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读阁小说阅读网第9节那一刻,台上台下心相通,情相融,他们双向互动、产生强烈共鸣。从而,共同谱写一出演员观众风雨恋情凱歌,响遏行云,感天动地。这无比恢宏的场面,壮丽图景,只有她与她的粉丝才能共同绘就,堪称杰作,蔚为大观。一、“送不完的《荞麦馍》,铡不死的《陈世美》,解不开的《打金枝》,摔不破的《蝴蝶杯》”。这是流传在湖北广大楚剧粉丝中的一首歌谣,什么意思?有楚剧“大儿子”沾沾自喜,洋洋得意地道:“什么意思!唉!我真是信了你的邪,勒也不懂?我们是湖北的龙头老大,勒几个经典戏(《荞麦馍赶寿》、《秦香莲》、《打金枝》、《蝴蝶杯》),叫人百看不厌,百听不烦,越看越有味,越看越想看撒!”其实,我说您郎嘎活梗是盖裹了被子,模错了胯子,走岔了路子。恕鄙人巷子里赶猪——照直倒说吧,勒不是褒,也不是表扬,更不是说着笑闹着玩的。而是贬,是批评,是愤怒的呼声。试问:您郎嘎叫广大的父老乡亲们一年到头,不!一生到头、年年、月月、日日、总看您那四出老面孔、老掉牙、老古董的破戏,人嘎看厌了看烦了看的实在受不了你再不痛改前非他们只好惹不起躲得起,跟您郎嘎一刀两断、分道扬镳、不缠您玩、彻底goodbye……是的,这歌谣,也是诗打油,是蛮恶燥的。说白了,对我们亲爱的大楚剧是颇有大不敬之意的。但是,与其说这是怨恨,倒不如说是爱护,如说是讽剌,这讽剌得好!这讽剌得妙!惟其讽之当,方有昏眩后的惊醒;惟其剌之深,方有麻木后的奋起。这正是近千万楚剧粉丝对自己家乡剧种的一颗耿耿丹心,一片殷殷深情。不过,对于张巧珍所在的湖北省楚剧团來说,也不尽然,大有哑巴吃黄连——说不出的苦楚啊!提到省楚剧团,在湖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是湖化厅直属单位。1966年3月组建,初名湖北省楚剧院(筹)。因受“文革”冲击,筹建延搁。1970年9月2日,改名为湖北省**思想宣传队第五队。1973年初,定名为湖北省楚剧团。团长先后有余魁、张启祥、方光诚、刘开芳、童润志、刘金初、陈兴旺等等。2000年由原湖北省楚剧院和湖北省汉剧院合并组建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下设楚剧、汉剧、黄梅戏、青年艺术团等10个分支机构和多个演出实体。现有演职员现有演职人员近400余人,其中具有国家一、二级高级职称的各类艺术人才80余人,享有国务院专家津贴者2人、享有湖北省政府专家津贴者3人、中国戏剧梅花奖2人,“文华表演奖”3人,“文华作曲奖”2人。现任院长乃著名的国家一级作曲、湖北本土成长起来的戏曲音乐家李道国先生。他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又在武汉音乐学院获硕士研究生学历。他的创作涉猎范围十分广泛,承担过汉剧、京剧、豫剧、楚剧、黄梅戏、花鼓戏、陇剧、越剧等多个剧种和电影、电视剧等80多台剧(节)目的作曲或配器、指挥,其中《大鹏歌》、《闹龙舟》、《英子》、《月圆中秋》、《布衣毕昇》等剧目获省级和国家级奖励;2007年楚剧《大别山人》获得第十二届文华作曲奖,2010年陇剧《苦乐村官》获得第十三届文华作曲奖;他创作的随州花鼓戏声腔15段入选《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北卷》;发表学术文章《北宋目连戏音乐新考》、《再论戏曲声腔分类》、《高腔与道教音乐之亲缘》、《李贽及其文艺思想》、《论戏曲艺术新思维》等10余篇。其中,论文《从干部队伍建设入手,推动湖北思想大解放》,获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人文研究所征文比赛“金奖”。