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淳在回到书房之中时,麟魁、李鸿藻与胡林翼一同跟着来到了书房之中,四人坐好之后,有人上好茶。
麟魁开怀大笑道:“痛快,太子殿下今儿个在朝堂之上所为,真是大快人心啊。老夫这一段看着肃老六的嚣张跋扈样儿,就气不打一处来,那八个人居然还想联合诸大臣,借太子登基一事,确立他们的地位,想把持朝政。”
载淳听后,轻轻一笑,说道:“老师,肃老门跋扈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了,他这是欺载淳年幼,想先给载淳一个下马威,载淳不会让他的奸计得逞的。
不过三位老此段时间还是小心为上,肃顺等人拿载淳无法,必会转而攻击三位老师,剪除载淳助臂,好使载淳在朝堂之上孤掌难鸣。
不过总是这样防范也不是个办法,我们还是要想个办法,将患水东引,以减轻我们的压力,同时也不要让他们得了渔人之利。”
李鸿藻问道:“太子殿下的意思是将恭亲王引进来,让肃顺等人与恭亲王斗去,我们坐壁上观?可是恭亲王也是老谋深算之辈,他会进来吗?”
载淳说道:“现在已经不由得他不进来了,载淳下一步就会表现出力有不逮,不得不退让,那时载淳这个六叔还能坐得住吗?要是让肃顺等人位置坐稳,那还有他的机会吗?肃顺与载淳这个六叔素来不睦,那时载淳这个六叔就不会有好果子吃的。
载淳已经得到消息,恭亲王已经秘密联络了胜保与僧格林沁,他们之间肯定会达成了什么协议,同时留守京城的官员也都聚在了恭亲王的身边,象贾桢、周祖培、赵光等人。
而我们这边可用之人太少了,无论是哪方获胜,我们都不会有太大的改变的。所以我们现在要好好的把持住这三部,这是我们立足的根本。”
三人听后,都默默煌点了点头,胡林翼突然说道:“微臣到是知道一个人,太子殿下也认识,现在要名气有名气,要资历有资历,这个人就是潘祖荫,壬子科探花。”
载淳也想起了此人,江南一面,印象颇深,仗言直柬,一道为左宗棠的奏折而享誉大江南北。载淳说道:“这个藩祖荫的资历确实也够了,文才出众,是个人才,载淳对其印也颇佳,是时候用他了。”
麟魁也说道:“还有一人,太子殿下也可用之,那就是景漪与景沣之父——宝鋆,现任户部右侍郎,由此二子与太子殿下的关系,他宝鋆还能如何,只能站在太子这边。”
载淳一听,觉得有道理,说道:“宝鋆一事就交由李师去办,您为户部堂官,接见这个户部右侍郎也正好,这也有助于李师尽早掌控户部。
藩祖荫就任命为左副都御史,别人也无话可说。趁恭亲王没出手之前,先与肃顺等人做笔交易。”
转眼到了咸丰驾崩后的第三日,在次朝会,这一次肃顺收敛了一些昨日的嚣张气焰,但还是有些咄咄逼人之势。
在朝议之时,肃顺再次奏请载淳登基,这次载淳并没有再搪塞,而是直接说道年号等问题。肃顺见载淳让步,心中一喜,就说出了顾命八臣一起拟定的四个年号,分别为‘兴符’、‘安禧’、‘祥祐’、‘’四个。
载淳分别说着四个年号的出处,最后说到,说道:“出字《宋史.乐志》,》‘不涸不童,诞降祺祥’。水枯曰涸,河川壅塞不通,亦谓之涸;童者,山之不生草木之貌状。河流通畅,山岭树木茂盛,不涸不童,一派欣欣向荣之象,确实吉祥,就定此年号吧。”
年号定下之后,肃顺也是步步紧逼,又拿出一份请封的奏折,列出一大堆人名和要册封的官职。
载淳看到这个,的脸立即就沉了下来,说道:“本太子皇额娘与懿娘的封号还没有定下,就先为臣子请封,肃中堂,你这可不是做臣子的本份,还是先议一议大行皇帝后妃的封号,此事还是等本太子登基之后再议吧。”说完,就将肃顺的奏折放在了一边。
两日之内肃顺两次被驳,脸上也有些挂不住了,但载淳所说,也都句句在理,使提肃顺只能吃这哑巴亏。
为咸丰后妃议封号之事,并无何意外,按历史之中一样,孝贞皇后被请封为慈安皇太后,懿贵妃被请封为慈禧皇太后。
载淳于咸丰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正式登基,并大赦天下。同时也大封群臣,但并未完按肃顺的奏折,而是做了一部分的改动,封藩祖荫为左副都御史,李鸿藻为户部满尚书,胡林翼、麟魁、宝鋆等人没有变动。
但是出乎八大臣意料之外的事情事,象桂良、文祥、成林、毛昶熙、周祖培、赵光、贾桢等恭王派的人也都有封赏。更甚者是加封胜保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载淳这一手让肃顺等人手忙脚乱,不知载淳这是何意。
纷纷上书,言桂良、文祥等人无功,不可升迁。最后载淳不得以,同意了肃顺等的奏请,没有对桂良、文祥等人进行封赏。但是却成功的将藩祖荫提升到了左副都御史之位上。
此事传到了北京城中,周祖培、文祥、赵光一众人等是大发雷霆,言肃顺等人皆为弄权小人,把持朝政,纷纷找到恭亲王奕訢。本来奕訢还准备坐山观虎斗,现在确不得不出招了。但奕訢知道此必为载淳的招数,但也不得不中计,但奕訢也不是简单人物,也有后手。
先是奕訢上折,赶赴热奔丧,但顾名八大牙不允,而载淳此时却默不作声。奕訢再次上折,顾命八大臣乃是不允。
而这时,一封奏折到了避暑山庄行宫,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董无淳上奏折,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亲王理政。
载淳对此早有准备,在恭亲王奕訢秘密接触董无淳之时,载淳就想到了此事,并且早与慈安皇太后与慈禧皇太后定下计策。
在奕訢再次上折之后,顾命八大臣还要不允,载淳此时却发话了,说恭亲王乃是大行皇帝亲弟,奔丧乃情理之事,就准其前往热河奔丧。
而在同时又有多位地方大员上书附议董无淳的奏折,因皇上年幼,奏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亲王理政。同时军方胜保与僧格林沁也同时上奏折,附议董无淳此折。
这些奏折一上,弄得顾命八臣手忙脚乱。而此时的恭亲王奕訢已经离开了北京城,踏上了前往热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