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唐再续 卷一 十四太保 第057章 河东派系(上)

作者 : 云无风

李曜听完,不禁一愣,奇道:“那兄长你……?”

原来李嗣昭说的这五亲子、十五义子之中,居然没有他自己,因此李曜才会这般惊讶。

李嗣昭笑道:“原来正阳吾弟不知?某本姓韩,名进通,字益光,少为大王看中,命其兄弟克柔公收某为养子。后来克柔公故去,大王便让某转承膝下,是故……某却隔了这一层。”

李曜这才知道其中还有这么一出故事,当下恍然道:“原来如此,小弟久居偏僻,竟然孤陋寡闻至此,实在惭愧。不过大王既然命克柔公收兄长为义子,后来又命兄长转承膝下,其中爱护之情,甚厚矣,兄长何必言说隔了一层?”

李嗣昭微笑着摇了摇头,却不接这个话茬,反而道:“正阳,某今日听得一事,按说不当说与你知,然则某与你甚是投缘,思前想后,觉得还是该告之于你,使你有个准备。”

李曜心中吃了一惊,突然想到小说里经常写的:“阴伏刀斧手五十,以摔杯为号……”,变色道:“未知何事?”

李嗣昭道:“有人找都校兄长告了你的刁状,都校兄长闻之甚怒……后来,便到大王府中,怂恿大王安排一事,以试探于你。”所谓都校,乃指蕃汉马步军都校,也叫蕃汉马步军总管,都校兄长不是别人,正是李克用义子之中真正年纪最大、能通六夷语的李存信。

李曜心念一转,已然猜到是什么人找李存信告了自己的状,听了下文之后,便问:“试探?如何试探?”

李嗣昭道:“大王长子落落,今已十七岁……唔,倒是正跟你同岁,尚未娶妻,此事你可知道?”

李曜点头道:“哦,昨日在王家,有下人与某说及此事,某已曾听说了。”

李嗣昭“嗯”了一声,道:“大王听存信说,你与王家甚为交好,落落又已年长,今岁已为铁林军指挥使,年少得意,将来又要克承王业,须得有一门当户对之名门贵女为妻……既然正阳与王家交好,正可以为落落先行说个早媒……”

李曜顿时一愣。十七岁结婚?哦,十七岁在唐代是可以结婚了,只是为毛非要老子去找王家说媒?

唐代谈婚论嫁的年龄要比现代人自然小得多。贞观年间的规定是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开元年间,唐玄宗觉得这个年龄还有点大,就把结婚年龄再次进行了调整,规定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青年男女一到这个年龄,就要考虑成家立业的大事了。

至于为什么一定要找王家,却是李曜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实际上原因很简单。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唐代男女相亲时,谁家的男女最吃香?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以现代人的思维去琢磨唐朝,多半认为唐朝男女找对象也应该追求根子硬的、腰包鼓的、长得好的、吃得胖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唐代,自然是皇帝的女儿根子最硬,但偏偏她们愁嫁也是出了名的。由于这些公主们受胡风影响,生活开放,过于随便,为大多群体所不齿,很多年轻有为的男子,一听说要娶公主,吓得像身上爬上了蝎子,忙不迭避而远之。说起来,反倒是皇帝的女儿最不吃香。

皇家之外,民间相亲时,真正决定男女身价的究竟是什么呢?《唐才子传》中的一个故事似乎可以给点启示:有个叫戎昱的,是一个帅哥型的才子,湖南的崔中丞想把国色天香的女儿嫁给他,可相亲时这个女孩却对戎昱的姓氏很反感,非让他改姓氏后方才订婚。戎昱听后心想,结个婚还得改姓氏,真丢人,于是写了一首诗答谢:“千金未必能移姓,一诺从来许杀身。”这桩婚事就此告吹。由此可见,长得好、有才学的人,在唐代并不一定吃香,而姓氏似乎才是决定着青年男女的身价根本。

另外,唐代男女相亲时,长相似乎也不起什么决定作用,有些人长得丑,照样可以相到好对象。《明皇杂记》就记载了这样的故事:曾担任过礼部尚书的裴宽,年轻时长得又高又瘦,润州刺史韦诜知道他是名家旧望,非把女儿嫁给他,可相亲这天,韦诜一家在帘内一看裴宽的长相,一人家都吓坏了,认为裴宽长得像“鹳鹊”,韦诜的妻子甚至难过得哭了起来。然而韦诜却初衷不改,硬是把女儿嫁给了裴宽。

唐代男女相亲时,为什么对姓氏这么看重呢?因为唐朝时期虽然风气比较开放,但是男女找对象仍然坚守门第,讲求门当户对,而且越是高层贵族们,越讲究这一点。以门第来说,山东士族中的崔、卢、李、郑、王诸姓;南迁过江士族中的王、谢、袁、萧;东南的士族中的朱、张、顾、陆;关中士族中的韦、裴、柳、薛、杨、杜;代北士族中的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这些都是举世公认的名门士族。这些人家的青年男女无论长得再丑,家里再穷,都是唐朝主流社会梦想追求的对象。所以说,这些人家的男女是最吃香的,也是身价最高的。