有鉴于此,湖北省委、省政府于2008年授予他“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于2009年授予他“辉煌60年共和国杰出贡献人物”。最近,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原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巡视员姚欣向楚剧《大别山人》剧组颁发了“中国戏曲艺术突出贡献奖”,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长朱维英向他颁发了“戏曲音乐创作成就奖”等称号。省楚剧团,演员阵容强大,实力雄厚。曾先后拥有沈云陔、关啸彬、李雅樵、熊剑啸、高少楼、张巧珍、吴昭娣、李祖勋、肖毅勤、蔡顺英、尹秋来、彭青莲等著名楚剧表演艺术大师和艺术家以及詹春尧、陈常喜、李丽超等35名国家一、二级演员;编剧阵营:有洪湖赤卫队作者之一的梅少山(后升官去了)、著名演员占玉魂(病老)、其余全部由团长或演员兼任编剧:张启祥、易俗、余富金、谢其瑞、袁希治等;导演:熊剑啸、余笑予(特邀)、沈建国、魏正芳、田沔东、邹文跃等;作曲:易佑庄、彭文秀、张纯、方光诚、胡继金等等艺术骨干。建团以来,创作、整理、移植上演了大小现代戏、传统戏、新编历史剧100多出。(现存剧目约500出,常演剧目200余出)其中《葛麻》、《追报表》、《我愿嫁给他》等戏拍摄成电影和电视;《打金枝》、《蝴蝶杯》、《杨绊讨亲》、《庵堂认母》《沙家浜》、《江姐》、《红色娘子军》、《双飞燕》、《不准出生的人》等经典常演不衰;改编的《许四姑娘》等戏多次被中央、省、市电台、电视台播放。该团曾荣获中央、省、市各种创作、演出奖多项。还培养出一批尖端的中青年人才。该团音乐作曲家易佑庄、张纯、胡继金等,在楚剧声腔上继承传统、勇于革新,屡有建树,推出一批精品力作。还撰写和发表不少专著和论文,参见长江文艺出版社发行的《雅声楚韵唱渔樵》一书。剧院坚持深入工厂、农村、场矿、部队和学校演出,深受群众欢迎。被誉为“不忘农民的剧团”。二、历史如过眼烟云,楚剧盛景一去而不复返,剧团风光不再了。那是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猛烈地冲击文化艺术事业旧有体制的圣殿。有的轰然坍塌,有的断垣残壁。时代的巨变,使得高台教化的主流文化,遭遇到以娱乐为主的多元商业文化、挤兑、冲击和挑战。戏曲首当其冲遭受重创,溃不成军。长期一花独放下观众因审美疲劳而不得不喜新厌旧,纷纷涌向百花争艳的原野。国家财政捉襟见肘而频频报警,旱涝保收的文艺从业人员经济拮据,囊中羞涩。计划经济的康庄大道上高高掛起了红灯,市场经济应运而生了。省楚剧团一度面临四面楚歌,危机重重。管理混乱,内耗严重,人心思奔,剧目老化,濒临垮台边缘。主要是创作指导思想上出了偏差。说是“两手抓”,怎么抓?首先,几乎是一年一度的现代戏创作会演,是政治任务雷打不动地必搞(现叫形象、政绩工程);“帮文艺”的配合政治中心打不动地必听;“三突出”地写高大全人物、尽管一无爱情、二无亲情、三无人情(性)等旨意,也雷打不动地必遵。剧团只得用大手——集中优势兵力,拼老命打歼灭仗“赶会演”,不惜一切代价夺大奖,反正大抵没人看,得了大奖便关箱。因为当时流传:“上面喜欢下面不看,下面喜欢上面批判”;其次,用小手——应付日常演出,把人嘎卖座的戏白拿过来照本宣科,在艺术上毫不追求,故鲜有新意。对传统戏继承保护有余,革新扬弃不足,部分地存在民粹主义和懒汉思想。大到思想內容的陈腐守旧,小到唱词的不通之至和“水词”的泛滥。只換换方言的拿来主义盛行,改个头换个面什么的便曰“移植”,演演罢了,永远成不了本剧种真正的代表作。往往更叫人沮丧十伤心的是:累死累活地“赶会演”,到头来“两手抓”变成“两手空”,大鱼冒捉倒,小鱼也跑了。农民伯伯笑道,勒个杂子的,硬是搞得扁担无纳——两头失挞——上不沾天,下不挨地了。