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称王 第二卷,谋幽州 第四百零三章,釜底抽薪

作者 : 飞过天空

第四百零三章,釜底抽薪

倚竹轩中,清风送爽,正午的阳光在竹叶和窗棂的过滤下已经变成柔和又不失温暖的斑驳。

琅琊王氏的族长,丞相府司马王导手捧清茶,端坐在这样的光影间,一袭白衫在微风中轻轻鼓荡,犹若天上仙人一般。

这副模样,却与他身前那长身而立,白面之上因为激动而腾起红晕的从兄王敦绝不相同。

外人若看见这两个人,怎么看都不会觉得这是身体里留着相同血脉的男人。

一静一动,一温和一张狂,一谦逊一自傲,一个宽厚一个严厉,却正好是两个极端。

而王敦此刻,也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着心中的愤懑与恼怒,他不但早已经站起身来四处走动,刚刚手中的那个茶杯更是直接被他重重的拍在了面前的几案上。

那个难道一见、晶莹如玉的白色瓷杯顿时四分五裂,王导看到王敦这样,也不说话,仿佛眼前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王导清楚,以王敦的脾气,现在自己劝他什么,这个从弟都不会听,还不如让他自己发泄完后再冷静下来,自己再做引导不迟。

这也正是王敦为人聪明之处,虽多智但从不妄言,更不会去刻意触怒王敦,也是王敦为何如此敬重他的原因。

否则论被王敦疏远的王戎,或者被王敦派人刺杀的王澄,哪一个不是一时人杰,但王敦之所以痛下杀手,正是因为他们不明自己的心思,与其为敌顶撞他,而王敦又是那种别人越拂逆,越要坚持己见的性格,这也是他们之间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

王导为人,就如一缕清风,虽无形无色,却总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出最正确的抉择,将大势尽皆掌握在自己手中。

王敦虽性格强硬,但在王导面前却始终不敢太造次,一方面固然是因为王导是族长,另一方面他也的确需要王导的指点。

今日,他向王导请教是谁在背后陷害自己,王导却不明言,只是虚指西方。

王敦立刻就明白王导指的是盘踞在荆湘的陶侃,王敦的反应之快,也是其有今日低位的原因之一。

而王导所言,也字字如针,刺进了王敦的内心。

王敦并不是傻子,也不是王导说什么他就信什么,可现在这种情况下,司马睿暂时示弱,王烈又只是固守京口不出,一副并不想进入建康惹恼他的模样。

那么唯一能和他为敌的也只有陶侃。

而且王敦如果和王烈发生矛盾,甚至开战,最后两败俱伤,得到好处也只会是陶侃,而非一直与自己对敌的司马睿。

一则司马睿没有那么多兵力来火中取栗,二则这么明显的事情若是司马睿所为,只是逼迫王敦立刻对他下手而已,而司马睿现在手上虽有三万兵马,但在建康城内王敦想要杀他,却还是易如反掌。

而只有陶侃,兵强马壮,又稳居荆湘,只要到时候王敦和王烈拼个两败俱伤,他却能毫发无损的出面调停,甚至以平叛的名义夺取江左军权。

最后他消灭王敦和王烈,控制住司马睿,成为江左实际的统治者。

王敦一想到这些能出现的可能,心下就忍不住腾起丝丝怒火。

“陶士行,我一再顾全大局,容你,让你,你却要置我于死地,想要我与王烈为敌我今日若不回报你,你岂不是当我如妇人一般软弱可欺?”

王敦随后再次看向王导,正色道:“茂弘,你我虽不是一母所生,但却是同胞兄弟,而我所作所为也是为能保琅琊王氏兴盛;当日,你劝我不要对陶侃斩尽杀绝,说这样江左世家才肯敬我服我,可是今日陶侃却不识好歹,暗中坑害我,真是欺人太甚,我若不还击必被其所害,就算我能侥幸不败,将来若被人知道,也都会笑我王处仲无能,还请茂弘教我”

王导听了,摇摇头道:“兄长,我只问你一句,你想要如何报复陶士行?”

