张,事先备好的课也不能尽情展示。”这是道行老师听来的。“他是湛江市优秀高中老师!”黄强主任说,他们是同乡,他了解孟老师,他也惋惜!
“在深圳呆下来,还真不容易!这里学生特会投诉,而领导又特重视学生的意见!”桂香老师想到这些,在心里感激黄强主任在她刚来时对她的点示。
孟老师走了,初三语文组第二天就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女老师,身材窈窕,穿着及脚踝的毛料连衣裙,披肩长发,背着双肩包,但难掩旅途的疲惫。铁梅老师大声问:“你是柳老师吧!”走上前去,“欢迎欢迎,这张桌。”说着走到湛江孟老师用过的那张桌边,擦拭起来。
柳老师边向桌子靠近边说:“您就是铁梅老师吧。请多关照!”然后环视四周,说:“我初来乍到,请各位多多关照。”还弯弯细腰,头发像瀑布一样覆盖了脸颊,办公室的男老师可开心啦。“没事,我们都是好人。”“我们欢迎你的到来!”“你给我们带来了欢笑!”隔壁办公室也听到了消息,都借故倒水、向班主任回报情况来与这位漂亮的新老师搭讪。整个五楼都好像快活起来了。
快下班时,桂香老师才插上话,问:“柳老师,你住哪儿?一起吃晚饭去吧?”柳老师说:“我住厨房上面的四楼靠东边的宿舍,据说是孔燕老师曾经住过的床铺。”
“好,我也住那里,你的对门,我们是邻居!”
“你们在哪里吃饭?”
“外面快餐店。”
“我们宿舍楼下不是有厨房么?”
“那里只有一个标牌,还在装修,没有正式开业呢!”
“那你们以前都吃快餐?”
“对呀!原来学校一圈都是商铺,吃的可多啦!,现在学校要按市里的要求净化学校周边的育人环境,才开始改造的。你看,那西边和东面都换成了白色的栅栏,北边的房子也收回来啦,成了教学功能室。”
她俩边下楼边聊,到了校门口,桂香老师给道行老师发短信,要他叫上晓明老师下楼吃晚餐。
很快,他俩就到了保安室。四人向罗湖医院门店的那家快餐店走去。为柳老师接风洗尘,桂香老师要付账,结果被道行老师抢先买单了。说:“来了这么漂亮的女老师,哪有你请客的份!”
“那就下次吧,来日方长!”桂香老师也不争。
“下次我来回请你们吧,我该拜见大家的。”柳老师说。
四人说笑着进了电脑室,各自开了电脑,忙着自己的事情。柳老师进入QQ,开始与远在辽宁的丈夫聊天。她说:“这样很好,可以节约电话费!”桂香老师还不知道QQ是什么东西,也不好意思问,就支支吾吾地说:“那么好呀!我以后向你请教!”
“语文方面的东西,我还得问你呢!我在内地是教高中的,不知道初中的怎样!”
“没什么大的区别,只是学生恐怕差距很大,你要多关注学生的状况。”桂香老师深有体会地说。
应该有愉快的开始,桂香老师深有感触,所以,每位新的借聘老师到来,只要是有关联的老师,她都会热情攀谈,仿佛当初她得到黄强主任的导引一样。她觉得这样会让刚来的老师尽快消除隔膜融入到集体中来。
刚来的柳老师如桂香老师刚来时一样,有许多新鲜的感受与家人分享。每天手机响个不停。她一回到办公室,就掏出手机,电话长聊。但她没有桂香老师幸运,她的行为遭到了铁梅老师的反感。
一次课间,铁梅老师对柳老师说:“有什么话不能放到下班再说么?上班时间聊天,我们这儿是不允许的,你刚来,可能还不知道规矩。”铁梅老师是长者,也是语文组的领导,劝说应该是出于善意,但在原单位顺风水水的柳老师却受不了。当时没有做声,收进了手机,放学后,她去找桂香老师。敲门,门是虚掩的,她说:“我找桂香老师。”桂香老师就坐在床上折叠衣服,大声说:“请进,欢迎!”又转身对阿静老师说:“这是刚来的柳老师,我们组的。”她们也热情地互道了问候。柳老师约桂香老师到操场走走,桂香老师放下折了一半的衣服,随她走到了操场。
柳老师问:“铁梅老师对每个人都这样么?”
“准确一点说,是对借聘老师是怎样,还准确一点说,是对女借聘老师是这样!”桂香老师随口说。
这样字斟句酌的回答逗笑了柳老师。问:“为什么?”