于是乎,只得恶奢地“翻箱底”、恶奢地“炒现饭”、你爱吃不爱吃我不管,反正我独家经营,別无分店,唉!反正我也冒得法,就勒,你吃得吃,不吃也得吃!试问您郎嘎:勒样恶奢地搞,么样叫粉丝冒得意见咧?!么样叫戏迷不唱歌谣咧?!么样叫观众不愤怒咧?!么样叫楚剧景气得了咧……?楚剧要生存、要发展,舍改革,别无它途!1989年春,该团被上级定为改革试点,率先实行公开招聘法人代表。在几天一片寂然后,1987年入党的張巧珍,想到自己至爱的事业不能毁于一旦。于是,拍案而起,圆满通过各种程序,终以117.9的最高分中标。她费九牛二虎之力凑齐五千元押金,并立下“三年不达标或中途毁约押金充公”的军令状。当接过公证后的承包合同书时,可怜她的手还在不住发抖,心咚咚乱跳。一个连小组长也从未当过的人,当选为湖北省楚剧团团长。振兴楚剧,筚路蓝缕,她行吗?天知道……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照常规这是一切叱咤风云英雄、豪杰、领袖、伟人的专用术语。对一个肉眼凡胎,柔弱纤细的女人恐怕一点儿也沾不上,不对号,不搭界哟。但这狂澜得挽,这扶大厦得扶,非她莫属。你看!怪不怪?哪壶不开偏提哪壶,划船总遇倒扳桨。生活如斯,世事如斯。人说,当女人难,当名女人更难。可她还要加一条:演戏难,当团长孔明灯可以明鉴,滔滔杨子江亦尽述內情。上任伊始,有人叫更难。她记不清熬过多少不眠夜,也不知哭过多少回,也记不清跑破多少鞋,磨破多少嘴和操碎多少心。这些,黄鹤楼下的她团长、老板,她怪不好意思地吱吱唔唔着。千头万绪,百废待兴的局面叫人举步维艰,不知如何是好。只好在游泳中学游泳,边干边学管理。首先必须搭个好班子,根据她的提议“自行组阁”成员:易佑庄、熊剑啸(2008年被评为第二批国家非遗传承人)、付团长袁希治、闵时运。实行分工负责制,由两位付团长抓日常演出和经营管理。她分干人才引进、剧目更新、职工住房、职称评定等烫手山芋的活儿。幸亏她经常上山下乡演出,从山区干部那里学了一条管理经验:要盘活石头,先盘活人头。要盘活剧团人头,必先温暖群众心头。第一步,她携新班子成员开始从为群众做实事、好事入手。为充分调动专家、骨干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从大年初一到初四,挨家挨户一个也不能少地拜年,走访。面对过去遗留如职称、房子、户口和家属安置等问题,她起早贪黑,耐心地做细致入微的工作。或奔走呼号,或实情相告,或酌情解决。面对过去与自己发生不快的人提出:长草短草,一把挽倒。不计前嫌,主动让步,力求重修旧好。面对青年演员的为前途担忧事,她始终做到“大胆培养,以老带新,亲自传授,打造精英。”为迅速打开局面,她一天到晚泡在团里,跟干部一起研究工作。为破除“大锅饭”苦乐不均的现象,她与大家反复讨论后制定了多种经营模式和奖惩机制。晚上演出泡在后台,抽空与人谈心交心。有几次她累病了,大家逼她回家休息,由徒弟顶她演出。一转眼,又见她或为大家端茶递水,或给这人披衣,或给那个抱小孩,要不叠服装,忙个不停。这样,逐渐稳住了军心,唤起了信心,也使全体团结一心了。演出是硬道理,每年150场的硬指标必须达到。作为团长的张巧珍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带着她的团队南征北战。无论春夏秋冬,不管日晒雨淋,她们的脚印踏遍千山万水,她们的汗水洒满荆楚大地。人称“惠农文艺游击队”。为节省开支,自带行李、自备炊具,唱草台,住民房。每当她们离开繁华闹市,辗转跋涉于崎岖的山径或弯弯的乡间小路,青山绿水尽收眼底,泥土清香扑面而来。亲切的话语,熟悉的笑容填满胸臆,所以,大家屡感如同回到父母的怀抱。北风萧瑟,细雨霏霏。那年大年初三,她们在湖北新堤演灯戏,是露天舞台,演到中途天上突然下起雨来。在台上巧珍尽管衣著单薄,冷得瑟瑟发抖,脸上阵阵起疹。但她那发自灵魂深处的仙腔和悲迓,腔恰如“音乐是天使的演说”。