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启程上京
只不过,听这太监说,似乎是要让自己短短几天的时间内,就写几篇词作出来,这未免也太仓促了一些吧。秦允明甚至不知道官家为什么会突然提出这样的要求,不过如果真的能得到官家的青睐,总归是一件好事,就像苏东坡那样,文采斐然甚至都可以拿来当免死金牌。
当即,他对太监说了道:“大官,时间会不会有些紧张呀。官家既然又要欣赏精妙的文章那自然是不能赶制出来的。赶制出来的文章都是粗糙无华,可是好的文章又需要时间思量灵感,您看………”
太监呵呵一笑,说道:“都说秦公子你是三盏而作,洒家在杭州时都听吴王府的和义郡王极力赞赏秦公子。和议郡王都把秦公子你的事迹介绍过了,秦公子上元佳节之时,三杯酒过后,所作出来的文章一篇比一篇绝呢。”
秦允明听了这番话,心中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小郡王平时是够义气的,可是这小胖子就是人来疯,而且一疯起来就没有脑子,什么话都说得出口。他曾经在清崖酒楼的时候就向小郡王说过,自己三盏而作的技巧并不是传说中的那么神奇,还真以为自己喝三杯酒就能写一篇文章出来,那自己岂不成了中国历史上文章做多的人吗?
他连忙赔笑着说了道:“大官瞧您说的,三盏而作只是朋友们对在下的爱抬罢了。这一个典故仅仅是指在下当初在江南第一才女苏小诗的画舫上,喝了三杯酒,写出一篇词作出来罢了。若真的如同传闻中只要喝三杯酒就能写出文章了,除非是文曲星下凡附身,否则可没有谁能有这样的本事呀。”
太监听到这里,觉得秦允明所说的确实是那么回事。他当然不是听信了小郡王的传言,只是他认为秦允明是一个才思学敏之人,应该能够很快的就作出好文章来。
“那,秦公子,敢问你需要多久时间才能出几篇新作呢?”他又问道。
“这还真不好说,不过大官您留在钱塘县的这几日里,在下竭尽所能,一定写出几篇好词作呈递给官家欣赏。”秦允明给自己留了一些余地。
“好吧。不过秦公子你要好自为之,这次可是难得的好机会呢。”太监不怒不喜的说了道。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秦府一边忙着筹备皇陵纲以及修葺皇陵工程的银款,一边还要应付朝廷派下来监督工程的官员。这些官员自然是以那位太监为首,虽然名义上监督,但整日还是到处游山玩水、大吃大喝,而这些费用理所当然都是落在了秦府身上。秦老爷当然不敢怠慢,对于这点银子也还是能够承担的起的。
不过秦允明心中却知道,这些吸血鬼、寄生虫,如果不早早的打发走,十之**会变本加厉,到时候秦府只会越来越拮据了。
因此,秦允明这几天一直在思考着写几篇好文章出来,让那太监早点拿回去呈递官家,省的这阴阳人整日游手好闲。
第三天晚上的时候,秦允明就以这太监的性格,联想到了一首出自辛弃疾的讽刺词作《千年调》,当即他就用苏东坡的书体将起誊写了下来:
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
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
学人言语,未会十分巧。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
辛弃疾作出这首词的时候,寓意十分鲜明,上片开头二句,借取卮酒的形象,揭示势利小人的丑态是,在人前满脸堆笑,一团和气,甚至低头折腰,拜倒身子。下片写自己对此的切身体验和情感态度,写得曲曲折折,使人信服、认同。换头二句是愤激之词,说自己年少气盛,使酒任性,直言直语,不懂得随机应变,看人说话,使人感到别扭,不舒服。
秦允明写出这篇词作,就是联想到那太监平日趋炎附势,对上面是一副讨好的嘴面,对下面就是漫不经心、恶意刁难。当然,他知道太监大部分学问不是很好,因此这篇文章写出来,未必会让对方查出个所以然来。
又过了两天之后,秦允明实在想不出其他合适的诗词来了,最后只好将一直不肯动用的李清照的词作信手拈来了。他心中对李清照还是有几分愧疚的,这位日后的大才女,竟然活生生的就被自己摧毁了。他甚至猜测,如果让现在十五岁的李清照看到了这幅未来属于她的词作时,会是什么样子的状况呢?