“也许是对借聘老师的关爱吧,惟恐我们被学校领导炒鱿鱼。她希望我们好好表现,能早日调进来!”桂香老师说。
“那她不希望男借聘老师早日调进来么?”柳老师反问。显然对桂香老师的回答不太满意。
“我们组只有两位男借聘教师,一位是德高望重的教授,已考试通过了,待调;还有一位,刚来,她与这位老师连襟关系很好,据说,老师那位亲戚在一所重点中学任教务主任,况且这位老师很会说话!”桂香老师也是听别人说的,她并不能确定这些消息的准确性,但有点是肯定的,铁梅老师和这两位男老师说话时都是商量的语气,对其他借聘老师说话时,命令的语气居多。
“也许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吧!”柳老师的这句话倒把桂香老师逗笑了!
她们愉快地走向电脑室,去备课!虽不在一宿舍,但性格相投,很快成了形影不离无话不谈的朋友。
可是,一个月后,柳老师还是向桂香老师告辞了。柳老师的悄然离去令她空落了好一阵。(说悄然,是很多老师并不关心借聘老师的去留,今天有人走了,明晨就有人顶上了,并没有因一人的离去而显得空落。)她一人坐在宿舍的办公桌前,写下了下面的话:
“柳老师走了。看似潇洒,实则很无奈。她至少犹豫了一个星期。她始终在权衡利弊,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谁说得清?环境相同,压力相同,关键是适应力、承受力的问题。还有每个人的主观感受问题和看问题的出发点等问题。去或留,全得靠自己决定,谁也不能说出所以
然来。”
“幸好,来了一位能干的语文老师,顶上了课。学校算是不像上次李梅老师走时那么被动。”
“回想起来,真不容易。‘来来往往’‘往往来来,’我想起池莉的小说《来来往往》中的情节。向往、感受、权衡、决定去留……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来无声,去也没留下什么。回想几位室友,阿黎来自辽宁,与我同住一星期,为了调动顺利一些,在丈夫的关照下,去了北斗小学,她是幸福地离开的;同住了一个月的李梅老师,来自宁夏,我们气味相投,无话不谈,很好的伙伴,但她经不住妈妈的阻挠,不甘心地回到了原校;同住了4个月的孔燕,由于年龄悬殊,交谈不多,她虽年龄不大,但阅历不浅,抱怨也不少,工作了一段时间,也回到老家与丈夫团聚去了;现在的室友来自大庆的阿丽,也在矛盾中度日、来自韶关的阿静为找朋友而烦恼……不管怎样,我们都在努力工作。以前几位老师离去时,我还感叹一番,此次柳的离去,我无话可说,心很平静。人生就是一次体验,一次感悟。能及时做出判断,能自由地选择,倒真是一份洒月兑。但回去后,是否会再次向往南方呢?人总是这样,拥有时不珍惜,失去时方知弥足珍贵。估计谁也逃不出这个怪圈。”
“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把握现在,跨步向前,多观察,多体味,多写作,同时,对工作多投入,是当务之急,是本分是正道。‘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管他春夏与冬秋。’”
合上日记本,她躺在床上想自己的事情。
“婆母腿骨折,躺在床上。我和丈夫在深圳,儿子在内地心情一定不佳。据公公说,儿子对我们想卖掉一台电视机的做法很反感,并伤心地哭了。昨天一天未看电视并下决心不再多看电视节目。他是能说到做到的孩子。我也知道这次的粗暴做法伤了他的心,更让他陷入困境的是女乃女乃大腿骨折。但愿他尽快地成熟起来。利用课余时间照顾女乃女乃。”
“但我又不希望他成熟得过早,毕竟才12岁。如果现在就成熟,他就失去了欢乐的少年时代,现在由叔叔婶婶来照顾,势必使他产生寄人蓠下之感。如果一个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有这种感觉是不利于形成乐观向上的性格的。回想起来,他的处境是我一手造成的。如果我们不到深圳,他就会有一个温暖的家,有一个我们欢快幸福的少年生活。”想到这些,桂香老师就心如刀绞。
“今天吃晚饭时,道行老师老师说她独来独往,离群索居,怕她会出什么事。桂香老师感谢这一份关心,但她自信我不会做出愚蠢事来的。我有那么多工作要做,有许多思想要记下来,有老人要赡养,有儿子要培育,她不会倒下的。她只恨自己无能,没有能力将幼子带在身边,关心引导。这正是他需要母爱父爱的时候。在工作中,她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也许是出于这种爱吧,也就是爱的转移吧。记得98年她阅读《雪山之子》的报告文学,看到孔繁森抚养藏族孤儿,为藏族老太太暖脚时,她就想,孔繁森远离母亲、妻子,孩子,他是把对亲人的关爱转移到了藏民身上……这是一种崇高的爱,这种举动包含了多少对亲人的内疚之情啊!“
“但愿儿子能早日来到我的身边,让我能看到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能及时给以肯定批评,能及时给予指导,使他少走弯路,茁壮成长。”
她闭上了有些酸涩的眼睛。背对灯管卧着。
章节内容中不要含章节标题。为了避免您的稿件丢失,请勿在线直接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