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雄风录 风云第四十五节 科举第一试

作者 : 燕小七

庚子年三月底,带病在身的大汉天子刘启发出了登基以来的最后一道春令诏:“方春和时,草木群生之物皆有以自乐,而吾百姓鳏寡孤独穷困之人或阽于死亡,而莫之省忧。为民父母将何如?其议所以振贷之。老者非帛不?,非肉不饱。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今闻吏禀当受鬻者,或以陈粟,岂称养老之意哉!具为令。有司请令县道,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赐物及当禀鬻米者,长吏阅视,丞若尉致。不满九十,啬夫、令史致。二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称者督之。刑者及有罪耐以上,不用此令。”

这无非是秉承着自先秦以来的传统,鼓励农桑,赦免一些罪行较轻的人的罪行,并督促各地官员对符合大汉律规定的老人赐赠酒肉,以章显孝道。

不过这道诏令之后,天子紧接着就连发三道诏书。

第一道,诏告天下,科举策士将于四月初如期举行,并且将科举正式定为非常之试,告戒子孙不得在条件没有成熟的时候,随意开举。这令天下诸侯和各大家族大大松了一口气,有汉一朝,历代天子都是极为重视孝道的,既然现在天子拖着病体说,科举是非常之试,在条件没有成熟的时候绝不能乱开,那么就说明至少在以后十几年时间里,科举不可能常规化,大家依然可以自顾自的风光。快活。

不过科举的开试也给各大家族门阀敲了个警钟,他们一时间也知道收敛了许多,再不敢和往常般肆无忌惮,因为科举地存在就意味着大汉国可以在不用这些家族势力的举荐下,启用大批官员,科举成了悬在这些人头上的一把利剑。有效的制约了家族门阀势力的膨胀。

第二道,则是昭示天下,将梁王之女。御封南月公主的刘玫许给临邛县令李云,这道诏令瞬间就在各地引发了大规模的议论,自高祖皇帝开国以来,大汉国尚是首次将一位公主下嫁给一名没有任何背景和尊贵出身的县令,一时间妒忌者有之,羡慕者有之。当然最主要地是,令李云的名字传遍了每一个官员和家族的耳朵。

刚刚加入临邛商会。交纳了大笔会费和捐赠的罗家成员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欢心鼓舞,为自己的又一次明智选择而高兴。因为即便是交了那笔钱,他们分文也得不到,只要李云成为大汉国公主的夫婿,进入政治决策圈,那么这笔交易便是大大地值钱!

更何况临邛商会本身就是一个赚钱地机构,一时间得到消息的蜀地家族和商人迅速放下观望地态度,纷纷向临邛商会的实际负责人,会长张正范提出入会申请,生怕自己迟了一步,便在商会中没了立足之地。

不过张正范如何的肯将自己的钱财分与外人去赚,虽然有些家族他得罪不起。但他躲地起,这位视钱财如生命的商人索性就将生意上的事情交给他家的几个管家去处理,自己窝在商会里,内外由数十名护卫保护着,死活也不肯出来说话,急的那些想要入会的到处托关系找路子。有人找上了卓王孙,也有人找上了杨谋,更有甚者和罗家眉来眼去。

不过卓家和罗家出奇的和张家站到同一战线,对于所有来说情地一概不见,谁会愿意自己的碗里多一双吃饭的筷子呢?

而杨谋则被潮水般的人群淹没过几次后,为避免再被人打扰自己的公事,他也只好动员起县衙的衙役阻拦这些想进来说情找路子的人,杨谋可不傻,他清楚的知道,这些事情不属于他管理地范围,一切得等老师回来处理。

天子的第三道诏令则是命令驻扎在上郡的细柳营骑兵回调长安,天子以科举的名义动用边军,其实际意义就在于借助这支对大汉绝对忠诚的骁勇精锐,在这政局即将更替的敏感时候,警告那些企图浑水模鱼的人,大汉依旧强大,中央政府的军事实力不是他们可以挑战的,这种事情没有饶幸!

尽管各地对这三道诏书反应不一,甚至有消息说,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两人在东海相会,言谈不详,但这都并不妨碍科举的如期举行。

庚子年四月初一,随着未央宫门口那口大钟的钟鸣之声,大汉国历史上第一次科举终于拉开了帷幕。

作为历史上首次科举,大汉的内阁官员和天子以及太后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商讨后,决定了科举的范围和题材。

李云提议的百家并举被反对,原因就在于,诸子百家所涉及到的内容实在太过庞大,大汉国的内阁官员们没有那么大的精力在短时间内完成制卷工作。

所以在经过各派势力和学派的激烈辩论后,一个妥协的产物产生了。

本次科举只考四科,分别是综合科,道家,法家,兵家。儒,墨,纵横等派由于实力或者不得大汉国某些强大势力所喜被统一集中在综合科中,这显然不利于这几家的学者,特别是儒家学者,因为学儒的大儒大都只看本家思想,而直接忽略掉了其余学派,这导致了大量儒生的怨言。