如若不信,可以举例说明,唐代很多显官高贵都梦想同这些人家通婚,借以抬高自己的身价。魏征、房玄龄等人都想方设法与名门世家通婚。高宗时候的宰相李敬玄“前后三娶,皆山东士族”。武则天时期的酷吏来俊臣“弃故妻,奏娶太原王庆铣女。”中宗时的宰相李日知:“诸子方总角,皆通婚名族”。玄宗时名相张说“好求山东婚”……

名门士族家的子女,成了当时达官贵人争相求亲的抢手货,甚至很多士族家庭为此还通过买卖婚姻从中撸到不少财富。

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唐代的这些名门士族自恃子女有过良好教育,知书达理,门风纯正,就建立了一个相互通婚独立王国,把很多当朝高官甚至皇亲国戚都排除在外,就是万不得已与外族结婚,也要趁机捞上一把,这让李唐王朝相当不高兴,唐朝的几代皇帝通过修改《氏族志》等抑制手段,对这些士族进行不同程度在打压,然而收效甚微。

唐高宗时,右相李义府很想与名门世家通婚,但当时都知道这个人笑里藏刀,是个小人,于是敬而远之。李义府达不到目的,就让唐高宗下了一道禁婚令,禁止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泽、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等七姓十家互相通婚,再次对士族门第进行打压。然而,“望族为时所尚,终不能禁。或载女窃送夫家,或女老不嫁,终不与异姓为婚。其衰宗落谱、昭穆所不齿者,往往反自称禁,婚家益增厚价。”

唐高宗的这一记昏招,除了在七姓十家制造了一批“剩女”之外,似乎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让七姓十家捡到了一个大便宜:子女的身价倍高。如果在唐代也开办一个《非诚勿扰》什么的相亲节目,报名的有名门士族的男女参加,相信现场绝对会排长队、挤破头,有些人说不定为了找个名门之后,会不顾斯文,抄家伙抢人,从而使相亲现场出现失控。

当然,唐朝相亲中的“非诚勿扰”的诚,不是指诚心,也不是指金钱、财富、长相、肥美、黑白,而是指姓氏。姓氏好,才有资格找得好。姓氏不好,再有钱有才,吃得再胖,长得再好,皮肤再白,管你是高富帅还是白富美,都不一定能相到一个如意的对象。

当然,也有些个案比较出乎人的预料。《尧山堂外纪》记载的唐朝名将郭元振长得“美丰姿”,中书令张嘉贞想纳其为婚,说:“吾五女各持一丝幔后,子牵之,得者为妇。”郭元振牵一红丝,得第三女,有姿色。郭元振这种牵线相亲的方式可谓一绝,不过不管怎么说,这也不是唐代相亲的主流观念。

李克用名声高不高?本来当然是高的,不过从朝廷的角度来看,至少在目前这几个月,他的身份其实不高。为什么?因为大唐天子李晔前不久刚刚宣布夺去了李克用一切官职爵位,还派兵来讨伐不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克用不仅是平头百姓一个,而且还是叛臣、逆臣,是天下人人得而诛之的大坏蛋一个。这名声高是高……可惜是倒着高。

而王氏呢?毫不客气的说,就是顶尖名门!

李克用目前的情况,李曜倒是知道他一定会打赢南北两场大战,从而底定河东根基,为五代中整个代北军事集团四朝政权奠定基础。可是别的人不一定这么认为啊!

朝廷号称要出大军五十二万扫平李克用,李克用手下虽然一贯被人尊称为精兵,但人数实在太少,哪怕满打满算,也不知道够不够十万!

更何况朝廷讨伐不臣,无论怎么说都是师出有名,又有大把方镇之兵扈从,其中还包括朱全忠这等强大的藩镇,这个声势一拉开,相信李克用能在今年就摆平此事的,全天下只怕也没有多少!

那么在这个时候,王氏能同意嫁女给李落落么?

李曜顿时冒出一身冷汗!

好你个李存信,老子没招你没惹你,你居然一出手就要让老子失去李克用的信任!

此时,李曜想起当初自己在代州时,也是因为李存信暗中陷害李衎,才使得代州李家面临了那么大一场祸事。李曜毫不愧疚地相信,如果不是因为有他这个穿越者在,李衎此时只怕早已被害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不过因为这次割发断恩的事,李曜对李存信本来已经没有多少恨意了,可是今天听了李嗣昭这一席话,李曜又再次生起了对李存信的不满。

这个人,莫非天生就是喜欢搞这些阴谋诡计?天生就是这般惹人厌?

