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2-07-02
渡过鸭绿江便是盛京,这里是满人的“龙兴之地”,除去军事上意义重大之外,在政治上更是重要无比。日本人打到了满清的龙兴之地,这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慈禧,光绪,还有满朝的文武大臣,王公贵族可都慌乱了。对于光绪要求调刘坤一主持辽东的事,慈禧早就慌了手脚,判断能力也大大下降,同时一时间也想不出更好的人来,于是破天荒的同意了光绪的意见。
不过,对于刘坤一是否能力挽狂澜,慈禧心里还是没有信心的。她现在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该快结束这场该死的战争,让她安安稳稳的过一个万寿。
不能把所有的筹码都压到一个地方。慈禧一边同意调刘坤一主持辽东全权,继续与日本人打下去,另一方面也在暗地里谋求和谈。
此时因为战争节节失利,帝党为首的主战派已经完全失去了对朝局的掌控,反而是掌握朝廷大权的主和派慈禧太后和李鸿章占据了上风。
李鸿章本来就不想打,完全是日本人、朝廷的主战派合起来逼着他打的。现在可好,一打就把他几十年经营的老弟给打没了。这些可都是他立足于朝堂之上的本钱,失去了这些,他也就失去了与后党、帝党鼎足而立的资格。此刻的李鸿章,迫切的需要抱一个大腿,找一个靠山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帝党首先被李鸿章排除了,有翁同龢这个死对头在,绝对是不死不休的结果,那剩下来只有一个联合的对象——后党!
有了李鸿章的加入,倾向于和谈的后党顿时在朝堂上占了绝对上风。恰逢刘坤一上任后先后四次在辽河发动反攻,由于指挥不力,皆被日军击退。仅十天时间,百余营六万多大军便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
辽东眼看着保不住了,慈禧害怕日军进犯京津,便不顾光绪等人的反对,于是立刻启用被她罢黜的恭亲王奕?主持总理衙门。
恭王复出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果然是谋求与日本和谈,请各国列强从中调解。由于英法俄已经跟日本穿了一条裤子,奕?只有求救与美国,请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出面调停。美国政府认为对清政府进行讹诈的时机已到,表示愿意居间“调停”。
由于军事上的胜利,日本的胃口已经变得越来越大,气焰极为嚣张,将清政府的求和代表侮辱一番,驱逐回国。
不过日本虽然在战场上连战连捷,但毕竟国力有限,所有的物资全部都消耗在战场上,这让日本不少农民不堪重负,不断发生暴·动。所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军事行动基本上已经达成目标后,向清政府提出了和谈的要求。
但日方公开指定要李鸿章充当全权代表,并向清政府提出,必须以割地、赔款为议和条件,否则就无需派代表前往日本。这时清政府十分害怕战争继续下去,为了求得停战,决心不惜任何代价。
10月9日,李鸿章为清国为头等全权大臣,带着美国前任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前往日本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光宗进行谈判。双方在春帆楼会见,正式开启了和谈。
当时北洋水师虽全军覆灭,辽东清军全线溃退,李鸿章手里完全没有任何与日本谈判的底牌。这场谈判与其说是谈判,还不如说是清国对日本的投降仪式。
面对日方开出的苛刻条件,李鸿章苦苦哀求伊藤博文降低条件。
伊藤博文却对李鸿章说:“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
李鸿章问:“难道不准分辩?”
伊藤博文回答:“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
李鸿章苦苦哀求减轻勒索,但均遭拒绝。在请示了国内后,夜夜盼着赶快罢兵休战的慈禧几乎连日本开出的条件也没细看,直接就电令李鸿章赶快答应日本的所有条件。大清,打不起了!
