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转攻为守之后,前线变成了两军对峙的局面,明军并不大举反攻,只是展开骚扰和狙击战,间或也发起一两次试探性的进攻,抱定的作战方针无非是在对峙中消耗清军。明军现在的重点,转向了包围圈中的阿济格所部,明军的策略也不是一味硬来,而是首先招降清军水师的汉军将士,所以一时也没有发起猛攻。
在崇祯的眼里,这种情形看起来有点乏善可陈。
御驾亲征两个月,现在战局正在向预想的方向发展,积小胜为大胜,节节胜利的步伐已经不可逆转,大败清军只是时间问题。这个时候回南京,在崇祯看来再也正常不过,只要按照既定的战略战术执行,战局便尽在掌握。具体打仗是将领们的事情,皇帝吗,除了军事,还得主持政治上各种大计,总不能把自己等同一个将军吧!
不过,杜濬对此有不同意见:
“皇上,这个时候摆驾回南京,臣以为不妥。”
杜濬在崇祯面前说话,向来是随意惯了的,并无什么忌讳。崇祯问道:
“对清军作战,已经没有什么悬念,多尔衮败局已定,再有两三个月,多尔衮就会大败。眹在不在这里已经无所谓了。眹回南京,也是想布局下一步对付大顺之策,所谓未雨绸缪,这难道有什么不妥吗?”
崇祯这些日子听到的话都是歌功颂德为主,本来嘛,明军此前一直逢清不胜,视辽东为畏途,若不是皇上建新军,制兵器,治军有术,作战有方,如何能够打败清军。因此,崇祯觉得这些歌功颂德的谀词只是对事实恰如其分的评价,并不觉得是什么过分的马屁。杜濬这厮说话不喜逢迎,时常话中带刺,这让崇祯感觉有点不悦。虽然如此,毕竟后世的平等意识深入骨髓,倒也不是太计较杜濬唐突之语。
杜濬就好象没有看到皇上不悦的神情一般,仍是自顾自说道:
“启禀皇上,臣以为,军事是最大的政治。辽东乃是大明心月复之患,辽东若能顺利光复,其余诸事皆不足虑,大顺李自成不过是癣芥之疾也。臣以为,皇上若摆驾回南京,辽东指挥交由谁来?此其一。其二,多尔衮进攻虽败,主力尚在,虽然难有翻盘机会,但我军若是指挥失当,为多尔衮所乘,则悔之莫及。其三,臣以为,皇上在摆驾回朝之前,理应取得一场大捷,那时凯旋而归,也好鼓舞大明的民心士气。”
崇祯本来的想法,辽东半岛这边的主战场,可交与张煌言统一指挥,吴三桂那边,反正是次要攻击方向,由自己遥控指挥就是了。不过杜濬再次提起来指挥之事,想一想问题也确是一个不那么简单。至于第三点,大明皇帝亲征凯旋需要一个有说服力的捷报,确实是这个年代的惯例,按说消灭了差不多两万清军也算是不错了,吹一吹,用后世的话来说,是包装一番,把战报做得更像样一点,整出个消灭清军三四万的数字,也是古今惯例。慢!连自己都带头弄虚作假,那之后就有的好看了,虚报军情可万万不可开此先例。
崇祯望望杜濬,苦笑道:
“可是眹堂堂一国之主,就坐在这里,今天听下面报告说打死清军几十,明天听下面报告说干掉清军一百,这不过是一个营长感兴趣的战绩,让眹情何以堪!”
杜濬一听,马上献计道:
“皇上,依臣之见,可以考虑在东线进攻,首先攻取宽甸五堡,再一举攻下凤凰城堡,东线清军若是崩溃,多尔衮的中路军便必不能坚持,如此,我军大胜可期。此战结束之后,皇上那时再摆驾回朝,顺便也让镇南王随驾回南京,那时举国欢欣鼓舞,而辽东前线指挥尽可任之于一人,皇上可不再为指挥之事烦恼。不知皇上以为此策可行否?”
