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关键时刻,时间也愈发宝贵,俄国也在根据欧洲形势的激变而商讨政策,外交大臣谢尔盖#8226;萨佐诺夫、参谋总长雅努什克维奇中将、海军大臣格里哥罗维奇、陆军大臣苏克霍姆利诺夫、彼得格勒军区司令官尼古拉大公及内务大臣等一干重臣在召开完重臣会议后宣布,“鉴于奥匈帝国政府无端向塞尔维亚政府宣战,俄罗斯帝国政府为履行对塞尔维亚所承担的义务,自公圆1914年7月29日下午6时整实行全国总动员。”尼古拉二世推倒了第二张骨牌。
自从海军三期造舰计划制定后,原有舰艇更新的速度开始加速,半年以来陆陆续续有老舰退役或转行,而新舰则陆续纳入舰队体系。在检阅各舰汇报演练之前,秦时竹会同萨镇冰等人首先主持了四艘“辽”字级鱼雷艇的命名和服役仪式,当秦时竹将四舰的舰旗授予各舰舰长后,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这四舰分别被命名为“辽安”、“辽康”、“辽威”、“辽武”,是“辽兴”、“辽平”、“辽远”、“辽静”的后续舰,240吨,4800匹马力,采用柴油发动机,最高航速33节,4发鱼雷。这四艘新造鱼雷艇,主要用于替代购置于1895年间从德国购买的“辰字”、“宿字”(此两舰9吨,18节)、“张字”、“列字”(此两舰62吨,1节),从技术上看,新式鱼雷艇的吨位几乎是旧舰的三倍或四倍,速度也快了一倍左右,作战效能成倍递升。
退役四舰是清政府于甲午后从德国购买,服役已近20年,虽老而弥坚,但终究老迈,以航速论。现今各国大型战列舰、巡洋舰航速都在24节以上,驱逐舰更在30节以上,此四舰根本不可能望其项背;以吨位论,不到百吨的小艇抗风浪能力较差,作战环境恶劣,近海防御勉强尚可。到外海主动进攻则嫌不足。不过这四艇虽已服役近20年,但不愧是德国货,质量可靠、经久耐用,从海军退役之后就移交给内务部充作长江航警警备之用,用于缉毒、缉私、救援失事船只倒非常适合。
“禀大总统、诸位长官,按照规划,明年还有4艘辽字级鱼雷艇投入服役,这样再加上四艘湖字级(湖鹏、湖鹰、湖隼、湖鹗),海军将有16艘鱼雷艇。海军拟将12艘辽字级用作一线作战兵力,四艘湖字级用作二线训练兵力。为进一步发挥集团作战的优势,打算将去年从德国购置的轻型驱逐舰同安、建章、豫康(39匹马力,最高航速32节)从驱逐支队划转列入鱼雷支队,由上述三舰作为鱼雷艇编队的领舰,一来可以更有效地指挥协同,二来此三舰吨位偏小,用作驱逐舰力不从心,做领舰却更能发挥优势!”
“很好,希望它们能在新的岗位上发挥优势,国家将竭尽所能为海军将士提供克敌制胜的利器!”
联络官再次挥动旗帜。鱼雷艇打靶演练开始。
“演练科目主要有三个,8舰共分两组(新服役4艘不参加),每次每舰发射4发鱼雷。一是靶船静止状态下的突击,要求各艇在进入攻击阵位到完成攻击撤退地时间少于3分钟,且命中率必须达到75;二是靶船在运动状态下的突击,要求各艇迅速接近并予以攻击,此为四舰协同攻击,要求必须有效命中且击沉靶船;三是机动对抗,以鱼雷艇为攻击方。以领舰扮演假想敌作机动攻防,看到底是攻强还是守强?”
