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戎英想到了自己第一次遇见叶铭和林丹阳的情景。
第一次遇见叶铭是在书展上,因为周戎英人生地不熟的,叶铭自愿充当了他的免费导游。一来二去之后也就熟悉了。叶铭在学术上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性格温和的叶铭聊起学术来却是咄咄逼人的,但周戎英就是乐意同他辩论,有时候意见相左,也不免吵吵嚷嚷的,但吵过之后,用叶铭的话来说就是“相逢一笑泯恩仇,何不言和敬杯酒”。这样简单的兄弟式的相处让周戎英觉得很愉快,所以即使回到了X市,还是同叶铭保持着联系。
第一次遇见林丹阳,是在W城的市图书馆。周戎英特意去找有关宋代婉约诗词的资料,找来找去也没有找到想要的那本书。天下着雨,就在周戎英在宋代婉约诗词书架前徘徊、一筹莫展之时,林丹阳走过来狡黠一笑,说:“同学,你能不能把伞借给我?作为交换条件,我把这本书让给你。”
周戎英把疑惑的目光从女生脸上收了回来,转而低头看她手里的书。他眉毛一挑,欣喜若狂的发现她手里的那本书正是自己要找的那本。他毫不犹豫说:“好,我把伞借给你。”
林丹阳把书递给周戎英,顺便贴上一张便利贴,写上自己的联系方式。笑着说:“有机会见面的话再还给你。”说着就撑开伞走出了店里。
周戎英看着自己手中的书和有着娟秀字迹的便利贴,想着她刚刚狡黠的笑容,嘴角漾起一丝笑意,心里默念着“林丹阳,林丹阳。”他抬头看了看门外暗青的天色与不见消停的大雨,心里暗暗叫了声不好,今天下午恐怕得滞留在这图书馆了。也罢,在这儿安心看看书吧。
巧不巧的,书还没看过几页,门口就走进来一个熟悉的身影,是叶铭。周戎英跟见到了救星似的,跳起来招呼他。叶铭见他一副无奈的样子,想也知道是没带伞。他选好书后把周戎英送到附近的车站,又把伞塞给了他。周戎英推月兑着不要伞,叶铭一拍他肩膀没好气的说:“谁叫你不带伞的,这么大人了,出来玩都不看天气预报的。快走快走,别啰里啰嗦的。”周戎英张张口想说他其实带了伞出来,最后还是没吱声,只是自己默默地笑了。
回到家里,周戎英按着便利贴上的号码打了过去,那头传来了白天那个有些熟悉又很陌生的声音。
聊天中,周戎英得知了那女生叫林丹阳,跟叶铭同学校同专业同年级,就在他隔壁班,这样算来,她是自己的学姐咯?周戎英不免有些失落,但他并没有表现出来。
这样日子过去了几个月,闲着没事周戎英会跟爱好文学的林丹阳聊聊天,她和叶铭的不同点在于,面对观点不同之处时,她并不试图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选择“求同存异”,意见相左的地方就不予讨论了,只聊有共同观点的地方。说起自己将要举办一个书展,林丹阳显得很有兴趣,很爽快的说如果有需要的话她很乐意帮忙。
本来林丹阳也就是那么随口一说,也不指望还能够见到不在同一个城市的周戎英,更别说以自己的绵薄之力能帮上他什么忙了。但就像是命运刻意安排,她还真就帮上忙了,周戎英的书展说办就办,为了办得精彩,林丹阳也不遗余力的帮他联系上了好几个书商,并成功的达成了协议,为了感谢她,周戎英本想请她吃一顿饭。但在去学校接她的路上有事情耽搁了时间,后来在学校遇到了叶铭,周戎英见叶铭和林丹阳认识,心里很开心,正想三个人一起聊聊天,但不巧的是自己这时再不去火车站就赶不上火车了,碍于时间问题,所以也就作罢了。
但这一次的偶然遇见,也促成了后来三个人的友谊。
后来一有机会来W城,周戎英总要喊上叶铭和林丹阳一起,三人有时去爬山踏青,有时去走访民间作家,有时去敬老院孤儿院做义工,有时候窝在咖啡厅一下午哪儿都不去,只是谈天说地。有着共同话题的三个人一碰头就是说不完的话,时间久了,彼此之间熟悉了,也常打打闹闹,吃亏的总是年级最小的周戎英,老是被差遣不说,还非被逼着叫学长学姐。周戎英不乐意得很,他觉得学姐这词一出口,他跟林丹阳之间就好像隔了一道无形的鸿沟。
叶铭大四的时候忙着做研究,很少能有时间跟周戎英出来玩,于是三人行有时候不免变成二人游。周戎英每到这时就会肆无忌惮的喊“丹阳”。林丹阳刻意拉开的距离每每都被这一声“丹阳”打败了,她哭笑不得,想要周戎英喊学姐吧,叶铭又不在,没人“威逼利诱”的帮腔,周戎英才不会喊学姐呢。
周戎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就是他和林丹阳一起去手工陶坊时的情景。那次他们一起去做手工陶,聊着天说着话,一下午过得很快,周戎英洗干净手准备结账的时候,林丹阳举着脏兮兮的手说:“等会儿,你把我包里那张粉红色的打折卡拿出来再去结账。”周戎英打开钱包准备拿打折卡的时候,突然发现林丹阳包里放着一张微微泛黄的照片,照片里两个女生笑得很灿烂。周戎英觉得很疑惑,能把合照放进随身带着的钱包里的人,一定是交情很深的朋友。但是,如果是交情很深的朋友,自己跟林丹阳认识两年了,怎么没听她提起过呢。难不成是姐妹?
他结完帐等着林丹阳洗完手,试探着问:“丹阳,你钱包里的那个女生是?”
林丹阳一愣,拿过钱包慢慢打开,定定的看着那张灿烂的笑脸,一句话也没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