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明 第一百二十七章 意外

作者 : 张吹水

第一百二十七章意外

身为锦衣暗卫,收集情报对于张丹枫已然成为深入骨髓的一种本能,更不要说这种关乎自身系统内部的信息,更是要翻来覆去地琢而磨之的。

在这个特殊时期,遇到这么诡异的事情,实在是不由得张丹枫不去多想的;而和张丹枫同样也是有些神思不属的,还有就是在众人眼中有些莫测高深地张知秋了。

三年之前,崇祯皇帝在清算了魏忠贤之后,连带着将已经沦为“九千岁”帮凶走狗的东厂和锦衣卫也一并予以裁撤了。

相对于锦衣卫来说,主体是太监构成的东厂无疑是更不讨喜的,事实上在魏忠贤时期,东厂也已经俨然成为了锦衣卫的太上皇,因此在墙倒众人推的情况下,它很快便消亡的无声无息了。

与之相比,锦衣卫因为自身所承担职责的特殊,虽然也被下旨裁撤,但最终却还仍然是保留下了本部的一些机构和一个基本已是空壳的架子。

在明面上来说,锦衣卫原本派驻全国的十四所千户全部被撤,所有锦衣卫基本在打散后被发配到了九边的边军之中,并且很快被不明不白地作为炮灰而消耗的七七八八了,根本没有什么机会在军队中形成自己的势力。

事实上,在大明而言,锦衣卫的战斗力绝对是首屈一指的,而且它在最高峰期曾经拥有高达六万的精锐士卒,而且大多都是堪称为武林高手的,可惜就这么无声无息地被没有任何意义地消耗掉了。

所幸的是,在这次大清洗中,一直都是相对独立、自成系统的锦衣暗卫却是基本得以保全,而这一点却是要归功于锦衣暗卫的时任统领吴孟明。

吴孟明此人相当低调,在史书上留存下来的记载很少,满清编修的明史指称他“缓于害人而急于得贿”,意思说他是一个不怎么害人的贪官。

吴孟明是兵部尚书吴兑的孙子,浙江山阴人,生于一五八零年,死期不详,是恩荫的正千户,到崇祯即位时便已任职为锦衣卫同知,所掌管的正是锦衣暗卫。

尽管也是大明的一线**,但吴孟明的官路却并不是一路顺风,从现代可查阅的资料来看,关于吴孟明在锦衣卫的任职有两种说法。

早在天启四年,吴孟明便考选了北镇抚司理刑,但在天启五年,便被削籍为民;到崇祯元年十月,被起补为南镇抚司佥事,而崇祯六年九月再次被因故降职三级。

此后,吴孟明似乎开始变得官运亨通起来,有关于他接掌锦衣卫指挥使的第一种说法,是他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从现任指挥使骆养性手中接班,然后一直干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北京被李自成所破为止。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吴孟明在崇祯十年六月便已经就任锦衣卫指挥使,但他所接的班却不是骆养性,而是董琨,时年他五十八岁,在第二年又再次被免职。

董琨据说是时任礼部尚书兼内阁首辅温体仁的义子,但风光多年的温首辅在试图算计司礼监太监曹化淳的时候,终于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在这一年的六月被崇祯一捋到底,废为了庶民。

惊吓过度的温体仁,在回到老家不到一年后便一命呜呼不说,前前后后还带累了许多人和他一起倒霉。

不过,这两种说法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吴孟明都仅仅只是干了一年的锦衣卫指挥使,但更多的细节,张知秋后来在现代查询了许多的资料,但也并没有找到什么有说服力的东西。

至于温体仁的倒台却是并不冤枉的,且不说他一贯地结党营私、排斥异己,仅仅是他将目标指向身为司礼监太监的曹化淳,便是犯了此生一个最大的错误。

如果一定要与现代地机构进行类比的话,大明司礼监大约相当于总书记办公室,但是它的实际权力,在有些时期却是堪比政治局了。

在有明一朝,司礼监都是皇宫内最为重要的一个部门,居内务府十二监之首,但实际在朱元璋时代的大明早期,被严格禁止识字的内务府太监们,也不过就是一群有些怪异地奴仆罢了。

但是,从宣德皇帝朱瞻基在皇宫设置了太监学堂,鼓励太监识字,并有意无意地让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的权利开始,司礼监便日益变得重要起来。

明朝中叶以后,皇帝多深居**,荒嬉享乐,不理国政,常常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批红”大权,到了正德年间,宦官刘瑾专权,司礼监已然专掌机密,负责批阅章奏,实权已在内阁首辅之上。

这种情形在魏忠贤手上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名义上,魏忠贤本人除了司礼大监和提督东厂太监职务以外,还进上公,加恩三等,再者有熹宗所赐印鉴,文曰“顾命元臣”。

而实际上,魏忠贤的权势远不止这些,不仅对他本人有“九千岁”的称呼,对他的雕像也要行五拜三稽首之礼——对皇帝也才不过是三跪九叩,这还是指大朝会时正式地大礼!

