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玩网游 正文 第十六章 十三山

作者 : 录实

其实所谓的群议自然是找说得上话的人商量,而当时在山海关的朝廷大员可不少,视师尚书张鹤鸣、辽东经略王在晋、蓟辽总督王象乾都在。

按照袁崇焕打的小报告,王在晋不顾众人反对独断专行,耗资百万去修“八里铺重城”,结果是“群议哄然”。实际情况是哄然确实有,不过是哄然响应。视师尚书张鹤鸣、蓟辽总督王象乾都表示同意,而且声援这个计划的、出主意的、赞赏的、嘉许的还大有人在。

户科周希令提出与王在晋类似的计划,他提出可由中前所入海口筑一边城到黄土岭,城墙约有十七里,算是出主意的。不过,此城造价颇高,十七里要四五百万。此后兵科沈应时又复议他们二人的方案,说两个都不错,算是声援的。接下来兵科赖良佐又提出,可先修王在晋所提议的八里铺,等完成以后再修周希令的。

不同意的,袁崇焕、阎鸣泰、沈棨、孙元化,这几个人里职位最高的是阎鸣泰,当时是山海监军道副使(正四品),和前面的这些大佬比起来,他们只能算是不入流的小字辈。只要孙承宗脑袋还没有秀逗,就知道双方的分量孰轻孰重。

所以哪怕是孙承宗再想推行自己的主张,也不得不暂缓。他不能不顾及在场的三位大员的意见。所以第一时间放弃了原本的打算,转而同意修筑八里铺重城。

“诸位同僚意见如此统一,看来是孙某孟浪了。不过某还是认为,辽西之地不可尽送与建奴贼子之手,更望各位同僚于虚活之著,提缀道将之精神,使其人人在战,事事在战,切勿跼足于十六里之内,如此方为上策也!”

朱宏燚暗自摇了摇头,孙承宗果然还是没有放弃他的想法。虽然这一回合交锋,表面上是王在晋、张鹤鸣等人赢了。但是朱宏燚很清楚,战斗才刚刚开始,孙承宗想赢实在是再容易不过。他只需要一道奏章,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搬掉眼前的这些障碍,谁让他是天启皇帝最信任的老师呢。

看着王在晋等人轻松的样子,朱宏燚不禁有些悲哀。可对于现实他却是无可奈何。这一晚上的会议开下来,唯一让他觉得有趣的就是传说中袁都督的真实相貌。

后世的那副乾隆年间的画像中,袁都督着实是个美男子,皮肤白皙,容貌俊美,一副儒将风采。说实话,和画像中的袁都督比起来,朱宏燚都有点自惭形秽,恨不得先去棒子国整容之后再穿越。但是见面之后,朱宏燚却大呼上当,还真是见面不如闻名。

袁都督这副尊荣怎么描述呢?和《石匮书后集》里描写的一样,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情躁暴。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袁都督身材矮小,长得跟猴子一样,而且性情非常暴躁。其实说袁崇焕长得难看的不止这一处,举荐了袁崇焕的钱龙锡也说:“崇焕初次陛见时,臣见其容貌丑陋,退谓同官,此人恐难胜任”。说白了,袁崇焕不是那种一见面就能打动别人的魅力男。

清朝人就是靠不住,朱宏燚暗自月复诽了一声,都说后世的明星整容化妆什么的,这弘历狗鞑子感情几百年前就干过,还干得很恶劣。男子汉大丈夫长得丑怕什么?又何必故意遮掩?

当然相对袁都督并不和谐的面容,更让朱宏燚咋舌的是他的那个脾气。暴躁是一方面,喜欢说大话,没事找事则是另一方面。眼下这儿时候,孙承宗都偃旗息鼓了,他还不干。

“诸位大人,下官以为,修筑宁远城是势在必行!修筑好宁远城之后,下官可以保证,不让建奴鞑子犯我国门一步!”

说实话,这就是不上道了,原本王在晋就看他不顺眼。注意,这才是事实,清修明史里面说什么袁崇焕夜行荆棘虎豹中,以四鼓入城,将士莫不壮其胆。对此王在晋表示极大的肯定和赞扬,还欣赏袁崇焕,提拔他当了个“宁前兵备佥事”。

这不是纯粹扯淡么,看看王在晋奏章里是怎么说的:“……职属袁崇焕胆魄称雄,志力并矫,且其澡涤之襟期光明之心事迥迥逸群,职心重之,爱之。及崇焕对职曰:‘我不惜命。’职应之曰:‘性命与封疆孰重。’制袁崇焕轻进。职令其往前屯安插辽民,四鼓入城,夜行于荆棘,蒙茸虎狼潜伏之地,职未尝不壮其气,而深虞其轻进也。”

整段话就是说王在晋对袁崇焕不怕死的勇气表示肯定,但是对他轻进的作风表示极大的忧虑和不满。实际上这么评价袁崇焕的也不止王在晋一个,孙承宗也表示了相同的意见:“……而袁崇焕守宁远之议,气勃勃欲起……臣非谓袁崇焕辈之慷慨,而不疑其喜事也。盖再三驳其议以尽其任事之心。”说白了孙承宗也不喜欢袁崇焕那个没事找事的个性。