历史上,这人谗言李存孝,最终导致李存孝据邢洺二州反了李克用,失败后背五马分尸而死,以李存孝之死为分界点,前期梁晋争霸是晋阳占优,李存孝一死,很快就是汴梁占优了。李存信这小人,害人着实不浅!

甚至,把蝴蝶效应说大一点的话,正是因为这一场大变,梁晋争霸之中朱全忠后来占据全面优势,这才敢于搞出白马之祸,敢于弑君篡位!浩浩大唐,竟终于此!

当下李曜带着满月复心思进了帅府后院。

河东节帅府乃是王府规制,后院自然甚大,好在李嗣昭熟门熟路,很快带着李曜来到设宴的花厅。

李曜一到花厅,才知道自己来得还真有点迟了,花厅之中,已经有十几人就坐,看看上首还摆着几张空席空案,李曜心里便猜到这十几人都是李克用的养子,而李克用和今日打算出席的五个亲生儿子,现在都还没到。

李存孝转头一看李曜到了,哈哈一笑,站起身来:“十四弟来了!来来,诸兄弟都来与十四弟认识认识!”

跟他围坐在一圈的几个人也都笑呵呵地站了起来,跟李存孝一起朝李曜走来。

李曜眼神一瞥,却见另一边还围坐着约莫七八个人,但他们听了李存孝的话,却是半点反应也无,只是朝这边看了几眼,就都朝其中一名三十来岁的男子望去。

这男子面如冠玉,剑眉高挺,面白微须,本是难得的美男子,只是他狼目鹰鼻,眼色阴森,望之却让李曜生出一点不愿与之相谈的感觉。

他心中一动,心道:“莫非此人就是李存信?”下意识深深地看了此人一眼。

那男子仿佛心有所感,也抬起头来,朝李曜看了一眼。

这是李存孝已然走到李曜面前,笑着道:“十四弟,来来,某来为你介绍一番。此是你三兄存进,代北振武人;此是你五兄存璋,字德璜,云中人;此是你八兄存审,字德祥,陈州宛丘人;此是……啊,老九不必介绍了,你只须记住嗣昭是你九兄就成;此是你十兄嗣源,乃是大王沙陀旁族,应州金城人,小名邈吉烈;此是你十六弟嗣本,雁门人;此是你十七弟嗣恩,与你三兄存进一样,代北振武人。”

李曜一边听一边心中大震,牛人啊……全是牛人啊!几乎可以说,这一群人在后世,可都是青史留了名的人啊!

李曜心里数了数,连带李存孝和跟自己一起进来的李嗣昭,一共有八人与自己见面。这其中李存孝不必再介绍了。

三兄李存进,少年习武,有勇名,李克用攻破朔州时投军,被赐名为李存进,收为养子。此后,跟随李克用四出征战,入关中击破黄巢起义军,皆有功劳,被任命为义儿军使。李克用死后,李存勖继位晋王,得到魏博后,任李存进为天雄军都部署,负责管理后梁降兵,李存进一切以法,人有犯者,必定枭首磔尸于市,因此魏博军皆不敢冒犯。李存勖与后梁夹河苦战,李存进又有战功,升为振武军节度使。

921年,成德镇发生内乱,大将张文礼杀死成德节度使王镕,投降后梁,李存勖命前锋马军都指挥使史建瑭率兵讨伐,张文礼惊悸而死,其子张处瑾继位,史建瑭攻克赵州,在进攻镇州时中流矢死,李存勖又命天平节度使阎宝率兵再攻,阎宝击破成德军,恃胜轻敌,很快被成德军队打败,阎宝愤愧而死。

接到败报,李存勖派出昭义节度使兼中书令李嗣昭率军讨伐,李嗣昭大败成德军队,但意外中流矢而死。李存勖再以天雄马步军都指挥使、振武节度使李存进为北面招讨使,率军攻击镇州。李存进扎营于东垣渡,但当地土质松软,无法筑垒,只能伐木为栅。早晨,李存进命骑兵向镇州出发,自己守营,因轻敌派大部人马出营放牧,张处瑾侦知李存进无备,立命其弟张处球率军七千前来袭击。当时,晋军的骑兵正向镇州出发,但双方异道而过,未能相遇,张处球直接杀到东垣渡口。

李存进仓促之下,率领十余人出营格斗,神勇无比,竟将成德军击退!晋军步兵逐渐汇集,骑兵也闻讯从途中返回,两面夹击,张处球的七千人马全军覆没,只身逃走,但李存进却也英勇战死于桥上。消息传出,李存勖十分悲愤,追赠李存进为太尉。

李曜朝李存进望去,李存进今年约莫只有二十六七,但因严肃非凡,反而显得比李存孝还略大一点。李曜此时知道“十三太保”之说不可信,李存孝在义子之中,似乎只比李存信略小一点。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东唐再续最新章节 | 东唐再续全文阅读 | 东唐再续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