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推荐,求收藏,给点希望,作品一直在写,存稿多多,不用担心太监。希望大家能支持下,您的每一张推荐票都是我写作的动力,新人不容易啊。)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潜艇,一开始王绍枫就决定要研究能航行8000海里以上的潜艇,虽然迈的步子过于大,但是毕竟现在不是霍兰一个人研究潜艇,而是几十位科学家一起帮助研究。有专门研究柴油机的,有专门研究蓄电池的,有专门研究空气动力学和水动力学的,综合起来变成流体力学。有研究电器,有研究无线电,有专门研究气压学等等等等。
考虑到能航行8000公里需要携带燃料的海量,自然潜艇也就无限量的变大,从几十吨到几百吨,再到上千吨,最后霍兰考虑了一下,如果需要8000海里的航程,至少需要1500吨左右的排水量。于是就怀着忐忑的心,试探着向上申请钢材制造实验潜艇。
对于科学研究,王绍枫根本不在乎花费,他知道这些在历史中留下了赫赫威名的人无一不是天才中的天才,给他们充足的发展空间,让他们的天才智慧不受现实条件的约束,才是对他们最大的负责,同样也能换来最大的回报。
一开始霍兰是抱着试试的态度去申请的,毕竟这是一艘还在纸面上的实验潜艇,而且还是史无前例的巨大。没想到申请报告打上去之后,仅仅三天,就传来了一份通知:五十天内,将有3000吨克虏伯装甲钢到达冰港。
所有参与潜艇设计的人员都轰动了,这可是3000吨克虏伯装甲钢,上帝,是克虏伯装甲钢啊,不是普通钢材。价值数百万马克的德国最好的装甲钢,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好的装甲钢,德**火的看家法宝。居然就这样直接的丢了过来,仅仅是为了建造一艘很可能浮不出水面的实验潜艇。
仅仅从这一个申请上,所有人员都知道了,这个神秘势力的领袖对于科学研究所是多么的支持了。瞬间无数的申请出来了,无一不是满怀着希望,期望自己也同样能研究出一些好东西出来。
而参与潜艇设计的科学家则是投入了最大的精力,不停地请教着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以求一次性获得完美成功。
提到潜艇就不能不提到科学研究所的数据指标,王绍枫给潜艇的要求就是:双层壳体增强抗压性,大航程(6000海里以上),潜水深度超过100米,水下航行时间超过24小时,水下航速达到8节巡航时速,水面航速达到12节的巡航时速,携带鱼雷发射管不少于4门,携带的鱼雷数量不少于30枚,满载出航持续时间不少于30天。这个标准一出来,顿时吓趴了一众潜艇设计人员,先不说能不能建造的出来,真要造出来的话,一艘潜艇能轻易毁灭一支舰队,那这个世界上哪个国家敢在这样的潜艇面前嚣张?