崇祯走到沙盘边,拿起指挥棒指点一番,然后笑道:
“清军此际,在中路实施密集防守,两个边路空虚,我们调整战术,从边路突破,嗯,这倒是个思路。西线的山海关最为空虚,不过攻取山海关不在考虑之列,东线清军的两万人马,分守几处,若能一一攻取,可以大大缩短平定辽东的进程。只是,这有点冒险了吧!”
崇祯口里说有点冒险,其实心中已经是大为心动,尤其,打胜这一仗就可以让吴三桂跟自己回南京,此后这里的指挥就可以授权张煌言全权指挥,再也不必这么多顾忌,这确是一举多得。
当然,这个作战计划的确是有点冒险,毕竟东线的明军并非主力,最令人担心的是骑兵对决能否取胜。东线进攻的计划虽然很有吸引力,崇祯却也不想贸然从事。当领导便要是集思广益,自然要听取各方面意见,为此进行了一次郑重其事的会议,此次作战会议到会人数之多,耗时之长都是历次作战会议之最。
会议断断续续开了三天,会议之中,摆出了东线进攻的各种利弊。
反对者反对的理由是,东线明军是以骑兵为主,明军的骑兵与清军的骑兵对决并无优势可言,甚至可以说不如清军。攻取清军城堡并不能围歼清军机动性极强的骑兵,不能达到消灭清军有生力量的目的。万一不胜,那就将助长清军气焰,拖累整个战局,甚至危及辽东半岛的战局。而且,作为东线指挥的吴三桂对新式战法尚显生疏,指挥的人马来源庞杂,有新军、关宁骑兵以及朝鲜军,战力恐难发挥。
支持者的理由是,辽东半岛的清军已经威胁不大,这几天来明军的骚扰战和在清军后方进行的偷袭战,弄得清军草木皆兵,清军恐怕再也难以组织起进攻。明军完全可以腾出手来在东线发起进攻。郭云龙尤其力主在东线进攻,理由是明军的新型骑兵战力绝不在清军骑兵之下,若能投入5000新型骑兵,我方将在骑兵决战中占据优势。而且,要彻底平定辽东,骑兵决战这一关无法绕过,在东线完全可以采用步兵和骑兵合成作战,最后由骑兵追歼清军骑兵。
支持者和反对者的焦点都集中在明军骑兵的战力上,至今为止,明军在骑兵决战中还从来没有战胜过清军,所有的胜利都是步兵的胜利。
到了第三天下午再开会,有三件事最终促成了崇祯决意实施东线作战计划。
第一件,就是在这些天里,在展开对被围的旅顺清军攻势同时,对于作为清军水师的汉军降兵,则发起了攻心战,只要愿意重归大明,一概既往不咎,被围困的降清汉人水师官兵被围了半年,原来指望多尔衮大军一到,便可解围,结果苦等十几日,听说多尔衮也被明军击退,加上喷火铁甲车的传闻令人毛骨悚然,这些汉人兵士早就心生怯意,然后就有人跑到明军这边投降,投降一旦开了头,便像开了闸的洪水一样,投降回大明的越来越多,一千四百多人就这么投向了明军。甚至有人自告奋勇,提出策反北线多尔衮统帅的汉军士卒。这件事是一个好兆头,让崇祯感觉到大规模策反汉军士卒的可能性。
第二件,是南京运过来的十辆“长安2型”装甲车,这款装甲车在两侧加装了两个107火箭炮的发射炮管,重量有所增加,增加到了1.2吨,但是攻击力一下子增强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第三件事则是南京又运来了500支六连发的手枪,这可以使得500骑兵换装连发手枪,战力将由此提升一个档次。
有此三件,东线作战便无后顾之忧,取胜也应在情理之中。于是,崇祯一槌定音,参谋班子立即高速运转,制订起东线作战计划。
(爱写作也爱体育,正逢奥运,改为两天一更。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