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谁说我是太监?
我是赵高,没错,就是指鹿为马的那位。本来,我知道自己罪孽深重,是打算永远沉默下去的。但是,有件事情实在让我受不了。你问我什么事?后世居然说我是太监,甚至说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位高权重的太监,这也太捕风捉影、信口雌黄了吧!这关系到我做人的底线,牵涉到我作为男人的属性问题呀!因此,我不能不开口了。
先说我的身世。我是秦国王室的远亲。有人可能就不理解了,秦国的王室不是姓嬴吗?你明明姓赵,怎么说和他们是一家子呢?
其实,若是多了解一点历史就知道,秦国王室之前确实姓嬴,不过经过分封之后,因为有个叫造父的祖先封在赵城,此后秦国王室就自称赵氏,跟赵国同祖同宗,同姓同氏。
按照我们那时的贵族礼制,男人用氏,女人用姓,所以我的名字就叫赵高。难道你们没发现,早先的正史中,都称秦始皇为赵政,而不是嬴政吗?道理是一样一样的。
不过,我虽然是秦始皇的远亲,到我这一代,跟平民百姓已经没什么两样啦!
我老爸是个史官,主要工作就是从法律的角度阐释历史。在我们那个年代,史官是世袭的,老爸当史官,儿子孙子会一代一代地接班。所以,我从小就开始学习历史和法律,成绩一贯优秀。
我不知道我老爸和老妈是怎么认识的,他们也一直不肯说。我只知道,我老妈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犯了案,刑满释放后,一直在隐官(官府创办的专门收容刑满释放人员的手工作坊)上班。一个法律专家爱上一个刑满释放人员,这背后肯定有不少感人的故事,可惜的是,从来没有人知道,也没人关心。
当时的法律规定,隐官是介于庶人和奴隶之间的一种身份,其田宅为半顷半宅,相当于庶人的一半,允许单独立户。我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所以后世都说我身世卑贱,确实没错。
然而,东汉以后,有个姓刘的家伙,居然把“隐官”误读为“隐宫”,胡说什么,我老爸受了宫刑,我老妈就跟他人野合,生下了我们兄弟几个。我们兄弟冒姓赵,被发现后,也受了宫刑,最后成了宦官。可能由于我在历史上名声太臭,后人宁愿以讹传讹,也不愿为我找个公道。
后人说我是宦官,还有另一个原因。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我赵高是个“宦人”,有“宦籍”。这本身并没错。在我那个年代,“宦”就是在宫中内廷任职的意思,而“宦人”就是在宫内任职的人,相当于皇帝的亲近之臣。后世不是一直也有“仕宦”“官宦”的说法吗?
如果一个男人真的被去势了,当时被称为“阉人”,在宫中任职的阉人则被称为“宦阉”。
显然,“宦人”和“阉人”完全是两码事,后世把两者混为一谈了,导致我也受了几千年的不白之冤,却一直无人替我洗刷。
再说了,若是我那话儿真的没啦,怎么可能生儿育女呢?我女儿嫁给咸阳令阎乐,这是不折不扣的事实吧!
