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勇已经把他能够找到的砖瓦匠都请来了,但人手还是不够,因为大多数匠人都被圈到京城去了,好在,他的泥灰场主要是小工,所以还能对付。
如果只是制砖瓦那就简单了,挖泥,制坯,晒,烧,但水泥就不一样了,要石灰石,凿石是不可能的,太慢,一般都是炸,虽然周围的村民也知道烧石灰要炸石头,但他们那么盖个房子用的量少,这会一个大型作坊在,炸石头的规模自然不同。
第一次炸山的时候,龙山村的村民们都没什么意外的,毕竟很多自己家里人都去拉土运石了,都有赚头,但山那边的某些村子隐隐就有点意见了。好在里正已经搞定,没什么大问题。第二次炸山的时候动静更大,原来郁郁葱葱的山已经炸去了一角,黄灰的山石在绿树青山如同一块疤,一个待舌忝的伤口,于是村民从自发,到有组织的过来抗议了。
杨刚过去的时候,他马止拜访了方圆十里内的唯一一个道观,玄天宫。到底杨刚是读书人,且是有备而来,肖勇则是个匠师,杨刚很快就和那个道长通灵子聊到了一起,杨刚也没多说什么东西,先送高帽子,然后就说要许愿之类,最后便是要在这道观里造个偏殿,供上元始天尊,一切用度全部由龙山村的泥灰场出。通灵子算了算,大至要两百两银子,结果杨刚手一挥两百两不够的,先定三百两吧,不够再加。当天在道观里素菜上了一大桌,吃的杨刚撑的不行,第二日通灵子就把这事报去了茅山。提到茅山,下面多点笔墨,介绍一下道教与茅山。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虽然也有儒教这一说,但真正大家认可的中国本土宗教,还是道教。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佛教自印度传到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结合的也不错,特别是唐以后,大家公认三教合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构成了中国的宗教。
道教的名称来源,应该先是起源古代之神道,后来的方士便是主要传人,其次才是大家共知的老庄所以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其实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这两个教派只要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道教的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大师是张陵,也叫张道陵,他便是著名的张天师,不过后来,张天师这一称号被他所创立的教派掌教,且是张姓他的后人所继承,所以张天师历朝历代都有。
三国时期有个叫张鲁的便是张陵的孙子,他以宗教立国,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诸侯国,他自称是“师君”,治下百姓为“鬼卒”,政权的管理者为“祭酒”,教老百姓诚信不欺诈,对犯法者宽宥三次,如果再犯,然后才加惩处;若为小过,则当修道路百步以赎罪。他还创立义舍,置义米肉于内,免费供行路人量月复取食,并宣称,取得过多,将得罪鬼神而患病。他统治巴、汉三十年,此地居然政通人和,这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当然,张鲁的汉中这段历史更为外国浪漫主义汉学家所关注。
道教也分南北两派,北方道教为“符?派”,符、?都是写着神的名字的牌子,北方道教认为人生病是因为鬼魂附体所致,所以要拿符、?来镇鬼,用剑来除妖;而南方道教却认为人生病是由于阴阳不和,要想长生需要用丹补之,所以南方道教被称为“丹鼎派”。捉鬼道士一般是北方道士,炼丹道士一般是南方道士,而茅山便是南派中领袖。
茅山,这个中国道教历史上的“第一福地,第八洞天”据付在5000多年前便有人在此修练,后来有记载的是先秦燕国人郭四朝修炼于玉晨观,到汉朝茅山道教终于名动天下了。