透过望远镜望过去,出现在视野中的靶船比方才轰炸机的靶船略大,长约30米,宽3米有余,吨位大概在300吨左右。只见各艇依次上前,轮番攻击,装上教练头的鱼雷不时击中靶船,引得水花四溅。好不热闹。观测结果显示各舰全数完成任务。基本都是四中其三,也有四发全中者。众人纷纷点头,这个科目演练的实际意义检验鱼雷艇对静止敌舰地偷袭。过了一会,靶船被拖船拖动起来,速度越来越快并随拖船的转向做出各个方向的机动动作,众鱼雷艇以4舰一组,上前围攻靶船,鱼雷拖着长长的轨迹扑向预定目标……
“两组均圆满完成任务,湖字组16中7,辽字组16中10,其中以辽远号独占鳌头,四中其三,为本轮最佳!”
“辽远号表现不错,艇长是谁?”
“陈策上尉!”
秦时竹和程璧光等人相视一笑。陈策地名声和作为在前次海军大整肃中已得到了他们地肯定。这次表现如此优异也在情理之中。
如果说前两个科目还是考验基本功地话。那第三个项目无疑具有很强地对抗性。无论攻击方还是被攻击方都能在相应人员地指挥下进行抗衡。场面更加激烈。再加上总统和一干国防军高层光临。众鱼雷艇官兵都摩拳擦掌。谁也不愿意折了自己地面子。
虽然实战对抗演练仅仅持续了不到一刻钟。但激烈程度却不亚于一场激烈地海战。在第一轮对抗中。扮演假想敌地同安号使出浑身解数。左转右移。用最高航速进行规避。不时有拖着长长尾巴地鱼雷擦舷而过。最后经过检查。16条鱼雷仅中2条。而且还不是最致命地部位。让人啧啧称赞;第二轮对抗中地建章号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虽然舰长亲自操舵。也表现出了较高地技战术水平。但辽字号组地4艘鱼雷艇在辽远号地统一指挥下。发挥协同优势。用各个角度地扇形面封住了对方地机动空间。建章号无奈地中了5发鱼雷。舰首、舰尾中了3发倒还无大碍。关键地发动机舱也中了一发却是致命一击。而据观测员报告。命中这关键部位地鱼雷正是来源于“辽远”号!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没有接触过海军地人或许注意力会全部被吸引在激烈地对抗和作战演练上面。但在总装备部部长何峰看来。他最为关心地倒是鱼雷艇赖以克敌制胜地武器——鱼雷。鱼雷作为海军系统最有杀伤力地武器。威力无人可及。14英寸甚至16英寸地火炮看上去虽然威武雄壮。但它们所发射地弹药对于有厚重装甲武装地敌舰地威胁非常有限。同样面对一艘数万吨地无畏舰。除非正好命中关键部位。否则100枚大口径炮弹都难以击沉对手。而鱼雷则不然。只要命中位置得当。1枚就可以造成对方瘫痪。如果被命中4枚还不沉没。基本可以算得上是奇迹。
但鱼雷也有自己地固有弱点。和炮弹经历了长时间发展地历史不同。鱼雷面世地时间还不到50年——1866年由英国人罗伯特怀特黑德(在奥地利首先发明。相对炮弹而言。鱼雷作用距离近。速度慢。有时更让人哭笑不得地是。明明鱼雷已经击中了目标。但就是不爆炸。眼睁睁地看着敌舰扬长而去或者自己被击沉——在作战中。鱼雷攻击都是近距离地贴身攻击。甚至可以说是有去无回地决死攻击。还能有什么比击中目标但不爆炸更让人沮丧呢?
