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秋与秦易商定了计取张掖的对策,杨秋就迅速行动起来,连夜写书信与张掖太守文略,信中这样言道:“西凉大将军杨秋呈张掖太守文略将军阅:文略兄台,鉴于近来西域动向有变,匈奴陈兵数万以犯边境,战事一触即发,刺史韩遂大人镇守西凉,为保一方平安,避黎庶免遭涂炭,特派镇西大将军杨秋统帅所辖三军将士,西出阴山北击匈奴,不日大军即将启程奔赴西域,所以需要途径张掖,到时还望文太守给予必要之方便,不胜感激!”
书信写好,连夜派出信使,快马加急的向张掖赶去,远望着信使一骑绝迹在茫茫的夜色中,杨秋倍感这夜色之凄凉,前方等待他的又将是什么呢?失败?胜利?希望?曙光?或是其他不得而知.
秉承着这漆黑的夜色一切都显得扑所迷离而又覆盖一层神秘的面纱,自己已过不惑之年,纵横行伍二十余年,没想到今天却走到了这个地步,是叹惜还是憧憬?杨秋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
秦易跟杨秋商量好对策之后从大将军府出来,他也开始琢磨起来,想来自己到西凉不过月把时间,可自己却经历了太多太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总是那么惊心动魄而又化险为夷,放佛是命运在捉弄自己,而自己却将命运牢牢的掌握在手里,不但如此,就连别人的命运也在自己的手里得以转变,简直不可思议
这一次又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了,命运再次将自己推向了风口浪尖,从来就不甘心失败也未曾遇到过失败的秦易,这一次仍然要胜券在握,扭转乾坤,对自己他怀有深深的自信,不过信心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如何去把握、实施具体的计划,“成事在天、谋事在人”,他要做好详尽的安排,做出周详的实施计划,在兵马调动、粮草补给等各个环节都要绝对的掌握,不能出现任何漏洞,作为一次履新的副将,这也是考验他的机会
杨秋在如此关键时刻和紧要关头将一切合盘托出交与自己,足见信任之程度,所以他绝不能辜负杨秋的知遇之恩,他要竭尽所能的去帮助他渡过难关,秦易这样想着
不知不觉中秦易便来到了自己的营帐,只见侍卫长黄尽一身戎装手握利剑的列在营帐之外了,煞是精神。到了跟前,秦易对黄尽吩咐道:“马上通知各路军头领,准备粮草、畿重等物质,打点行装准备迎战。
黄尽道:“怎么了?要有战事了么?”
秦易道:“嗯不错!我们正面临着一场硬仗要打,你马上快去准备吧。”
黄尽见秦易煞是严肃,一本正经的样,非但未感到紧张,看着他的样子不禁在心里偷笑起来,她马上对秦易道:“是,将军!”黄尽不但是秦易的侍卫长,还是他的传令兵,在现在来说就是行驶秘书加保镖之职,可谓是长官身边的红人了。
秦易也不能闲着,他开始准备调度各路人马,他知道战事离他不远了,这种感觉伴随着兵马的调度愈来愈加的强烈起来。
第二天中午杨秋所派出的信使终于回来了,杨秋已站在营外等候了,他一晚上未睡的踏实,早早就起来盼望了,看到信使到来,他喜出望外,为什么这么说,如果事情有变的话信使定为文略所虏,现在看到信使这么快就跑了回来定是附带着好消息而来,信使到了杨秋身边,下了马,交上了张掖太守文略所捎给秦易的亲笔信
信中这样言道:“致镇西大将军杨秋兄台:收信悉,兄台为保一方太平,出师西域,师出有名,此乃救民于水火之举,情由可嘉,借道张掖,吾必亲躬前往迎之,你我同僚多年,兄台视吾为兄弟,吾定不负兄长,如有需要还望不吝陈述,在下愿效犬马之劳。”
看完了信,杨秋大悦,不禁言道:“此乃天助我也!真乃我之幸,三军之幸啊!”遂招呼秦易商议出师张掖之事
秦易快马加鞭来到大将军府,见了杨秋,杨秋告知了回信之事,秦易闻后也是甚喜,但他马上又变得忧虑起来,对杨秋道:“这么快就给主公回了信,虽说信中言辞凿凿、信誓旦旦,但这么快就回了信,我看事情没那么简单,定是有些蹊跷。”
杨秋笑道:“我与文略同僚这么多年,我还不了解他么?依照信中内容,此信定是文略的亲笔信,他也是个有情有义之人,绝不会背叛于朋友的,你且放心好了。”
秦易又对杨秋道:“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凡事要三思而后行,现在人心难测海水难量,主公不可不防啊!即使他文略没有异心,我们提防一下也没有什么害处,万一有变我们也可有回旋的余地啊!”
杨秋接着笑道:“言之多虑了,别人我不敢说要说他文略有异心我说什么也不信,你的想法不无道理,但用在此人身上就是画蛇添足了。”
“那样最好,我马上就去准备,大军即日起程,奔赴张掖。”秦易继续道。
杨秋拿出令旗道:“传我命令,大军午时造饭,未时起程,全军备战,目标张掖。”
到了未时三刻,杨秋所辖军士八万余人,浩浩荡荡的向张掖进发了,大军正前方旌旗上书“杨”字大旗,军前两匹战马分裂开来,分别为杨秋、秦易,俩人皆全副武装、一身铠甲,战袍披肩,秦易胯下吗掌中刀更添了几分英气,侍卫长黄尽也紧随其后,手中紧握一把蛇矛,好不威风
后面是大军浩浩荡荡的延长有十几里,再后面是粮草车马畿重等重要物资,再后面是一队押运粮草的人马,这便是杨秋的全部家当了,如今倾巢而出,向张掖进发,西凉的历史是不是要重新改写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