王敦咬牙切齿道:“如今恨不得能啖其肉,碎其骨……当然,我也知道现在不能和他大动干戈,但至少我也要让他遭受一点损失,比如他手下大军,若能想办法间隙其与手下关系,让他内耗,却是最好不过。”

王导听了,却不以为然:“你可知陶士行最擅长的什么?不是谋略,也不是眼光,而是善于无中生有,造势借势,博取名望,而他也最擅长拉拢手下,手下对其也是忠心耿耿,你想要离间他和手下关系,不但很难成功,而且反会引起他的警惕。”

王敦闻言,有些不快道:“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难道茂弘想像以前那样劝我忍让不成,我若再忍下去,就是养虎为患;而且你总说我名利心太重,可我至少不做那伪善君子,有一说一,你再看陶侃,一面装出忠君爱民的模样,一面割据荆湘,大肆扩充实力,也只有司马睿那个蠢货能相信他是为了钳制我才征兵不断,十万大军,足够称雄一方了,难道茂弘也看不出么?”

王导苦笑道:“琅琊王愚蠢么,呵呵?罢了,陶士行人都称其为君子,我以前也以为他是个柱国之臣,今日见其所谓却伪善非常,是一个保藏祸心的小人;既然此事因我当日劝你而起,我自然要负责到底,更不能看他祸害江左百姓;兄长若真想给他一个教训,未必非要从他手下着手,还有其他人可用。”

王敦好奇道:“其他人?现在陶侃势大,荆湘两地已经尽被其掌控,若其手下都对他忠心耿耿,他又刻意收买人心,谁人还肯反他?”

王导道:“我这一计名为釜底抽薪,就是要以毒攻毒,他能收买人心,我们就要用人心来击败他陶侃收买人心不假,甚至还可以减少赋税,让荆湘两地百姓支持他,可是如此一来,兄长以为他凭什么有那许多银钱来支撑十余万大军的军费?荆湘两地虽赋税,但也只限于湖泽之地,山区却是贫瘠非常;如今他在湖泽一代减赋轻税,那势必就要在其他地方进行弥补;尤其是他的一些手下,趁机打着他的旗号,在山区强行提高赋税,强抢当地土著,甚至贩卖当地土著为奴,早就弄得怨声载道。

而这些土著非我大晋百姓那般,生性彪悍,不肯被人屈辱,从年前至今已经爆发数次起义,若非没有统一领导,军械又实在落后,早就为患;主公可派一得利人手,潜入荆湘山区,联系当地有名望的郡长,给他们提供物资和军械,助他们起事;有了这些,再凭借地形之力,陶侃就算有十万大军,也会被耗尽在山地。

如此,这釜底抽薪之计课程,那时兄长一方面以助其清剿匪患的名义出兵,一方面在当地造谣,祸乱其民心,大事可成。”

王敦一听,沉吟半响,抚掌赞道:“茂弘真如再世子房,此计甚妙;他们都说当日石勒手下张宾计谋百出,我看茂弘才是真正英才,只可惜你不肯助我,非要说给我琅琊王氏留下一点余地;其实,你若肯助我,那司马睿和陶士行都算什么,这江左也早唾手可得了。”

王导一听,忙道:“兄长,你若再说这等大逆不道的话,我再不相帮”