被刺激到的众多科学家一下子就红了眼睛,虽然他们已经不在乎物质上的利益了,在冰港什么都有,但是荣誉啊,无论是谁都知道,这种海底怪兽一旦建造出来,那绝对名垂青史,即使几百年以后也许某些教科书上都会对这首潜艇大大的书写一笔。就连特斯拉也忍不住自高奋勇地为潜艇设计电路系统以及无线通讯系统,因为胡曼光告诉特斯拉,潜艇虽然说是战争武器,但是谁说不能作为科研武器进入海底研究?谁知道海底会有什么东西?而且在水下100多米深的地方无线通讯能不能正常工作也是一个问题,毕竟有那么厚的海水遮挡。
谈到潜艇就不能不谈到潜艇携带的武器,从一开始潜艇按照王绍枫的指示就没设计出甲板炮之类的水面武器,只采用鱼雷发射。而鱼雷口径规定为533mm,装药量不少于200公斤**,鱼雷射程不低于2000米,鱼雷速度不能低于25节,越快越好。
鱼雷资料是调查局在英国分部的人员秘密从白头鱼雷厂家白头公司窃取出来的研究资料,加上美国,意大利等国“请”来的专家共同研究。如果不是怀特黑德的名气太大,在英国被关注的非常严密,调查局估计都准备把他也“请”过来了。不过因为特斯拉越来越喜欢冰港这个地方,偶尔特斯拉也会帮着一起研究,史上最天才的天才科学家不是开玩笑的。
在得到了三千吨克虏伯装甲刚后,冰港造船厂开始切割钢板,克虏伯装甲钢不是白说的,比普通钢难整多了,不过这对于潜艇科学家们反而是好事,钢材质量越好,建造后耐压性就越好,同样在海下就越安全,能下潜的深度就越大。
潜艇制造不是一夕就能完成的功夫,这么大的潜艇,中间还要好多次的修改,没有半年左右是不可能建的完的,甚至一年也不见得建的完。而这段时间就得依靠特斯拉制造的无线电干扰器,对于特斯拉来说这个是小菜一碟,设定好频率波段,加大发射功率就行。
两个干扰器,一个在冰港,一个在阿拉斯加,最要紧的两个地方。同样,王绍枫不得不命令吞噬者号尽可能的在阿拉斯加周围晃悠,运输的任务就交给其他的商船,现在运输部有好几艘商船,可以抽调一艘出来使用,而且德国也会在几个月后交付第一批商船,那可是12艘。
同时王绍枫又向德国购买了两个营的重型火炮,这时是155mm的了,105mm口径火炮对付大点的商船还是差了点。两个营的155mm火炮同样安放在阿拉斯加的斯卡圭和勘察加的冰港加大突然打击力量。如果不是因为巨型口径火炮太过吓人,太容易引起其他国家的注意,他都有点想弄几门305mm口径的舰炮放到阿拉斯加了。
新型号潜艇被命名为虎鲨级,第一艘潜艇的名字就叫虎鲨号,象征着这艘海底怪兽将会像海洋的霸主虎鲨一样凶残。
制约虎鲨级的最大瓶颈就是柴油发动机的功率问题,鲁道夫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发动机,功率虽然较大,但是还不足以推动几千吨重的潜艇,而且现在的柴油机声响和震动都过大,需要进行改进。
对于一旦有什么事情无法解决,科技研究所的人员就习惯性的找特斯拉寻求帮助,柴油发动机如果能实用化,那将会是对人类科技的一大进步。特斯拉一头扎进去研究了,同样,把他的几十项最新发明的专利利用进去,催生了最新出来的柴电推力系统。
有了特斯拉的帮助,虎鲨号可说是研究速度大增,动力系统解决,又是消音系统,这个暂时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一名研究院提出在双层壳体之间填充大量的硅藻土,一是保温,北方冬天海水的温度太低,如果不想办法隔绝这种冰水温度,那么就需要浪费大量的热能;二是吸收潜艇发出的震动以及声音,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不过比没有要强的多了。经过实验论证,填充大量的硅藻土能够让潜艇发出的声音减少30%以上,而且因为随之而来的震动减轻,也让潜艇躯体变得更加的平稳,产生的波浪更加的小。
但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就是在漆黑的海底下,潜艇如何发现水面上的敌舰?总不能一直浮在水面上拿潜望镜到处观望,一旦被发现,即使150mm口径的火炮也能轻易的把潜艇打沉。