茅盈,道家茅山派所奉祖师爷,开始扎根茅山,与他一起过来的还有他的两位弟弟西茅固、茅衷从其修道,时人称大、中、小茅君。后世称茅氏三兄弟为“三茅真君”。茅山道派提倡修炼服气、辟谷术,并以医术救治世人。道教派别的发扬光大靠的不是一个两个人,不同的时代都要人领袖人物保障,才能传承。茅山在东晋时期又出了一个人物,且是当地人,句容人葛洪在茅山抱朴峰修炼,其后南朝齐梁著名道士陶弘景隐居茅山40余年。这几位道教历史名人,保证了茅山道教在中国道教派别里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到了明朝,这里发生了一点变化,一点让道教不是很爽的变化,洪武皇帝当过和尚,佛教似乎排在了道教的前面。唐朝后,茅山宗教事业一度衰败,特别是茅山三茅道观,这个专供三茅真君,到了宋朝居然改观为寺,以皇帝年号名曰“景德禅寺”,为息道佛之争,移三茅真君像于山巅,建大雄宝殿于山之中心。这个寺庙带来了茅山宗教的又一次昌盛。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德踞禅师来寺住持,重建大雄宝殿,塑三尊大佛,十八尊者。茅山这是已经被佛教占了绝对的上锋。可怜的“三茅真君”,虽然被移到了茅山的最高峰,但只有一“灵宵殿”奉香烛。
也就是这一“灵宵殿”保住了茅山派的根本,整个江东道教还是奉此为正宗,为领袖,灵宵殿有人有神,就是没有钱。明永乐五年,也就是今年,另一打击又来。册封国师仙训奉旨化游天下,途径茅山,在此停下,挂单不算还住寺成了主持,奉?改为“景德至化禅寺”。这已经定了下来,皇上手书的寺名已经送到了茅山,这下三茅道观真是两眼发直。不过,王动与杨刚显然是不知道茅山这会的老大是佛教而不是道教,不然,王动一定让杨刚去景德寺送香油钱。
而通灵子送来的这一消息,算是对茅山派掌教玉玄子的一个安慰,同时也让玉玄子对杨刚产生了点兴趣。
由于玄天宫是离龙山最近的一个道观,且周围没有和尚庙,炸山坏了风水,吓了山神土地,这些好象归道教管的多些,村民开始到道观祈福求助,里正那指望不上了,希望由道观出面主持大局。同样的,通灵子也把这个消息带给了玉玄子,一好一坏,请这位道家老大定夺。
玉玄子到了龙山的时候,正好王动也过来龙山,与杨刚肖勇说事的时候,外面有人报,有道长求见。
王动对茅山道观的了解远远超过了当时所有的人,包括玉玄子。因为,这里是王动后世真正的老家,他打小每年至少一次到茅山去玩。不过他那会,茅山因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打游击抗日而名躁天下,七十年代政府更是投资修了“九宵万福宫”,此后,茅山成了道教文化和旅游中心。王动从小就知道了茅山各种各样的传说,后来又特别去读了研究茅山道教的书,所以当他遇到这两位道长的时候,通灵子,玉玄子全都被他打动了,以为王动是个居士,一个在家修道的高人,且绝对是茅山一派的弟子……
“昔年,茅山术以辟谷,练丹,符?和医道并著于世,不知现今演进如何。”
“说来惭愧,灵宵殿虽保有先贤神道专著,研习得道者甚寡,且本派择弟子规矩从严,门下不多,练丹短于财,辟谷、符?尚有弟子相传,医道一途断绝。”玉玄子感叹。
“可怜,唐宋盛世,茅山前山后岭峰巅峪间,宫、观、殿、宇等各种大小道教建筑多达三百余座、五千余间,道士数千人,有“三宫、五观、七十二茅庵”之说。如今尽然不下百人,世事变化无常。”王动也随之一叹。
“造化弄人,时局万变,如今皇上尚佛,王居士有心奉道,甚善”通灵子道。
“两位道长,王某虽然是个生意人,但也是个信士,僧道均有涉猎,既然于此行走,也算是有机缘,前日杨掌柜已经许下话,要重修玄天宫,那今日王某也捐点香油钱。”王动说到这里顿了一下。
两位道长,你看我我看你,等王动的下文。
“景德禅寺算是皇上赐造,王某小小一个商人,不可逾制,但捐资修道观为善举,想来皇上不会太过责罚。改日造访灵宵殿,届时请道长请些匠师作图修一新的道观,名字还是用回三茅道观,以示正宗,用度全由王某去筹办。先以一万两为限规划,不够再另行商议,道长以为如何?”
一万两!一万两!
不只是两位道长,连杨刚,肖勇也呆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