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超脑回明朝 第四十四章 肩挑河山,头顶大明万千子民

作者 : 朱丹御笔

第四十四章肩挑河山,头顶大明万千子民

东暖阁内冬暖夏凉,李修远正站在龙案前墨笔挥毫。

他在抄录自己从超脑二号中所查询到各种资料,尤以社会民生、科技以及军事相关方面的为主要内容。

元末明初,战乱四起,社会发展遭受严重破坏,百姓更是民不聊生。明朝建国后,虽经过朱元璋数十年的励精图治和休养生息,国家已大为安定,社会经济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全国各地依然存在着要么流民多,要么荒地多的现象,以致于总有许多劳苦百姓无法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李修远在超脑二号数据库中,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并让超脑二号把这些即将发生水旱灾的地区和灾害爆发的大致时间的资料都系统整理了一份,然后再通过自己的笔一一记录下来。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如何应对夏天的水旱灾害以及次生、衍生灾害等,一直都是中国人的难题。

而尤为可怕的一点是古人对灾害的认识。在他们眼中,“天命”就是中国人对天气及自然灾害原因的唯一解释。

由于封建时代的皇帝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都常常自诩“受命于天”,因此愚钝的百姓们便认为,世间万物均由天子掌控,而天子又受天神管辖,所以每当有各种灾害及天文现象发生时,均被认为是由人间统治者的行为引起的,受天神控制。

因此,在皇权统治的封建时代,一旦出现灾害,皇帝就必须首先要自责和检讨,并且采取“德行”消除上天的责怪,即所谓的“弭灾”。“弭灾”包括自谴、避居等等。后来又加上了祭祀天地,祷告神灵之类的。

而且限于古时的科技和经济的落后,统治阶级应对灾害有消极救济与积极预防两种。消极救济又有临灾治标、灾后补救两种。临灾治标分为赈济、调粟、养恤、除害等。灾后补救则包括安辑、放贷、节约等等。安辑是指安顿流民,蠲缓即缓赋,放贷用于复业,节约用以度困。积极救济论的主要内容是包括重农、仓储在内的“改良社会条件”和包括水利、林垦在内的“改良自然条件”等。

洪武时期,朱元璋由于自身的出身,对天灾尤为重视,是以大力兴修水利,鼓励流民开垦荒地;遇到灾害时,为了防止救灾时官员克扣粮食,还特意规定将每个灾民的姓名和应得到的口粮张贴在公共场合,还要求上级官员“出其不意”下行查验。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自然灾害对百姓与国家的影响,但却很难更深程度的解决这些问题。而且在这科技落后的时代,统治者们更多时候采用的是灾后救治,而无法做到灾前预防。

对于这点,李修远暂时也莫可奈何,毕竟科技不可能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发展起来的。更何况即使科技达到了水平,他也未必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至少,在宋、明时期由于亚洲季风的大规模减退,导致了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减少、农作物减产等完全超出人力范围内的自然因素问题,他就只有干瞪眼的份。

事到如今,他唯有利用自己的先见之明让这些众灾害地区先做好预防,尽量把灾害的危害影响降至最低限度。

只是让李修远大为头痛的是很多适合后世防灾防害的手段在这个时代根本无法使用,再加上交通不便,通讯落后,尤其是天高皇帝远的边远地区,下级官员们为了自身政绩往往隐瞒不报蒙蔽天听,以致于灾后无法及时解决百姓救济问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啊。”李修远停下手中的毛笔,面色凝重的暗叹一口气。背负着双手,踱步至窗前,透过雕花的窗格,望着窗外金碧辉煌气势恢弘的重重宫殿,怔怔失神了许久。

“来人。”李修远对着房门外轻唤了一声。

“奴婢在。”进来的是吴亮。

吴亮见皇帝脸色不大好,心下不由有些戚然,打从今天早上开始到现在,他就没见皇帝脸上出现过一丁点笑容,而且眉头比以前皱的更紧,连往常午时的小憩都也取消了。都说皇帝骄奢,荣华富贵享用不尽,可又有谁知道其实皇帝的烦心事比任何人都多呢?吴亮生怕自己惊扰了圣驾,便轻手轻脚的悄悄的走到皇帝身后,安静的等待着皇帝发话。