语气严厉,神色严肃。

王敦一见他这样,讪讪的住了嘴,心下却喟叹一声,如果王导真肯助他,为他的智囊,那么兄弟同心,这天下岂不是能改名换姓么?

~~~~~~~

王敦这边在王导的帮助下,找出了背后坑害他的黑手,又得到了王导献上的釜底抽薪之计,心下恼怒已经去了三分。

随后,王导又告诉他,外边虽有陶侃坑害,但也希望他能收敛一下张扬的个性,否则不但外人容易攻讦他,就算手下也会生出异心,心有忐忑。

王敦听了,自然是表面答应,内心却不以为意,王导也不多说。

随后王敦告别离开,抓紧去布置这一切,在王敦看来只要自己能牢牢把握住军权,那么针对他的就只能是阴谋,却不会对他的根本造成什么影响。

至于庾亮那样的狂士对他的羞辱,王敦这点容纳的气度还是有的,当时说要收拾庾亮的言语也只是气话,而且他现在也没有时间去管庾亮,陶侃才是排在第一位的敌人。

而王敦并不知道,在他得到了褚洽背叛的情报的同时,司马睿那边也接到了同样的情报,而司马睿第一时间就找来了刘隗和刁协商议。

刁协建议司马睿道:“主公虽然已经与王敦在表面上交好,但毕竟王敦一指有不敬主公之心,如今有人对付王敦,我们虽不能明面相帮,但至少可推波助澜。”

刘隗一听,不快道:“刁大人这是让主公自取灭亡之道,我们和王敦对持,维系着表面平衡,但实际上在江左各个大势力中,主公始终相对实力较弱,如果主公真帮助那还不清楚是何方的对手一起对付王敦,而王敦一旦和王烈彻底开站,那么主公最后肯定得不到什么利益,反而王敦一去,无论是王烈,还是那幕后之人,都会将主公彻底消灭。

毕竟王敦还占着一个大义,不敢轻举妄动,而王明扬却是至尊使者,有监管节制江左百官的权利,主公亦在其内;至于那幕后之人,竟然能暗中调动王敦手下兵马,却不为王敦所知,可见其能量至少不逊于王敦,主公岂不是前门杀狼,后门迎虎乎?”

刁协听了,砸吧砸吧嘴,想要反驳。

司马睿却拍案道:“大连先生说的有道理,我虽恨王敦,但至少我和他都在明处,王敦若灭,那敌人就变成了在暗处,到时敌暗我明,吃亏的还是我。”

刘隗一听,拱手道:“主公明鉴。”

司马睿又道:“不过此时也不能就这般错过,我可以不帮那幕后之人;可王明扬给我这份情报,怕也是想要我能牵制王敦,我就卖他一个人情;刁协,你即刻派人在城内传言,就说王敦手下图谋不轨,袭杀至尊使者,以为至尊使者挫败;如此一来,王敦必然更加恼怒,要去找那幕后敌人的麻烦,他们斗个你死我活,我才好取利。”

刘隗和刁协闻言,对视一眼,刘隗却是微微一笑,刁协却有些心惊,他这一刻才发现,一直以来他都轻觑了这个看似懦弱享受安乐的大晋琅琊王。

~~~~~~~

王敦遭遇的这一切,其他人本来并不清楚内幕。

众人也都只看见他的手下褚洽被王烈送进了死牢,而王敦却并没有做出什么表示。

这简直与王敦往日嚣张跋扈的性格不可同日而语。

很多人甚至猜想,是不是王敦畏惧了王烈,不想为这个与王烈翻脸?

而这样的谣言也开始在建康的市井间流传,王敦却是大怒,这是沈充已经按照他的命令,亲自掌管了建康中军,于是未来的数日内,中军开始在城内大肆搜捕,很快抓住了散步谣言的几个奸细,那些奸细当场自杀熟人,但还是留下了几个活口。