而且王在晋更没有提拔袁崇焕做什么宁前军分区司令。他当时是题补袁崇焕做山海监军道兵备副使,也就是顶原本阎鸣泰的缺,因为阎鸣泰马上就要升任辽东巡抚,副使的职位就空出来,而原本袁崇焕就是那个山海监军道兵备佥事(副使的副手),说白了就是一把手高升了,二把手顶上去。

“简直是狂言妄语!新修重城之事部阁大臣已有决断,岂容你山海道一人一而再再而三的横加阻拦。若是再狂言乱语,定不轻饶!”火大了的王在晋一口就将袁崇焕梗了回去。

说起来,袁崇焕还真是个二杆子的个性,一挽袖子就准备继续上去争,眼看着情势就要恶化,门外的皂吏非常恰当的送进来了一封信。王在晋接过来一看,脸色顿时一片灰暗,他也不多语,旋即将信件交给了孙承宗等人一一观看。

朱宏燚还真有点小遗憾,他真想看看袁都督发飙是个什么样子,是不是像屎书上写的那么慷慨激昂,催人尿下。不过看了看几位大佬的表情,他赶紧收起了幸灾乐祸的心思。这是一封什么信,竟然能让诸位大佬面色都变得如此凝重?

孙承宗清了清嗓子,沉痛道:“诸位同僚,这是义州义民写来的求救信,如今他们被建奴贼子围困在十三山之上,食不果月复、衣不遮体……”

孙承宗后面的形容词,朱宏燚没有听进去,他的心思全被十三山这个地名给吸引了。这个地名实在是太熟悉了,熟悉明末历史的人都清楚。这个十三山的义民,其实就是义州的居民,杀人魔王努尔哈赤收拾了王化贞之后,就决定将义州的居民内迁充作他八旗兵的奴隶。但是义州居民奋起反抗,几万人躲进了十三山里打游击。眼下是被金兵团团包围在山上,所以才派人冲出重围求救。

朱宏燚暗自责怪了自己一声,这么紧要的事他竟然给忘记了,那可是几万条人命,若是安排妥当的话,也就不会使他们落入贼手。唯一让他有些奇怪的事,这求救信应该来得更早,应该在孙承宗到山海关之前就送到,而且王在晋也做出了安排,难道是来晚了?

他正疑惑间,孙承宗已经拍案而起,朗声道:“义州义民乃是我大明的子民,在居高位,但不敢忘民忧,定要将这数万义民尽数营救月兑困。以某之见,当速速发兵前去营救!”

袁崇焕当即跳了出来,激昂道:“下官愿领五千兵马前出宁远接应!”

王象乾不太同意:“确实应当发兵营救,但关上守军乃新溃之师,士气低落,不足以当此大任,不如派蒙古插汉部军马三千人以往。”

孙承宗想了想道:“明初兄,就如你所言,使三千插汉部蒙古护关军前出宁远接应义民如何?”

看得出王在晋对于袁崇焕和孙承宗的提议有些哭笑不得,其实朱宏燚又何尝不是如此。义州就是今天的辽宁义县,在它的东面就是医巫闾山,医巫闾山南面二十里处的余脉才是十三山。

离宁远多少路程呢?两百多里路,而且翻山越岭不说,还要跨过两条河(大凌河、小凌河)。派三千人马去宁远接应,怎么接应?义民拖家带口,还有几万人,你让他们怎么在金兵的围追堵截下从山上冲出来,再狂奔两百里路跨两条河投奔光明?

可以说这个计划简直就是扯淡,恐怕孙承宗也很清楚,以明军的野战能力,去了也会被建奴兵击溃,压根就救不出人来。那为什么还要派兵呢?

很简单,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看看接应的地点——宁远,为什么不前出到锦州?要知道锦州可是离十三山更近,真要接应也更方便。

说白了孙承宗这就是曲线救国,既然明着修宁远、窟窿山长城或宁远城的方案被否定了,那就只能绕路。名义上派三千人是去接应义民,实际上就是为了今后旧事重提打伏笔,安插一根楔子进去。

朱宏燚轻轻的摇了摇头,他知道历史的车轮又一次沿着旧轨道滚滚驶过,不出意外,几个月之后,赶走了王在晋、王象乾、张鹤鸣之后,原本定下的修重城方案就被无情的放弃,取而代之的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圈地垒墙运动。虽然他阻止不了这一切的发生,但他也不想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不管,哪怕是不管孙承宗垒墙,十三山的难民他也得想想办法。

说实话,这些无辜的百姓比眼下的大明官兵要强得多,手无寸铁拖家带口的情况下,钻进山里依靠着简陋的防御工事,他们也挡住了金兵近三个月的围攻,比之后来那些兵强马壮又有高墙铁壁可守的英雄强了一万倍。

朱宏燚当即出班道:“诸位大人,下官请求前往宁远视察!”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回到明朝玩网游最新章节 | 回到明朝玩网游全文阅读 | 回到明朝玩网游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