10月20日,李鸿章代表清国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之战,就此画上了一个句号。
甲午战争前,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到后来德国也参合进来,后来居上,大有一举挤走英俄之势。三强争霸,互相牵制,倒也使清国连续数年没有遭受过不平等待遇。不过随着甲午战争的失利,日本取代清国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月兑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反倒是清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割地、赔款,再次沦落为人人可欺的三流弱国。洋务派几十年的苦工一朝付之东流。朝野上下,由此信心丧失殆尽。清朝廷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
就在《马关条约》签署之后第二天,直隶一带狂风暴雨倾泻·了三天三夜,无数树木被连根拔起,农田屋舍损毁严重,突如其来的天灾传到紫禁城,光绪及一众大臣皆面无人色,认为这是祖宗示警,上天愤怒。同时京城大街小巷也流传着清廷气数将近的流言。
为稳定人心,光绪不得已之下下了罪己诏,又跑到清朝历代皇帝陵寝前长跪三天。
马关条约签订后,清国举国哗然,平民百姓的声音倒也不足为虑,但读书士子的言论也就足以震动朝廷了。
李鸿章回国后,视马关签约为奇耻大辱,发誓终生不再履日地。可回到国内李鸿章却更加苦闷的发现,他现在已经成了人人喊打的国贼了。
国内民愤四起,而又不能指责朝廷为慈禧倾尽国库一心筹备万寿庆典,故将矛头指向了李鸿章,李鸿章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做了大清丧权辱国的替罪羊。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投置闲散。
读书士子们见李鸿章丢官免职还不解气,在康有为串联下,四百五十七名来京参加科举会试的各省举子联名上书,康有为主笔洋洋两万余字《上今上皇帝书》被递到了都察院,要求毁约集全国之力与倭寇周旋到底。在京师地大街上只要有官员的马车轿子经过,便会有众多举子围上去垂泣请命,惹得街市上众多百姓围观,以至大街小巷皆不能行。
军机大臣孙毓汶、刚毅和徐用仪在得知举子们再一次动了声势更加浩大的公车上书之后,立刻派官员前往都察院,严禁接受上书。孙毓汶等举动被举子得知后,立刻号召起来要大闹孙毓汶等官员的府邸,吓得都察院官员连忙劝阻,好歹劝阻了举子们地过激行为。至于孙毓汶在得知情况后,吓得立刻称病紧闭宅门自此不再上朝。
马关条约签订,帝党借甲午战争夺权的算盘彻底告破,而且这场战争的失利也让后党对光绪的执政能力多了一个最大的攻讦借口,要求慈禧太后重新听政的呼声也越来越大。
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光绪只能急病乱投医,他见在京举子士气可用,不顾后党的反对,破格提拔以康有为为首的一应举子入朝为官,拉来了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
…………………………………………………………………………
威海刘公岛,看着已经被日军破坏殆尽的昔日北洋海军基地,邓世昌与邱宝仁不禁黯然泪下。曾几何时,刘公岛还是辉煌一时的北洋舰队的基地,北洋海军提督衙门亦建于此。可现在呢?满目疮痍,炮台上的岸防炮被倭寇拆卸一空,刘公岛所有炮艇,辅助的舰艇全都成了日本人的战利品,几乎凡是有用的东西都被日本人扫荡一空,就算是蝗虫过境估计也没有日本人扫荡的这么彻底。
旅顺被日军攻破时,邓世昌与邱宝仁下令炸沉致远、来远两舰,率海兵突围而出。由于海路被封锁,邓世昌与邱宝仁只能沿陆路从辽东半岛兜了一个圈子跑到北洋的大本营天津寻找李鸿章,可到了天津才知道,李鸿章去日本和人家商量和谈去了。
得知朝廷决意与日本求和,邓世昌与邱宝仁深知复仇无望,可又耐不住复兴海军的心思,只好与致远、来远舰上的海兵留在天津等待李鸿章回返后再从长计议。可谁知李鸿章回来后带给他们的并不是希望,而是绝望。
朝廷解除了李鸿章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职务,改由云贵总督王文韶为直隶总督兼充北洋大臣。没有了李鸿章这位核心人物,北洋也就不是北洋了。王文韶虽然有些能力,但绝不足以担负起复兴北洋海军的重任。
邓世昌与邱宝仁感觉海军复兴无望,不由心灰意冷,决意返回故里。
邓世昌是广东人,邱宝仁是福建人,两人遣散了跟随的海兵,只带着六十余广东,福建的海兵一同结伴南下。到了山东济南府的时候,邓世昌心系海军,跟邱宝仁提出要到刘公岛再看一眼。于是这才有了这触景生情的一幕。
想起马关条约上的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而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地区的安全。而且赔款数额更是巨大,两亿两白银!
朝廷一年收入不过九千万两,抛却各项开支,想偿还这笔赔款也不知何年何月了。
海军基地被人占了,想重建海军也别想指望朝廷拿银子,想起北洋海军有可能就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复兴之机,怎能不让邓世昌与邱宝仁黯然?
“我大清海军复兴无望也!”
良久,邓世昌与邱宝仁相对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