张丹枫此刻最为纠结的,是不知是否应该公开自己的锦衣暗卫身份——作为锦衣卫的一员,张丹枫非常地了解这些同僚们的行事作风,那绝对是相当地“务实”的。

以这次地抓捕行动为例,这个罗大佑不惜耗费大量极为罕见、也因此而极为昂贵的“消气散”来对付他们,说明锦衣卫对于这起案子是志在必得的。

以张丹枫的了解,接下来如果几人不是被立即处决的话,那么便很有可能是会被直接地割断手筋、腿筋,这不仅仅是为了预防犯人逃月兑,更是为了要免除后患。

对于一个手筋、腿筋都被割断的人而言,他日后最好的结局,顶天也就是能够勉强地拄着拐杖挪移了,而且双手除了筷子以外,也再提不起其他的任何东西了。

张丹枫所担心的是,如果他在这个时候还不说的话,恐怕就再也没有开口的机会了!

但是,张丹枫却又纠结于张知秋的存在——有些事情,一旦发生后便再也无法弥补,如果自己的身份就此暴露的话,对于张知秋而言却并不是一件好事。

做为一个隐秘而独立的系统,哪怕是锦衣暗卫自己的人都是彼此不了解身份的,更不要说是罗大佑这些低层地锦衣卫官员了。

当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主观上的刻意维持意外,在客观上也是有原因的。

锦衣卫虽然名镇天下,但许多人所不知道的是,作为锦衣卫最高部门地“锦衣卫指挥衙门府”却并不是在北京,而是设在天津。

大明早期的天津还是属于完全地军事管制区,设有天津三卫: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但到崇祯时代已经发展为北方最为重要的港口了,所有江南的漕粮都要经过海河运抵京师。

“卫”是明朝所特有的军事建制,由指挥使统领,直隶于后军都督府,每卫士兵足额为五千六百人,天津三卫士兵定额一万六千八百人。

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五年将首都迁往北京,迁都前,首先派出负责皇帝防务的贴身卫队“锦衣卫”到天津卫,在原来三卫的指挥衙门前设立锦衣卫指挥衙门府,专门负责暗地监察京津军民动态,时至今日,在天津依然有锦衣卫桥大街的地名。

在首都正式由南京搬到北京之后,锦衣卫在更名为“京师”的北京设立了镇抚司衙门作为锦衣卫的执行机构。

当然,虽然锦衣卫指挥使衙门在开始时被设在了天津,但身为锦衣卫负责人的指挥使们却是并不愿意这么远离中枢的,在实际中,他们在迁往北京前也大多是滞留在京师原燕王府的属地办公的,在天津总部大多只是留下一些留守人员。

作为锦衣暗卫的最高统领,身为仅次于指挥使地两名锦衣卫指挥同知之一的负责人,正是那个当仁不让地被留守人员。

也正因为如此,历任锦衣暗卫统领们在天津都都也还保留有自己地影子机构的,并且有足够地能力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经营地风雨不透,加之锦衣暗卫地工作特殊性,也并不如何引起朝臣们的注意,这才能够在三年前的大清洗中侥幸得以苟全。

张知秋这时本已然是准备要离开的,但在听到张丹枫这急切间月兑口而出的话语之后,却是立即改变主意留了下来。

虽然在这个下午张知秋对于张丹枫已经有了一些很不错的印象,但是罗大佑对于他的指控,却是于瞬间抹杀了这一切。

对于来自现代的张知秋来说,许多这个时代的人们所不能容忍的“罪过”,他都可以豁达大度地一笑置之,但唯有这“叛国”的行为,无论是在现代还是古代,都是他所绝对不能容忍的!

“呵呵,如果你是想要藉此来拖延时间的话,我劝你就不要费心了!”

对于张丹枫的言辞感到意外的并不只有张知秋一个,在认真地盯了满脸纠结之色的准老头儿几眼之后,锦衣卫百户没有一丝笑意地开始冷笑了。

对于今天的事情,除张知秋这个“意外”之外,罗大佑准备的非常地充分,根本就不担心张丹枫能够逃出自己的掌心之外!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客明最新章节 | 客明全文阅读 | 客明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