对于这个,还是得依靠无线电来解决,通过电磁波发射器发射电磁波对目标进行照射并接收其回波,由此获得目标至电磁波发射点的距离、距离变化率(径向速度)、方位、高度等信息,经过计算出来的数据再对目标进行攻击,雷达出来了并且进入了实用化研究过程。雷达的优点是白天黑夜均能探测远距离的目标,且不受雾、云和雨的阻挡,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特点,并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早在1842年多普勒率先提出利用多普勒效应的多普勒式雷达,1864年马克斯威尔推导出可计算电磁波特性的公式,1904年侯斯美尔发明电动镜是利用无线电波回声探测的装置,可防止海上船舶相撞。可以说科学研究所只是提前了几年把雷达给研究出来了。
但是这牵涉到一个问题,就是反射回来的电磁波只知道前面有物体,而不知道物体的大小,形状。严格来说,一艘军舰和一块大的礁石都能反射回差不多的电磁波,那么怎么知道哪个才是要攻击的目标呢?唯一的办法就是把目标给显现出来,这个能显示目标的机器就又是一个新概念了,这不是短时间内能研究出来的东西,估计要好多年才行。
换一个角度,盲人看不清路,就依靠声音辨别,潜艇如果能听到声音,那是否就能分辨出军舰和礁石呢?在水中进行观察和测量,具有得天独厚条件的只有声波。这是由于其他探测手段的作用距离都很短,光在水中的穿透能力很有限,即使在最清澈的海水中,人们也只能看到十几米到几十米内的物体。
实验也证明电磁波在水中也衰减太快,而且波长越短,损失越大,即使用大功率的低频电磁波,也只能传播几十米。
然而,声波在水中传播的衰减就小得多,(在深海声道中爆炸一个几公斤的炸弹,在两万公里外还可以收到信号,低频的声波还可以穿透海底几千米的地层,并且得到地层中的信息。在水中进行测量和观察,至今还没有发现比声波更有效的手段。)科学家们针对这种情况设计了两种声纳,一个是主动声呐:主动声呐技术是指声呐主动发射声波“照射”目标,而后接收水中目标反射的回波以测定目标的参数。大多数采用脉冲体制,也有采用连续波体制的。它由简单的回声探测仪器演变而来,它主动地发射超声波,然后收测回波进行计算,适用于探测冰山、暗礁、沉船、海深、鱼群、水雷和关闭了发动机的隐蔽的潜艇;
另一个是被动声呐:被动声呐技术是指声呐被动接收舰船等水中目标产生的辐射噪声和水声设备发射的信号,以测定目标的方位。它由简单的水听器演变而来,它收听目标发出的噪声,判断出目标的位置和某些特性,特别适用于不能发声暴露自己而又要探测敌舰活动的潜艇。
因为潜艇的尾端同时也是动力输出的部分,由于水流的声音的干扰,位于前方的声呐无法听到这个区域的讯号而形成一个盲区。使用拖曳声呐之后就能够消除这个盲区,找出躲在这个区域的目标。科学家们设计出了一种“拖曳声纳”,因为这种声呐装置在使用时,以缆线与潜艇连接,声呐的本体则远远的拖在潜艇的后面进行探测,拖曳声呐的使用大幅强化潜艇对于全方位与不同深度的侦测能力。
潜艇的耳朵也因此变得非常的强大,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让科学家们越来越亢奋,以前这些科学家,一般都是一个人带几个助手一起研究,最多也就是几个人一起合作。这个时代还没出现过像科学研究所这种几十名各个学科的科学家们一起研究一样东西,合作的顺利让大家也是极为舒畅。根据这样的速度,所有参与的科学家都对虎鲨号充满了信心,他们有信心在半年之内把虎鲨号制造出来。
因为潜艇是潜入水下一百多米深的地方,海水产生的压力极大,而若是用常规的铆钉结构,很容易造成艇体不稳定而造成损害。所以采用了最新的焊接方法,科学家们动动嘴,调查局的人就得跑断腿,不得已,调查局再次进入各个发明电焊技术的公司盗取专利技术,带回来让冰港船厂的工人们学习,好在这些工人都是在汉堡造船厂实习过的,已经接触过很多技术了,学习起来也很容易,甚至有不少学徒已经有过焊接的经验。
鱼雷的研究颇不顺利,懂得这方面技术的人太少了,科学研究所的军工专家人数并不多,多是普通科学类的专家,不得已只要一边研究改进,一边制造并装备。
冰港也因此建了一个鱼雷制造厂,小型的,规模不大,主要是做研究改进用的。以后大型的鱼雷厂还得在本土制造,好配合本土的船厂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