当然,这也只能等到日后再说了。
秦允明选了一首李清照最为著名的《声慢慢》,这次他选用了秦观的书体写了出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愁绪满篇,正好可以应对了秦允明家道中落之时的情感色彩,遥想自己当年身为富商长子,整日过着风花雪月、花天酒地的快乐日子。可是突然一天,坏消息打破了往日的悠然。
亲戚朋友们全部背离而弃,偌大的家业转眼间就全部赔空。
正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的一派景象。
秦允明只作了这两首词,他觉得这两首词已经有足够的分量了。更何况好词不贵多,而贵精,写那么多反而会把质量衬托的下跌了一个档次。
次日一大早,他就派了一个小厮去请太监来。
秦允明将这两幅词作交给了太监,并且说过这词作绝对是最新力作,并没有任何外泄。太监见了是仅仅只有两幅作品,显得有些不太高兴。可是当他打开两幅卷轴之后,看见苏东坡、秦少游的书法甚为精湛,又兼职词作文采斐然,果然是精品。
于是,太监也没有多强求什么,当天下午就高高兴兴带着词作回京去了。
三月的开头就这么过去了,经过了一个多月时间的筹备之后,新的一批皇陵纲总算是筹备齐全。因为秦府把自己码头和船只都卖掉了,这次运送皇陵纲上京,还是雇佣的其他商号的船只。并且,为了防止再次有意外发生,吴王还派遣了两艘兵船随同护卫。
与此同时,朝廷也通知航行的沿途各省,做好接应准备。
毕竟这次皇陵纲是绝对不能再发生意外了,最初计划在开春开始翻修皇陵,眼看就要拖延到了春末。如果再有什么闪失,那岂不是要等到了夏天才开始动工?至于上次皇陵纲遭遇海盗劫走的消息,也引起了朝廷的重视,朝廷派出兵部十多位官员,前往沿海航线调查这件事。
三月初八的早上,是秦家决定押送皇陵纲上京的日子。
这天天色还没有亮的时候,秦家上下已经开始忙碌了。
秦老爷年岁大了,不可能护送这批皇陵纲上京,只能交给秦允明这个秦家唯一的嫡长子来执行了。而且秦家现在的亲戚们该跑的都跑了,也不可能有人陪伴秦允明一同上京。不过好在,永和郡主以及临安侯赵老爷家的五公子,都是要在这个时候上京的,在吴王的牵头之下,永和郡主、赵家五公子与秦允明便结伴同行。
启程的时间是定在正午,但是一大早秦家上下就来到钱塘县的码头。
秦允明这是第一次远行,从离开家开始,秦老爷和母亲高氏就一直来唠唠叨叨。秦允明的三个贴身丫鬟袭人、秋杏、挽汐,也都是一副担心和挂机,甚至还有依依不舍的情绪。
湖仙书社的老板沈心茹也赶来相送。
自从秦家出事之后,沈心茹得不到秦家的资助,只能自己一力维持着湖仙书社的运营。当然,她也曾多次派人去慰问秦允明的情况,对秦家事态发展显得极其关系。如今秦允明就要押送皇陵纲启程了,这一走顺便还要留在京城读书,恐怕少说也要三五年的时间才能再回来。
沈心茹对秦允明还是很感激的,甚至觉得这个少年身上散发着一种不属于少年的气质,让她有时候都会产生一种奇怪的幻觉。现在秦允明要离开钱塘县一段时间,她心中甚至还有几分空洞之感,自己竟然是那么不希望秦允明离开。
随同来相送的,还要唐观礼、薛文斌、袁彤等人。
这些朋友除了唐观礼十分够义气之外,薛文斌和袁彤也多多少少愿意体现出几分交情一场。
在码头上,秦允明一一与这些昔日的故人说了一些话。
最后,秦老爷将秦允明拉到了一边,表情十分凝重。他叹了一口气,说道:“大郎,虽然爹知道你长大了,可是不管怎么说,你还是涉世未深。在很多人眼里,你依然是一个小孩子。这次爹让你押送皇陵纲,心中很是忍心,可是………唉,你也知道的,这次事情决不能再出差池了。”
秦允明微微的笑了笑,他现在好好打量了一番眼前的父亲,父亲的的确确是老了许多。他微微的叹了一口气之后,收敛了笑容,正经神色的说了道:“爹,你放心吧。孩儿这次一定会小心翼翼的。如今吴王派了兵船护送,另外还有永和郡主、临安侯家的船一同结伴而行,路上绝对不会再出意外的。”
秦老爷神色忽然有些悲伤了起来,他说道:“这些日子一直在操劳皇陵纲的事情。你这次走了,到京城还要去太学读书………如今咱们秦家大不如前,也不可能让你在太学过得舒舒服服,你千万不要怪爹呀。”
“爹,你这是什么话,正所谓十年寒窗苦读,孩儿去太学读书都不是寒窗,早就心满意足了。爹您就放心吧,孩儿在外面会懂得自己照顾自己的。倒爹爹和娘亲你们,孩儿不在家中,会很担心你们的生活呢。”秦允明认真的说了道。
“臭小子,爹活了这么大的岁数,还需要你操心吗?”秦老爷呵呵笑了笑。
“孩儿一定努力读书,考取一个好的功名。到时候回来重整我秦家的家业。爹,孩儿我一定会让秦家再次中兴起来的!”秦允明充满信心的说了道。
秦老爷脸上的悲伤更加浓郁了一些,他缓缓点了点头,赞叹的说道:“你有这样的决心很好,爹也希望秦家能在你手上光兴起来。唉………你二伯年前押送第一批皇陵纲上京,可惜呀………如果你二伯能听到你刚才的话,只怕也会瞑目了。”
秦允明想到了二伯秦世功,内心也起了一阵伤感。二伯对自己向来都是不错的,却没想到老天不长眼,竟然让二伯一去不复返了。
他沉沉的叹了一口气,说道:“日后孩儿学成归来,一定会二伯立一块上好的墓碑!每年孩儿都会去认真祭拜的。”
秦老爷点了点头,说道:“你有这心,你二伯泉下有知,一定会保佑你的。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忙碌着第二批皇陵纲,以及家中产业的买卖,对于第一批皇陵纲押送的而一去不复返的亲戚们倒还没有认真的打理过后事。等你走后,我一定会一一办妥这些事情的。”
秦允明不知道该再说些什么。
这时,母亲高氏走了过来,她从怀里取了一封信交给了秦允明,说道:“儿啊,我已经提前通知京城的舅舅家了,等你到了京城,你七舅舅会来接你的。这封信你交给你七舅舅,他看完信之后,一定会好生照顾你的。”
秦允明将信收好了起来,郑重的点了点头,说道:“娘,你放心吧。其实我只要进了太学院,就不需要人照顾了。更何况永和郡主的家就在京城,我时常还能去找她呢。”
秦老爷和高氏面面相觑了一眼,他们现在心里很担心,如今秦家门庭中落了,永和郡主还会答应与儿子结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