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80后 记忆二十:其他课程

作者 : 三少龙一

劳动课

每个星期二的下午,有两节劳动课。

劳动课是全校总动员的,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劳动任务。我们曾经帮过五保户家打扫过卫生,爷爷女乃女乃们需要柴火,我们就满村庄折树枝。如果五保户老人家里被我们打扫得太过干净、而满院子都是柴禾后,我们的目标就折回学校,主攻目标是厕所。

我们学校的厕所是那种蹲踞式的,一长排,每隔一段时间,我们班级都会拎着小桶,拿着笤帚头、扫把头,深呼一口气,冲进厕所,刷刷刷刷一阵,然后冲出来。

劳动课的主旨是劳动,伟人曾经说过,劳动最光荣,只要是上劳动课,有活儿的,我们出去干活,没活儿的,我们出去折腾。实在没法折腾,我们还是有办法,做手工。

每年在领新书的时候,关于劳动课的资料里,会有一个塑料带子,里面装了不少纸制品的原材料,都是用虚线实线描好的一张张硬纸板,通过对折、剪裁、胶水粘贴,就会成为一个工艺品。这种艺术加工过程,是傻瓜式的,却是我们最喜欢的。虽说劳动最光荣,大多数人还是喜欢偷懒的。

有的时候,劳动课也有家庭作业,比如,和老爸一起做风筝。

这是小学时,和老爸一起参与的学校活动之一。那是一场风筝大赛,地点是“百将团”的打靶场,而所有参赛的选手,必须持有自己制作的风筝。

为了能够参加比赛,我和老爸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制作风筝。

风筝的骨架是菱形的,用细细的竹子做框架,然后表满糊满了春节写对联用的红纸。当做到尾翼的时候,发现没有合适的材料时,我把红领巾绑在了后面。

我信心满满的拿着我和老爸做的风筝到学校后,才发现,许多同学都赖了皮,拿着头天下午买的风筝过来了。当时,我的肠子都悔青了,我怎么就那么听老师的话呢?看着满天飞起的那些制作精美的风筝,我那个嚣张的飘着红领巾的风筝非常的抢眼。

音乐课

上音乐课时,我们的音乐老师有一个习惯。为了不耽误孩子们下课玩耍的时间,直到打上课铃后,她才会来到教室,叫几个愿意出力的孩子去搬她那台脚踏式的风琴。

男孩子,都是好动的,为了能多活动活动筋骨,靠近教室门口的几个孩子在得到音乐老师的指令后,以赛跑的速度冲出教室,几分钟后,就七手八脚把风琴给抬来了。

依然记得,风琴似乎是老旧的,好像已经用了不少年,每次音乐响起的时候,都会带着吱呀吱呀的声音,和音乐老师指下流淌出的优美乐曲格格不入。对于音乐老师,是充满了钦佩的,为什么她的手指能那么灵活,能弹奏出那么动听的乐曲呢?

说到乐曲动听,其实可以说是经典,动不动听是那个时候看来的。我们音乐课的曲目风格比较集中,励志型歌曲、赞扬美好生活的歌曲和红色歌曲占了其中绝大部分,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我是一个粉刷匠》、《游击队队歌》、《一闪一闪亮晶晶》、《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歌唱二小放牛郎》、《春天在哪里》、《上学歌》、《卖报歌》、《丢手绢》、《新年好》、《采蘑菇的小姑娘》、《快乐的节日》等等。

不过那个时候,我们基本上是用吼的。因为每班会有四个方阵,音乐老师在教会我们唱歌后,会分片区然我们唱,比一比哪边唱得响亮,唱得整齐。为了能获得老师的夸奖,基本上都是扯着脖子,暴着青筋,鬼叫鬼叫地唱,恨不能把屋顶掀翻了。

有一首歌,倒是例外,《妈妈回到家》,老师是特别用了心去教的。那个时候没有母亲节,这首歌教学的时间,放在了三八妇女节之前的一段时间。老师在教学了一段时间后,让每个孩子都起来唱了一遍,并布置了给我们作为家庭作业。每个人到家,都要给妈妈倒上一杯茶,然后唱这首歌给她听。那时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项作业,现在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份感恩。

课间操

小学那阵子,只要能分出个第一第二来的,没有不竞争的,这叫武无第二、文无第一。课间操结束后的列队解散,成了我们竞争的一个小平台。

课间操做操,都会横、竖排开了,每隔一个见方一个人,这样才能有空间舒展活动。在课间操完毕后,又会收缩方针,每个班以最左上角的那个人为基准,靠拢。这样,每班站在最左边、最右边、最前边的人就有了冲刺的空间。在校长做完指示,宣布“解散”的时候,学生们就像那放开了闸门的湖水,“哄”地一声,往自己班级冲去,那劲头,绝对比任何事情都要来得积极。如果你有幸站在楼上往下看的话,你会被小小震撼一下的。

虽然每次我都能以前三的名次冲刺回班坐好,在自己的位置上洋洋得意地看着“后进者”,却很难得有站在楼上看上面提到的那壮观一幕,直到有一次在第一节课下课后玩耍被同学无意绊倒摔伤为止。

其他的课程,如自然课、语文课练毛笔字等等,不知道现在还有没。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我的名字叫80后最新章节 | 我的名字叫80后全文阅读 | 我的名字叫80后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