在沈充的手段下,很快有人吃不住刑罚,招供是被陶侃派来的。

王敦得到这证供后,对整件事是陶侃在幕后所为更是坚信不疑,也开始更加紧锣密鼓的布置对陶侃展开报复的事宜。

但那些百姓和大多数官吏并不清楚这些事情,而且中军在城内搜捕,多少也惊扰了百姓,以丞相府庾亮为首的一些官吏,数次在公开场合抨击王敦肆意妄为。

王敦自然没性情和这些文士打嘴仗。

而阳翟诸氏那边,留在建康的家眷,也曾数次派人去王敦那里哀求,恳求王敦出面,让王烈放褚洽回来。

但王敦已经恨极褚洽背叛他,哪里肯为这样一个人出面,却是丝毫不给诸氏的面子,一口回绝。

诸氏一家哭哭啼啼的返回,沿路百姓、官吏看了,多少人都在暗叹这阳翟诸氏风光一时,如今诸洽和其子诸裒都被人如此羞辱,一个丢尽脸面更被抓紧死牢,一个精神恍惚再不见所谓江左才子的风采,而王敦却不闻不问,难道他们这一族真要就此衰败下去?

但随后,一条流言又在建康流传开来,这次却是直指事情的根本,流言直接说明褚洽之所以被王烈抓捕,并不是王烈故意针对王敦,而是褚洽正是参与袭杀王烈的幕后主使之一,至于其中有没有王敦参与,却是不得而知。

众口铄金,越是这种半真半假的谣言,越会被百姓相信,因此很快谣言就演变成了王敦本来准备刺杀王烈,如今却因为事情败露,将罪责全部推在了褚洽身上,所以才不肯去救褚洽,结合之前王敦对诸氏众人的冷漠,却也有鼻子有眼。

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在暗中期待王敦的反应,想这个在江左纵横了十几年,威风八面从没有人敢忤逆他的大将军会怎样与王烈为敌。

除了那些了解内幕的人,其余人根本不相信王敦会这样就放过王烈。

至于不管阳翟诸氏,那一定是有其他原因,如果不管王烈这件事,王敦的面子能过的去么?

是战,还是派人下书问罪,还是怎样?

论官职,王敦已经官至一品,位极人臣。

论家世,琅琊王氏,当世第一,无人可比。

可是论起爵位,王烈虽年少却已经封侯,而且更代表天子,这场龙争虎斗在很多人眼里却是势均力敌。

正在众人猜疑不定的时候,王敦却难得的没有再拍沈充率中领军抓人辟谣。

但王敦的沉默却反而助长了别人的猜疑,都认为他是在暗中积蓄力量。

其实不是王敦不想反驳,而是这个时候无论他说什么,别人都不会相信,除非他直接说这事他已经认定是陶侃所谓,他要专心对付陶侃,才有可能平息这场流言蜚语。

但这样一来,岂不是要告诉陶侃自己准备对付他?

这种事情王敦自然不能做,而王敦唯一能做的,就是一方面派人送信给王烈,表示对他送来的这些情报的感谢,安抚王烈之心;一方面就是进一步加快了对付陶侃的计划,准备一击而成。

这也正遂了司马睿借王敦之手,找出幕后敌人,让他们拼个两败俱伤的心思。

就在众人猜疑王敦为何一直不肯出面有所表示的时候,随后王烈忽然收服了东海诸岛海匪,手下又了五千多水军的事情传来,大家开始自作聪明的想,原来是因为王烈彰显了实力,所以王敦才不肯出手。

不过很多人也都明白,若在这种情况下,两人之间再爆发冲突,死伤的就不仅仅是几百人那么简单了,那时候王烈的幽州军,甚至曹嶷的青州军和祖逖的豫州军都有可能南下,二十几万大军进入江左,就算不擅水战,但也足够把江左搅动个天翻地覆了。

这种担忧逐渐演变为了恐慌,很多有见识的官吏也开始着急起来,纷纷上书琅琊王司马睿和琅琊王氏的族长王导,希望他们出面调停劝阻。

至少不能让战斗在江左打起,否则这百年繁华必将毁于一旦。

可连接这事实真想的司马睿和王导也不肯出面解释,两个人都难得的保持了沉默,一时间江左人心惶惶,一副大祸将临的模样。

更多到,地址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寒门称王最新章节 | 寒门称王全文阅读 | 寒门称王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