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在乡村 第233章 难兄难弟

作者 : 北海苍梧

对于一个自小就过穷日子,十八年难得吃饱穿暖一次的人来说,口挪肚攒地省下一些钱,然后“哗”的一下给了出去,去助长某些官员犯罪,看着人家山珍海味地下饭店,自己在回到家去啃咸菜疙瘩,你知道是一种什么感受吗?

其实江上平知道如果去跟哥哥借钱,应该没有任何困难,困难的是借完你如何还上。这些年已经没少麻烦哥哥了,从青石滩回到镇里是哥哥花的钱;自己结婚是父兄共同出的钱;自己买房子的时候,尽管爹拿了大部分钱,可最后还是哥哥拿过来三千元才真正缓解了弟弟肩上的压力。

难道如今又要找哥哥借钱?

哥嫂一直没再要孩子,小江浩已经上小学了,在县里,开销很大。也许就是因为养一个孩子需要很多钱才没有要二胎吧,这在农村可是不能理解的。

记得李大壮婚后第一胎是姑娘,第二胎还是姑娘,交完罚款又生第三胎,可惜还是姑娘,气得直骂媳妇的李大壮在交完罚款后还要生呢,要不是媳妇骂着要跟他离婚看那架势就是生到十个不生个儿子也没完。

要生儿子也就罢了,可是村里的洪三叔家大儿子结婚当年就生了双胞胎小子,乐得洪三叔闭不上嘴,老怀大慰,可是小两口说还要生个姑娘。

也就是说在农村人的习惯里即使不能生两个儿子至少也得生两胎孩子——将来孩子好有个伴。

哥嫂能月兑离出农村的老思想,不是因为思想境界已经达到了什么标准,而是因为深刻感受到了养大一个孩子带来的经济压力。

相对来讲,哥嫂还算有钱的,那些没钱的呢?

现在江上行也在为钱发愁,他愁啥啊?

他不愁挣钱,愁的是花钱,不是钱花不出去,是花钱的地方太多。

儿子上学期入学的时候,胡晓丽学别的家长那样,先给孩子的老师拿了二百元钱,毕竟一百元拿不出手;既然儿子入了学,放学后两口子没时间接,就给孩子找了个作业辅导班,每个月一百元,四点放学看到五点,同时辅导写作业,如果再晚一些就得额外加钱;年前,在儿子同学家长的提示下,又给老师送了二百元。

如今这又开学了,个头不算高的江浩在班级第四排,胡晓丽十分担心,自己是有切身体会的,班级后两排同学基本是都不学习的,那么会不会带坏儿子啊,不过她忘记了自己想的是中学的事,而且是当时那个年代。

这时候儿子那个同学的家长,开一家商店卖建筑材料的老板娘,就又说起谁谁谁为了给儿子调换座位花了三百元。

对这些事江上行都不置可否,反正自己一天学也没上过,不过总觉得这个钱就那么神奇吗,如果这样还上什么学,就让儿子天天在家看钱不就完事了。奈何家里一来是胡晓丽当家,二来是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呢。

眼下又有个事,客车还有一个月就要报废了,车是三年前买过来的,如今自己需要换新车,换一台新车那可不是三千五千就能够的。

打听过了,新车需要到外地去买,来回就得好几天,这几天耽误收入不说,还得有支出,班车不能照常跑,就要给客运公司缴纳误班费,这是里外损失啊。

再一个,孩子都七岁了,自己两口子在县里还没有个房子呢,这,这按农村老传统来看也太对不起媳妇了,当年弟弟结婚需要买房子还是通情达理、深知其中不易的胡晓丽催着自己去送了笔钱。

现在弟弟的钱都已经还给自己很久了,自己还没有房子呢。

其是江上行有房子,就是李大伯的修理铺,现在胡晓明住着,也很宽敞,奈何不在县城,而且根本就没办法把它装上几个轱辘推县里来,也没办法直接用吊车把它摞到某个房子上面。

唉,经济社会人人都为钱愁——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有钱。

翻开古代历史看一看,自从有了钱老百姓就没有不为钱愁的日子,就连以物易物的年代还不是愁自己的物太少,换不来自己希望的东西。

金钱,是人的一大**,你看就连是庙里的和尚,嘴上说着四大皆空、看破红尘,不是也在佛前放个功德箱或直接收点香火钱;如果一个人连对金钱的**都没有了,是不是生存就成为问题了?

江上行想了一圈,决定把胡晓明夫妻调来替自己跑几天车,至于修理铺,小五子应该还能维持几天吧。

事情可以决定了,钱呢还没解决。

江上平也决定了,借笔钱跟校长谈,把工资关系弄中学去,免除后顾之忧。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师在乡村最新章节 | 师在乡村全文阅读 | 师在乡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