都说好人受冤枉,坏人其实也受冤枉啊!好人受冤枉还有人替他洗刷,而坏人呢?没有人愿意,也没有人敢。
显然,在我那种家庭中出生的孩子,要想出人头地,必须付出比正常家庭的孩子两倍甚至几倍的努力。我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从小饱受歧视,让我向上爬的更加强烈。但是,我清楚,在我的辞典里,没有“幸运”这个词,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
我们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一直讲究以法治国,官吏是最让老百姓敬畏的职业。男子十七岁成年后,条件允许,就可以入学室学习。
学室是专门培养文法官吏的官设学校,分别设置在首都和各郡。学生多从文法官吏的子弟当中选拔,学制三年,主要学习识字、书法和法律。
学满三年以后,就参加资格考试。能背写五千字以上的就算合格,可以担当文法方面的办事员,进而可以参加中央政府主持的初等选拔考试。
初等选拔考试在各地举行,然后试卷全部送到首都咸阳,统一由少府属下的大史审阅判定。其中成绩最优秀的被任命为出身县的令史,相当于秘书一类,直接在县令的手下工作。
三年后,出任令史的还有一次高等选拔考试,经过严格的考试和审查,选拔一个最优秀的,进入宫廷担当尚书卒史,以内廷秘书的职务,直接在秦王左右工作。
苦心人,天不负。经过日积月累的长期努力,我成为当时第一流的法律家和书法家,并通过层层选拔,成为最后的优胜者,来到秦王身边工作。
当时秦始皇还是秦王,他见我为人勤奋,又精通法律,还是他的远房本家,就任命我当了中车府令,掌管皇帝车舆,同时教他的小儿子胡亥判案断狱。我和秦始皇、胡亥父子两代人的关系,就是这时打下的。因此,别看这个官儿不大,同县令差不多级别,但我当得有滋有味,其乐无穷,一当就是十几年。
由于我办事能力强,在研究法律的同时,又善于钻研人性的弱点,从而很快就博得了秦始皇和胡亥的赏识和信任。
有一次,我不小心犯下重罪。当时的法官是蒙毅,他见我知法犯法,就决定判我死刑。
死刑判决书呈送到秦始皇那里,秦始皇一看,不行,赵高这人不能杀,朕许多事情都离不开他呢!于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我不但没死成,反而官复原职。
感谢后世有人往我脸上贴金,把我塑造为一个为国复仇者,说我赵高本是赵国人,出生于秦都咸阳。后来为了替故国复仇,我潜入秦国,阴谋颠覆秦朝,族灭秦国王室。这种说法,实在是对我赵某人的抬爱。我虽然感谢,却不敢接受,因为这跟说我是太监一样,都是无稽之谈。
二、求生是人的本能
显然,后世不管怎么贬低我,都不能否认我的能力。
作为平民百姓,要想进入官场,能力无疑就是块敲门砖。但是,能力又仅仅是块敲门砖而已,若想在官场上混出个名堂来,必须刻苦钻研人际关系学,熟悉运用人际关系学,它才是确保你在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这就是官场的潜规则,你若是不执行,就只有被淘汰。
我是个聪明人,自然很快就发现了这个规则。为了不被淘汰,我就拿出当年钻研法律的劲头,在这方面下苦功夫,成绩也颇为不俗。我虽然身为中车府令,却兼掌府玺大权。也就是说,平时秦始皇的玉玺,就由我赵某人保管。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经常到各地巡视,一方面了解国情,当然更是一种震慑。
公元前210年,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年份,也是我赵高由泥鳅变成龙的转折点。
这一年,秦始皇又一次出巡,也是他第五次出巡。按照惯例,丞相李斯和我一直跟随左右,以便随时办公。不过,这次又多了一个人物,他就是胡亥,也是我的学生。
秦始皇有那么多儿子,他能带胡亥出巡,说明他对这个小儿子还是认可的,也是对他进行现场指导和考察吧!后人为了抬高扶苏,把胡亥说得一文不值,那是不符合事实的。这个娃儿脑瓜子好使,就是不大稳重,性格有些乖张罢了。不过在我面前还是服服帖帖的。
