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四章
在当时的农村,家大口阔的家庭儿子订婚很困难。八一年秋,于志强的大儿子已二十开外,初中毕业后就在生产队劳动,有媒人提亲,女方提出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单独的一栋瓦房。于志强夫妇俩不得不又要操心盖房子。一天晚上,他俩坐在家里筹划着,于志强跟杨玉英:“盖不起三间盖两间算了。”“就是盖两间钱也不够哇,上哪去弄呢?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街头无人问。这穷了,就没人敢粘你,借钱都难呐。”“也向赵安德家张一张嘴看能行吗?”“你去试试.”“行,是这样,我去赵安德家,你去赵顺德家,多跑两家。”“行啊,都试试看吧。”杨玉英没有信心的。
翌日,于志强就去找赵安德。这年夏秋之交,这里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赵安德正在门前修理犁耙。于志强:“安德哥,这么积极,已在准备犁耙啦?”“庄稼都承包了,自己不准备还等着谁来安排。来,志强,进屋里坐吗?”“不啦,就站这里,不耽误你事儿。”“志强,这庄稼承包以后可就看你自己的了,混吃谷籽儿是不行了。”“是啊,形势变就变了,以后会不会再变?”“这算很难,前头的路谁也看不清,干一年是一年,走着着`。”于志强怕话题扯远了,就:“那是的,也只有这样。安德哥,想找你帮个忙?”“啥事你。”于志强有点不大胆的:“你看,儿子们都大了,又要盖房子,你能不能借我点钱?”赵安德思维敏捷,灵机一动,:“哎呀,你咋不早,有点钱娃子他舅借去做生意去了。”“噢——,那就算了。”于志强转身就走。赵安德:“对不起啊,志强。”
于志强回到家里,杨玉英就问:“怎么样?”他摇摇头二话没。杨玉英:“那我就去找一下赵顺德试试。”
杨玉英就去找赵顺德,来到赵顺德家,赵顺德正在自家院子里筛选麦种。一进院门,杨玉英就:“顺德哥,忙啥子呀?”“来,玉英。我把麦种子筛选一下,做好秋播准备工作。这联产承包了,搞得好坏就看自己了,不像原来大呼隆时老是靠队里安排。”“那是的,这承包了还是不一样,人们都会操心啦,积极性也都提高了。”“平同志还是会搞。哎!你有啥事吗?”“顺德哥,想找你帮个忙。你看,娃子们都大了;尤其是老大就快到结婚年龄了,没有房子人家女方不干,急着盖两间房,想找你借点钱。”杨玉英压低了声音。赵顺德听着在琢磨着找个什么理由搪塞过去。他:“玉英,不瞒你,是有点钱,都让你嫂子娘家借去了,连我都不愿意,可也不能为这生气呀,你是吧?”“是的,一定不能为这生气,那就算啦,我走。”“对不起啊,玉英,你慢走。”
杨玉英走后,赵顺德又自言自语的:“借你钱,啥时候能归还我,猴年马月了。”
杨玉英回到家里轮到于志强问她了,他:“怎么样?”杨玉英照样是摇摇头不行。两人这时都低着头沉默不语,都在想:盖两间房多难呐。于志强又回忆起当年盖房子的情景。
那是一九六六年春,于志强已经两个孩子了,并且都是儿子,一年之后不定又会出现第三个。家庭成员在不断的增多,当时还住在与父母分家时分给的一间房子里。这房屋还是那一间是不行的。一天,于志强和父母商量准备另外盖房子。赵雪:“志强,妈也不是看不到,妈也在想这个问题,可就是缺钱啊!我们想办法给你弄一部分,你自己再想点办法,盖不起三间盖两间也行,你呢?”“可以,就按你的办。”于月常接着:“要是定下来的话,我就在东河河滩上找一块合适的草滩地开始碾压,先把土坯准备好。”“行啊,就这样定,我也抓紧时间筹钱。”于志强。
得容易做起来难,赵雪又再想着借钱的事。向谁借呢?她一户一户的琢磨着向谁家借钱张了口才不掉地下,不给眼色看。于志强也在想,上那儿弄钱呢?他首先想到了他在部队时的那块手表,回来后一直就没带了,还有七成新,托人把他卖了。他拿出来手表看了看、听了听,还好,就开始把卖表的事宣传出去。
母子俩都在为钱发愁,为钱操心。那时家里办点大事很不容易,太难了。
赵雪决定找赵安德借钱,因为他脑子灵活,会干事,尽管因投机倒把“社教”运动中受到批判,但改变不了他聪明灵活的大脑,家庭一直较富裕。一天晚上,赵雪找到了赵安德,把借钱的事跟他了。赵安德非常同情赵雪,二话没,就答应了。:“大姑,你借多少尽管。”“我能借多少,够用了就行,借多了怎么还得上呢?”“不要紧,我不会很快就催你还钱的,你放心。”“那也不行,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嘛。”“大姑这人干啥事就使人佩服,穷也穷得硬朗。”赵安德赞叹地。
于志强的手表也通过大队书记王有才的介绍,公社的一个领导买去了。
那时盖房子主要花钱的地方就是房屋上面那部分,瓦、檩条、椽子等。缺钱的家庭墙体可全部用自制的土坯,叫土坯房。那年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于志强终于建起了两间土坯房。就这还是他们母子费了很大的劲儿,日夜操劳,千方百计想办法才建成的。就在那年的年底,于志强的第三个孩子出生了,又是个儿子。
于志强在想:那个坎过去了,但这个坎还是要过啊,他:“玉英,不在本队借了,不可能再去找我老母亲,当儿子的这么大岁数了还没给过老人一分钱,还有脸张嘴向老人要钱。你找你娘家,我找我妹妹们试一试。”“我娘家太穷了,要不我早就向他们张嘴了,还等你。”“看来只有找我妹妹们了。”于志强无奈地。
过了两天,于志强去找妹妹于志英。他们兄妹很少见面,因为姑嫂关系不和谐,相互不来往,所以一年难得见一次面。于志英看见哥哥来了,客气中带着惊诧。:“哥,你来啦,你可是难得来我们这里一趟。你坐,屋里也没有开水了,我去给你烧点水喝。”“喝什么开水呀,不喝,不要费这个力。”“哥,我看你这两年显老了,要那么多娃子干啥,太操心了。”“可不是吗。慢慢来,一个个大了就好了。”“等他们都大了,你就快入土了。”“可不是吗。志英,你们现在过的咋样?”“也不行,凑合着过。上有老下有,老里还经常有病,能好过吗?”谈到这儿,于志强心又凉了半截。:“唉——,农村咋都这么穷。”于志英在想,我哥轻易不来,来了肯定是有事儿,就问:“哥,你今天来有啥事儿吗?”“事儿是有啊,就是张不开嘴。”“哥,又不是外人,你就是了。”“你看,老大就二十开外了,媳妇没有单独的一栋瓦房人家不干;盖吧,又没有钱。在队里借了几家都借不到,还不是怕我还不起。我来看你们能不能借我点。”于志英想了片刻,:“哥,没多的有少的,我借你一部分,你再到二妹那儿看一看。”于志强激动地:“行啊,咋不行。”
回去的路上,于志强还在想,兄妹还是兄妹呀,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于志强东借西借,总算借到了一点钱。建房的材料通过买一部分,东揍西拼一部分,总算准备得差不多了,他又去找队长要宅基地。
一分钱憋死硬汗子。圈儿跑完后,于志强恨不得坐那儿哭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