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羌是中国古代西部民族名称。羌族起源很早,有历史可考者最早见于殷商时的甲骨卜辞,从殷商时期一直到现代都有羌族存在。
“西羌”和“东羌”的名称出现于东汉。由于两汉以来对羌人的多次迁徙,到安、顺二帝时(107~144年),史籍中把居住在三辅(今陕西渭水流域一带)、汉阳(今甘肃天水一带)、安定(今甘肃镇原一带)、北地(今宁夏吴忠西南)、上郡(今无定河流域及内蒙古鄂托克旗一带)、西河(今内蒙古离石)等地的羌人称为“东羌”;
把留居在陇西(今甘肃临洮一带)、汉阳(今甘肃武山一带)、金城(今青海河湟地区)及延及金城塞外的羌人称为“西羌”。这种区分,只是在当时的地域分布上作了大致区分,其实很多东羌也来源于西羌,是由于西羌主动或被动的迁徙,才形成了东、西羌不同的地理分布。
从殷商时期到现代活动在中国西部的民族名。它的名称据东汉应劭《风俗通》解释说:“羌,……主牧羊。故‘羌’字从羊、人,因以为号”。
现代学者认为,这反映了羌人最初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因而得名。《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籍所载的“羌氐”,常常连用或分用、混用。研究者一般认为,羌、氐同源而异派,也有人认为这是两个族。
羌的来源,据《后汉书·西羌传》说:“出自三苗”,曾被舜帝放逐。这系神话,可供参考,但不足为据。有史可考的,最早见于殷商时的早骨卜辞。甲骨文的羌字有:□、□、□等写法。据甲骨文记载,殷商时的羌又叫“羌方”,有两大部落,一个是“北羌”,一个是“马羌”。
他们活动的地域甚大,大体在今甘肃省的大部和陕西省的西部。羌人和商朝的关系时好时坏,坏时常发生战争。
公元前16世纪的商汤时,据《诗经》记载:“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说明羌人已臣服于商朝。商朝派羌人为他们放牧牲畜、打猎、种地,服多种劳役。到商朝晚期的武乙时,羌商关系破裂,武乙准备用“五族”的力量去征伐羌人,可见羌人势力甚为强大。到商朝文丁时,双方的关系又归和好,羌人向商朝进贡。
羌人为姜姓,与姬姓的周人有密切的关系。大约在夏朝末期,他们与在今陕西、甘肃一带活动着的周人部落世代通婚,周人首领古公□父的妻子叫姜女,是羌人第一位嫁给周人的女子,后人称为“太姜”。
后来周太王和周武王娶的都是姜姓女子。羌人与周人结成了部落联盟。商末时,商朝奴隶主统治阶级腐朽已极。周武王联合了庸、蜀、羌、□、微、卢、彭、濮等方国部落发动了反抗商朝统治的起义战争,约在公元前11世纪灭亡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周王大封诸侯,在异姓诸侯中,以姜姓贵族最多,齐(今山东北部)、许(今河南许昌东)、申(今陕西、山西之间)、吕(今河南南阳西)、纪(今山东寿光)、向(今安徽怀远)、州(今山东安丘)、鄣(今山东平)、厉(今湖北随县)等都是姜姓的羌人封国。齐、许、申、吕等国是羌人中最早进入中原地区的,接受华夏文化最早,也最早同化于华夏族。
战国时,河湟地区是羌人分布的中心。战国初,河湟地区少五谷,多禽兽,羌人所居无常,依随水草,以射猎为生,过着原始人类的生活。秦厉共公时(公元前476~公元前443年),羌人爰剑被秦朝掳作奴隶,学会了农牧生产知识,后逃至河湟,教会羌人更先进的种田养畜技术,遂受到拥戴,被推举为首领。
羌人称奴隶为“无弋”,后他被称为无弋爰剑。从爰剑起,其后世世为豪。至其曾孙忍为首领时,正值秦献公(公元前384~公元前362年)称霸,武力至渭水源头,忍叔父卬为避秦军,率部众越赐支河西迁数千里,与诸羌不相往来。忍及弟舞独留湟中,忍生9子为9种,舞生17子为17种,羌人逐步兴盛。
秦统一中国后,兵不西行,羌人得到了更大的繁息和发展。
两汉时,仅爰剑的子孙分支就发展到150部,其余还有其他羌人部族。较著名的有先零、烧当、钟羌等羌人部族20余种。羌人部落分布于中国的西北、西南的许多地区,大部分经营畜牧,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