不过太后说了,能给他们策士的机会已经是格外开恩了,长安城的贵族们可是至今依然记得那一年太后的震怒。

科举开考后,李云抱着好奇的心理跑去看过,大汉科举与后世的科举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每一个应试者,不管他的学派是什么,第一关便是射箭,不合格者将被直接淘汰。当然年纪五十以上,以及身体有残缺者不在此列。

魏其侯窦婴就特别针对这点说过“一个人身体能行,手能提,却不能射箭,此学者之耻也!”当然他是军人出身,自然是站在战争的角度考虑问题。

不过这个提议是唯一没有遭到任何反对和阻拦的,因为大汉地民风和社会主流认识决定了大汉人看不起那些懦弱的人,再说。那些门阀势力的代表,恨不得这次科举一个士子也应考不上,这样就省了他们去拉拢的力气了。

不过魏其侯的这个提议显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科举第一关,应试的上千名学子,人人在校场表现神勇。几乎少有射不住箭靶的,大部分地人顺利过关。张汤和主父偃的成绩更排在了前面的一百位,这令李云不得不对他二人刮目相看。

而李云也在人群中看到了董仲舒,不过这位历史上儒家的罪人。由于年纪早过六十,因此免去了上场射箭的这一关,令李云无从得知这位将儒家向着文治方向腐化的,大儒,到底可否射中箭靶。

接着,科举进入第二轮分试,张汤自然是以韩非子学徒地身份应试法家科,主父偃和董仲舒则只能参加综合科。

综合科的试卷,李云也有参与制卷,因为科举所有试卷地纸张都是由他从临邛派来长安的工匠制作的,带着这样地关系和南月公主准夫婿的头衔。他参与制卷并未受到非议。

李云只出一个题,他承认他很不厚道的将题目设为家与国家,虽然这样一个题目有些标新立异,但是他依旧坚持,在他看来,假如一个官员连这样的道理都无法了解,那么即使他做的再还又有什么用?

历史上那些饱学之士干出来的卖国行径可远远超过了一字不识的武将!

当然不能否认,他也存在着私心。这无非是为他以后推广和普及自己的理想,寻找到最初的同道,并打下基础。

知道他想法地天子没有半点反对,反而是大力支持,因为天子看过李云的小册子,对哪里面所说的国家概念深表赞同,于是在天子的点头下,所有科目统统要求作答这一题。

不过李云的私心却害苦了那些捧着试卷的学者,他们如何的知道家与国家的基本概念?特别是儒家,由于早期儒家地特征,他们并不以为其他国家效劳为耻,他们是仁义道德做评定标准,只要是仁义的,他们就理所当然的认为是好的,反之则要打到!

不过他们显然大都忘记了孔老夫子也有着华夏与夷族的双重标准,大概他们认为那个孔子赞扬管仲尽屠外族的事迹影响孔子的光辉形象,所以下意识的回避了这个问题。

不过有时候他们认为错的,其实是真正的真理,仁义也要看对象!难道对着禽兽也想要用仁义来感怀吗?

李云可不是农夫与蛇故事中的主角,大汉也不是,至少现在的大汉

虽然考生们对于这个新奇的题目有所不解,但考生永远是这世界上适应力最强的种群,很快的他们就找到了自家典籍中的记载,以这些记载为根基,阐述出属于自己的观点出来。

法家的学者从韩非子着手,他们模仿着先贤韩非子的笔锋,在纸上将法家的理论阐述的淋漓尽致,洋洋洒洒。

而儒家的学者抓破了脑袋,才有人相继以自家学派的观点开始阐述,公羊派,端木派,这两种完全不同却又同根同源的思想开始在纸上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兵家的学子最为简单,因为孙子早就用在孙子兵法中阐述过国家间的战争关系和武德的重要性,这些对他们来说,不过是换个名称而已。

伴随着黄昏时分的钟声,第一天的考试结束,负责警备和防止作弊的御林军士兵开始入场收集试卷,并检查考生的衣物,假如被他们发现作弊的情况,那么依照天子的命令,他们有权直接扣押甚至击杀嫌疑

不过现在的学者大都十分高傲,作弊的现象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御林军并未有任何发现。

李云看着这整整有一千多人的士子,他不清楚这些人当中究竟有多少可成为大汉国的有用之才,不过有一点无庸置疑,这批学子的含金量是非常之高的!

不过他很快就没有时间再来操劳这些事情了,因为三天后,他就将正式在他干叔叔窦婴的主持下应娶南月公主刘玫,明天南月公主的母亲梁王后还有他的哥哥们将陆续到达,他得准备着去见他的丈母娘和舅子们。

……

小说网手机问:httpp电脑访问: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大汉帝国雄风录最新章节 | 大汉帝国雄风录全文阅读 | 大汉帝国雄风录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