“小吴子,稍等之后你就收拾一下出宫吧。”李修远望着窗外艳阳高照的天空,淡淡的说道。

虽然今天早上皇帝已经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下旨将吴亮逐出皇宫,但并未说明是今天之内的什么时候离开。最主要的是吴亮本人流着泪祈求皇帝,让他在皇宫里多呆一点时间,让他最后再尽尽自己身为奴婢的本份。

对此,李修远自然没法板着脸再命令他离开。能有这样不忘圣恩的奴婢,实在是让李修远感慨不已,所以在思前想后考虑了许久之后,李修远打算让吴亮马上离开。

“陛下,奴婢……”吴亮闻言,不由神情大为错愕,满脸祈求之色的望着皇帝的背影,艰难干涩的开口唤了一声。

“唉,小吴子啊,你服侍朕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朕明白你对朕的忠心,今日朕之所以要你马上出宫,其实是有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要你去做。”李修远转过身,看着真情流露的吴亮,温和的笑了笑,然后走到龙案前,拿起一封并未封上的信封递到吴亮跟前,郑重其事的说道,“小吴子,朕要你办的事情至关重要,绝不能有半点纰漏,更要注意保密。事情朕都已记在信里了,看完后就销毁了吧。”

“奴婢一定誓死不负圣恩。”吴亮没想到皇帝居然如此信任自己,竟秘密委派自己出宫执行任务,心里顿时激动不已,之前因即将被赶出皇宫而颓丧的心情立即飞到九霄云外,双膝一弯,便扑通一声跪在了皇帝跟前,眼含热泪,双唇蠕动着大声说道。

“等你出了宫以后,先暂时留在京师吧,朕到时自会派人寻你。”李修远心中也微微有些感动,拍了拍他的肩膀,从衣袖中取出一面腰牌递给他,“非到万不得已时,不可向他人出示。从今往后,你可便宜行事,你的行为与朕没有任何关联,但每隔一段时间,你需派人向朕禀明一切。明白吗?”李修远的神情愈发严肃,甚至可说是严厉。

“奴婢谨遵陛下旨意。”吴亮叩首道。其实他对于皇帝所说的话并不是全部都明白,甚至更不明白皇帝交给自己的是什么任务,又为何要把如此慎重的秘密任务交给自己。但不明白没关系,他可以出宫后自己再仔细研究琢磨,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自己不能辜负皇帝对他的信任,不能让皇帝对自己失望。

“去吧。”李修远朝吴亮微笑着道。

“圣躬万福!奴婢跪安。”吴亮看见皇帝眼中尽是鼓励和赞赏之意,胸中顿时豪气潮涌,哪怕是皇帝让他马上去死,他也绝不会皱一下眉头。于是恭恭敬敬的行了五拜三叩礼,吴亮躬身退出了东暖阁。

“但愿不负朕所望啊。”李修远望着吴亮消失的背影,喃喃自语。这一刻,他忽然想起了永乐时期流芳百世的一个人——中国乃至全世界第一个最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传说中的那个三宝太监。而如今,他依然还留在燕王朱棣的身边。

郑和当年身负朱棣所交付的重任,如今自己也有重要之事托付在吴亮身上,二人均为太监,不知道谁更加出色一些。

如果朱棣篡位不成功,那么他郑和还能完成七下大西洋的壮举吗?李修远忽然有些莫名奇妙的想到了这个问题。

“来人。”李修远忽然又朝门外叫了一声,然后抖抖身子振作了一下精神,重新回到龙案旁。

“微臣通政使司通政使陈周参见陛下,躬请圣安。”一个年纪四十中旬、头戴乌纱帽、身穿红色官服的中年男子推门走进东暖阁,跪地拜礼道。

“起身吧。”李修远抬头打量了一眼陈周,中等身材,眼睛炯炯有神,下巴留着一小撮胡子,整个人给人的感觉老成稳重。

通政司,全称是通政使司,主要负责出纳帝命,通达下情,勘合关防公文,奏报四方臣民实封建言、陈情申诉及军情、灾异等事情。所有文武百官上呈的奏本都要先经过这个通政司审核,然后再在左顺们交给司礼监掌印太监,由司礼监掌印太监转呈皇帝,因此可想而知,这个部门有多重要。