虽然秦始皇很怕死,特别讨厌别人提到“死”字,而且一生都在寻求长生不老药,甚至为此派徐福带着五百童男童女到了日本,其实他心里很清楚,这个愿望是多么的遥不可及,就像海市蜃楼一样虚无缥缈。
一个人再雄才大略,再文治武功,他可以征服别人,征服世界,唯独征服不了自己,更征服不了生命的自然规律。无疑,秦始皇就是这样一个人。
这次出巡,秦始皇的身体状况明显不佳。到了沙丘时,旅途劳顿,加上天气炎热,我们敬爱的皇帝终于病倒了,而且病得很重,眼看着没几天日子了。
这时的秦始皇是清醒的,他知道长生不老已经不可能了,当务之急是赶快确定立储的事情。
秦始皇很能干,有二十几个儿子。他早就把这些儿子掂量好多遍了。从感情上来说,他最疼爱小儿子胡亥;从理智来说,他又最看中长子扶苏。虽然扶苏屡屡与他政见不合,但是,这个儿子的为人、能力他都是非常认可的。况且依照嫡长子继承制,也应该传位于他。
于是,秦始皇把我叫了进去,让我代拟一道诏书给扶苏。这时扶苏正在上郡监军。诏书要求扶苏把所有事情托付给蒙恬,立即赶回咸阳,准备主持自己的丧事。显然,这道诏书已确认了扶苏继承者的身份。
诏书封好后,秦始皇吩咐我,火速派使者送达。然而我没有,而是暗中扣压了遗诏。
我为什么这样做呢?说白了,首先是为了自保。我承认扶苏如果上台,一定会成为众人眼中的贤君。但是,他却会成为我赵高的克星。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这些年来,由于工作安排,我一直和胡亥走得近,和扶苏几乎没有接触,而和扶苏关系最密切的是大将蒙恬。一旦扶苏上台,自然就会重用蒙恬等自己人,像我这种跟胡亥走得近的人,就只能靠边站了。
其次,扶苏这个人很聪明,能把人看得透透的,在他面前不好忽悠。这几年他应该也听过不少关于我的风言风语,对我的印象一直不大好。如果他登基,肯定会对我不利。
再则,我曾经犯过大罪,秦始皇令蒙恬的弟弟蒙毅审理,蒙毅竟然判我死刑。多亏秦始皇偏爱我,才免了我的罪。如果扶苏当皇帝,蒙恬、蒙毅兄弟必受重用,到时候再翻出旧案子,那我不是就死无葬身之地了吗?
因此,不管是为了自己的性命,还是为了自己的前途,我都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运用一切力量,遏制扶苏继位。扣下诏书就是我行动的第一步。
刚拟好诏书,秦始皇就驾崩了。丞相李斯跟我商量,鉴于皇帝死于宫外,而太子又未确立,如果天下人知道真相,肯定会大乱起来,于是决定先封锁消息。这正合我意,我当然举双手赞成。
事后,我们就把秦始皇的灵柩放置在韫辕车里。这种车子可以卧,有窗户,关起来就很暖和,打开来就很凉快,用作丧车再合适不过了。
为了制造假象,一路之上,该进献食物,该百官奏事,一切如故。随行的人,只有极少数核心成员知道,其余的人都蒙在鼓里。
这边安置妥当后,我就去找胡亥。事情成功与否,就看这个核心人物了。
一开始,我就给他分析臣人与见臣于人、制人与见制于人的巨大落差,煽起他的权势欲,让他称帝的野心瞬间膨胀起来。
一个人的政治野心就像一把屠刀,当他的野心膨胀到极点时,会挥舞着屠刀,毫不留情地向一个阻拦他的人砍去。哪怕这个人是他的父母兄弟。
摆在胡亥面前的基本现实是,皇位只有一个,有扶苏就没他,有他就没扶苏。因此,他要得到皇位,就必须对扶苏下手,哪怕他是自己的亲大哥也不行。
接着,我再以汤武革命、卫君杀父这些历史事件,打破胡亥对忠孝仁义的担心,使胡亥不要有作贼心虚的心理障碍。
最后,我告诉胡亥,一旦决定了就要赶紧下手,果断行动。刀俎和鱼肉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就看双方的反应速度。若是反应快,鱼肉也会变成刀俎;若是反应慢,刀俎也会变成鱼肉。
胡亥这边搞定后,我马上又去找另一个关键人物李斯。
李斯不仅身居丞相,位高权重,而且是开国元老之一,跟随始皇帝多年,协助他统一天下,治理国家,在朝中的声望无人能比。只有争取到李斯的支持和配合,篡位之事才有可能成功,否则,我和胡亥只能是画饼充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