人山人海的观众似被这磁性般的楚音牢牢吸引住,沉浸在她明丽甜美天籁之音中,如醉如痴。尽管人人渐成落汤鸡,却纹风不动,执意舍不得离开,仍入迷地看戏。她不禁心底一股暖流传遍全身,更加专注地投入角色从容表演。雨点不住地下,她的彩鞋进水了、戏装全湿了、脸上动流了、直冻得手发僵、腿发直,但一颗滚滚烫烫的心,驱逐了风寒雨袭。纯朴热情的观众不知是被剧情感染还是被演员忠于艺术、忘我的精神打动,人人热泪盈眶。巧珍也不知是深入了角色,还是因观众对艺朮的痴迷和酷爱所深深感动泪流满面。那一刻,台上台下心相通,情相融,他们双向互动、产生强烈共鸣。从而,共同谱写一出演员观众风雨恋情凱歌,响遏行云,感天动地。这无比恢宏的场面,壮丽图景,只有她与她的粉丝才能共同绘就,堪称杰作,蔚为大观。让人无不玩味与感慨的是,在那时,无以数计的剧院、场前,门可罗雀的情势下,她们却宾客盈门,生意红火。它让我们看到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和文艺产业化的市场前景,也看到了楚剧不灭的希望和复苏的明天。演出后剧团又收到一面大锦旗,上书“不忘农民的剧团”。对这万人空巷的独特景观,专家称之为“张巧珍现象”。正如“天门一百单八阵,阵阵不离穆桂英”一样,巧珍在自定每场演出费4元,与大家相差无几的所得下。付出却是,每年由她领衔主演完成150场任务的70%。她毕竟不是銅打鉄鋳,毕竟是血肉之躯,毕竟是人,是女人。不久她又吐血了,又倒下了。可是住院仅三天,为了信守合同,吐血还没止住,她把针头一拔,便去演出了。医生大为不解,十分生气地说:“你这个人真怪,就是个体户病到这个地步,也撒手不干了,你,你是真的玩命了……”人们怎么也想不到,一位舞台上鸟鸟娜娜纤弱女子,居然有着如此坚不可摧的钢鉄意志。它不仅表现了一位**员核心价值观和道德情操。也折射出一个楚剧人的良知和艺术家崇高的使命意识。三、据载: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奋战,她和她的战友们饱蘸改革的心血汗水,终于在承包协议书上留下鲜红的印迹。出色地交出承包答卷:引进了一批优秀人才,创作出4台大戏,5台小戏,超额完成任务,共演出466场,其中在农村、工矿演出313场,观众达80余万人次,演出收入60多万元。不仅解决了农民“看戏难”的问题,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繁荣了文化市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节省国家财政开支,也缓解了剧团经济危机,提高了个人生活水准。扭转当时一些院团“不演不赔,多演多赔”的局面,为省级文艺团体走发展文化产业的道路模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对于几十年一贯地吃“大锅饭”的文艺体制无疑是一次挑战,其震撼力不亚于十级地震。诚然,区区60万元,在一般人看来,不过是小菜一碟,何足挂齿?但是,假如你只看到钱,那你大错特错了!因为著名文化大师余秋雨告诉我们,“中国有一种‘文人的生态’,就是拒绝市场,大家以为这是人文精神。这种完全不关注苍天大地,完全不关注芸芸众生的所谓的文化人,很难令人接受。拒绝市场听起来是非常豪迈、干净得不得了。但实际上,市场发展中文化研究、文化创造不与快速发展的社会紧紧联系在一起,就无法受到社会的检验。无效的文化必然导致无聊,而无聊在一个文化资源短缺的国家,长期的无聊实际上就会导致无知,就是滥用了文化领域做了一件自我享用的事情,甚至是一个骗局。”一个黑色的幽灵,在古老梨园的上空久久徘徊。一个低沉的声音,在现代荆楚的大地时时幽鸣:振兴楚剧,筚路蓝缕,行吗???请君一观——“万人空巷的张巧珍现象”,应是肯定而响亮的回答。搜读阁小说阅读网全文字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