李鸿章作为中国近代海军地创始人。很早就意识到了鱼雷地重要性。但如同大部分中国海军装备一样。限于孱弱地工业和经济实力。这种高威力武器无法生产。每一枚鱼雷都是高价从国外买回来地。而中国。也几乎成为了各国不同型号、不同种类地鱼雷展览馆。
为了保证海军地军火工业,合理推动国防工业的升级,仿制、研制鱼雷势在必然。基于和德国之间秘密的协作关系和情报交换体制,总装备部用价值不菲的情报换回了有关鱼雷制造的全套技术图纸。当时德国普遍运用的是黑头鱼雷——这还是中国人给取的名字。1872年,怀特黑德在奥地利开设专门的鱼雷工厂,开始批量生产鱼雷。一般都以其名字命名,翻译成中文就叫做白头鱼雷。英国、俄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列强看到了鱼雷武器的使用前景,纷纷解囊购入并开始自行仿制,由此有了五花八门地白头鱼雷翻版、盗版型号,而改型最为成功的当属德国。
起初白头鱼雷外壳的材料使用的是钢,虽然材质坚硬,但不耐腐蚀,在海洋环境中雷壳不可避免地会被锈蚀,对于需要频繁在水中练习发射和回收的鱼雷。这个缺陷是令人头疼的。当时以冶金工业闻名于世的德国。在金属铸造加工技术方面的优势足令各国无法望其项背,德国刷次考甫()工厂在分析、仿造白头鱼雷的基础上。对雷壳地材料进行了更换,舍弃容易锈蚀的钢铁,尝试改为使用一种特殊的材料——磷铜,即在克虏伯公司用于生产火炮的炮铜内加入磷青,从而去除铜材内的杂质,使得铜质更为坚韧并耐腐蚀,中国就给可靠耐用的德国磷铜鱼雷取了个黑头鱼雷的名字。
德国方面虽然转让了全套生产图纸并相应派遣了工程师进行技术指导,但这种磷铜的制造方法在德国是不传之密,不肯予以一起转让,要求中国方面必须购买德国的金属原料进行制造。不过,这一切都难不倒总装备部地镇部之宝——笔记本电脑,一个月后在海军研究所地努力下,中国的磷铜配方便仿制了出来,三个月后,经过中国方面改进地配方更胜一筹!
早期鱼雷使用的功力系统,无论是白头鱼雷还是黑头鱼雷,都是利用压缩空气作功的往复式发动机——压缩空气推功发动机气缸中的活塞,使它产生往复运动,然后通过曲柄联杆等构件将往复运动变换为旋转运动,从而带动螺旋桨转动。后来,又出现了热动力鱼雷,即在动力系统中应用加热器(燃烧室),使鱼雷从冷行空气发动机走向热力发动机阶段,加热器将冷空气加热后就可利用燃料中所释放出来的热能,从而使鱼雷的航速和航程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航速由20节提高到30节左右,航程能达1000米以上。为了紧追世界潮流,海军研究所在研制国产鱼雷时,立足于较高的起点,采用燃油、压缩空气和淡水作能源(一般叫它三组圆推进剂),即把燃油,以及作为氧化剂的空气和作为冷却剂的淡水同时喷入加热器,产生蒸汽燃气混合气体去驱动发动机。发动机也相应更换为汽轮机,通过汽轮和一套使气流加速的喷嘴,使高温高压的蒸汽燃气以高速吹向汽轮上的叶片并带动汽轮高速旋转,由于汽轮机没有往复运动的构件,效率比往复机高,相应也提升了鱼雷的最高航速和最大射程。
何峰悄悄告诉秦时竹:“海军所开发的这种三年式鱼雷,直径,长69米,重14吨,装药量280公斤,最大潜深16米,最高航速可达33节,最大航程为4000米。现在已运用在最新式的辽字号鱼雷艇和季节级驱逐舰上,作战效能是原有黑头鱼雷的15倍,白头鱼雷的18倍!由于现在还处以试用阶段,总效率并不稳定,一般在70上下(指鱼雷命中目标并爆炸的概率),希望通过两三年的改进将其提高到90以上!”
“小小鱼雷学问多啊,海军研究所这次立了大功,证明了自己的地位和作为,我看大有希望!”
“这次科目演练,辽远号表现不错,诸位以为如何?”
“陈艇长自上任以来,一直兢兢业业,刻苦训练,身先士卒,堪为表率!”无论萨镇冰、程璧光还是汤芗茗等人,都对陈策评价颇高。
“按照有关条例规定,可授予陈策优胜奖章!”程璧光补充道。
“那好,宣陈策晋见!”
联络官刷刷打出旗语:“大总统宣辽远号舰长陈策晋见!”
少顷,陈策乘坐小艇登上了“海训”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