汉初,匈奴强大,河湟羌人臣属于匈奴。汉武帝(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时,为反击匈奴侵扰,汉军出征河西,开河西4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遣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进军湟中,西逐诸羌,筑令居塞,始设护羌校尉,管理羌人事务。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汉宣帝遣后将军赵充国率军深入河湟,平定羌人起义,汉置金城属国以处降羌。
王莽时,在青海湖周围设西海郡,莽败后其地被羌人夺回。
东汉初,复置护羌校尉,管理和镇压羌族部众。东汉对羌人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不断激起羌人猛烈的反抗。东汉时羌人发动了3次大规模的起义:第一次始于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延续12年,朝廷集兵力20余万,耗军费240余亿;第二次始于顺帝永和元年(136年),历时10年,朝廷集兵力10万,耗军费80余亿;第三次始于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历时11年,朝廷耗军费44亿。3次起义前后绵延长达60余年,羌、汉人民深受其害,东汉王朝也因此而受到极大损耗,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
东汉统治者在镇压羌人起义后,把降羌移置内地,本意为分而治之,以削弱羌人起义的力量。但统治阶级对羌人残暴的统治却激起了羌人更大规模更多地区的反抗。
汉景帝(公元前156~前141年)至汉和帝(89一105年)时,西羌有6次较大的迁徙(见两汉羌人迁徙活动),都是从汉西北塞外徙至塞内各郡居住的,多数迢徙都是统治者对降羌的强迫行为。作为羌人根据地的黄河上游、洮水及湟水地带,古时森林繁茂,禽兽众多,气候虽干寒少雨,但土质肥沃,农牧兼宜。
从考古发掘所提供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状况来看,河湟的远古文化亦仅次于黄河中下游,而不下于其他地区。所以古羌人在内地占不住脚后,便转移到三河地区居住和繁衍子孙。羌人与匈奴、鲜卑不同的是,羌人多与汉人杂处,因之羌人务农的成分远远多于乌桓等族。而羌人与汉人互相学习、贸迁有无、和睦相处时期也比较多。
《后汉书》卷87《西羌传》有如下的叙述:其俗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十二世后,相与婚姻,父没则妻后母,兄亡则纳厘嫂,故国无鳏寡,种类繁炽。不立君长,无相统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杀人偿死,无它禁令。
其兵长在山谷,短于平地,不能持久,而果于触突,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堪耐寒苦,同之禽兽,虽妇人产子,亦不避风雪,性坚强勇猛,得西方金行之气焉。王教修则宾服,德教失则寇乱。由上可知,羌人的优点是能吃大苦、耐大劳,而且勇敢善战,敢于反抗强暴,缺点是种类分散,不能凝聚为强固的政治集体。所以进入汉末三国混战局面时,羌人便成为割据者挟之以攻战的工具。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重要人物—马腾。马腾,原籍扶风茂陵。其父桓帝时为天水兰干县尉,失官后,留陇西,与羌入错居。家贪,娶羌女为妻,生腾。腾少贫,常砍材木负至市中售卖。腾身长八尺余,而性贤厚。
灵帝末,王国等及氏羌反汉,腾应募从军,积功至征西将军。与韩遂结为异姓兄弟,生有二子即马超、马岱,为什么马超如此神勇?这都是因为他留着羌族血脉,继承了羌人基因的缘故,马氏父子只是羌族中一个比较有名的一支,除此之外逐鹿中原的人中还有很多人与羌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么说吧在西凉地区,羌族人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所以在这里不得不介绍一下西羌,到了羌王乌比能这一代,已经历八代君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