由于原先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吴亮已经被撤职,皇帝还没重新另派他人,所以就由通政司的通政使暂时直接听候皇帝聆听圣训。

“谢陛下。”陈周再拜了一礼才直腰起身。

“将这份初稿交由翰林院,让他们拟一份正式圣旨,然后转到工部、兵部及户部,让他们必须按照旨意行事,要是稍有错漏,朕一律严惩不贷。”李修远将手中已写的满满的两张纸递给陈周,脸色极其严肃的说道。

“微臣谨遵圣谕。”陈周恭敬的伸出双手接过,中气十足的沉声答道。

“嗯,另传朕口谕,命十三道监察御史全程监察此事,每隔三日呈报一次,但有发现以身试法者,一律交由三司审理,经查证属实,立即从重处理。”李修远想了一下又补充道。

“微臣遵旨。”陈周显然不是一个喜欢多说话的人,从头到尾都同一副表情,皇帝不说话他也绝不开口。

李修远其实挺喜欢这种沉默寡言但却又用心做实事的人,尤其通政司还是皇帝与文武大臣们沟通的桥梁,其他人不知道的秘密,都得先在他们眼皮底下过目一遍,所以他们的嘴巴自然是越严越好。

“就这些吧。”李修远再重新梳理了一下思路,没发现有什么遗漏的,才颔首示意陈周可以离开。

“微臣跪安。”陈周如木头疙瘩般,神情慎重的捧着李修远交给他的两张纸低头躬身退了出去。

看着一言一行都显得那么中规中矩的陈周,李修远心中不由有些无奈,做人做到他这份上,真是什么乐趣都没了。

李修远哑然失笑的摇摇头,不再去想这些问题,重新摊开一张纸开始提笔写起来。

李修远现在要做的,并不是依葫芦画瓢一股脑儿的将超脑二号给他的资料全部照搬照抄出来,而是要根据这个时代这个国家的国情,筛选出适合大明朝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资料关系的资料来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及军事等涵盖整个国家所有方方面面的资料。

所以李修远现在感觉自己的两个肩膀上都压着沉甸甸的两座大山,都快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了。

一个人再怎么强大,总不可能把一个国家的事情都独自一人全部包揽了吧。即使是被后世称为日日临朝事必躬亲的大明圣主朱元璋,他也得依靠他的内阁智囊团以及满朝文武来给他出谋划策,从而减轻他自身的压力。

可是李修远的情况恰恰与朱元璋的相反。资料李修远多的是,先进技术就跟丢在地上的石头一样随手拈来都是,但偏偏就因为李修远拥有了朱元璋所没有的这一切,所以李修远更加无语。

谁叫这些资料都只全都存储在他一个人的脑袋里呢,就算他不惜冒着自身秘密泄漏的危险去找个人帮忙都找不着。

重组整合如此庞大的资料无疑是一个极其恐怖又极其浩瀚巨大的工程,恐怕比之永乐年间的《永乐大典》也丝毫不遑多让,单单只是抄录这些资料就已让李修远大感吃不消,若不是超脑二号已经帮他开发过脑域,他真不敢相信原来一个人的脑袋里竟然还能存储如此恐怖数量的东西。

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李修远现在有的是时间,他知道这所有事情都必须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的来,否则稍有不慎,将很可能把大明王朝卷入到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李修远首先要做的就是给自己制定一个详细的规划表,比如第一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又该怎么做,以及各种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注意事项等,虽然繁琐不堪,却能最大程度的避免自己出现失误自乱阵脚,弥补自己从政经验严重匮乏所带来的不足。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李修远望着自己在宣纸上写下的九个大字,心中忽觉自己的双肩似是左肩挑着大明江山的山,右肩挑着大明江山的河,脑袋上顶着的则是大明江山八千余万子民的未来。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带着超脑回明朝最新章节 | 带着超脑回明朝全文阅读 | 带着超脑回明朝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