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秀才
沈云回到阔别四年的家后,沈清泉便开始细心教儿子学习如何让烧瓷制器,一心想让儿子传承自己的制瓷手艺。
说起沈清泉的手艺,话就有些远了,他的制瓷工艺是从山东兰陵的中陈郝的窑匠老陈家学来的。兰陵的中陈郝的瓷器,窑起南北朝,到了宋代被宋神宗定为官窑了。瓷器运到宫里,看着图案光鲜,胎釉亮净,器型别异,很是招人喜爱。后来契丹人多次南侵扰袭,官窑被毁多次,于是没有了御供之事。可那里的子孙没有因为战争而丢了世代相传的陈家手艺,到了明朝又繁兴起来,面积扩大,有”九庙十桥七十二窑“的美称,通过窑址南面的蟠龙河,装船直入西面不远的大运河,将一件件精美的瓷器运到京师。瓷器单色釉方面色泽很多,出名的有宝石红、翠青、娇黄、孔雀蓝等。特别是青花瓷中的梅瓶最为推崇,上面的天鹅图案,如天空飞度,鹅毛清清晰伸手可拔,栩栩如生,这等瓷器在京师倍受追捧。
沈清泉跟着中陈郝的师傅学了十几年,深得烧制瓷器的秘诀和要领,于是一心想让沈云传承自己的衣钵。沈云学了十来天,怎么也找不到兴趣,成天唉声叹气,口中时常背诵“早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过会再添几句:“天子逞英豪,文章教尔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沈清泉听后只是皱皱眉头,“考取功名可不是我们这等下人能及的啊,儿子!”之后多日,沈云还是跟着他瞎叮当,就是不学。弄的沈清泉很是烦闷,几次想斥责儿子,但转念一想儿子在刘府沐浴教化,便不是我们这等粗鄙之人了,既然儿子喜好经礼,一心想着诗书辞赋,何不让儿子去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假如时日乌鸡真的变了凤凰,考取功名,比在作坊烧陶制瓷好了去了,想到此处不由高兴起来,于是之后便开始鼓励儿子读书进私塾学馆了。沈云了解父亲的意思后自然喜不自胜了。
选定了一个吉利的日子,父亲将云儿送到村东二里路外的私塾学馆里。这私塾学馆设在玉皇庙的侧旁,其实就两间大房子,一间是学堂,一间是先生吃住的地方。学馆还有一个院子,院内一片菜地和几棵老槐树,和两棵柏树。这私塾学馆据说是一个几多年前的在朝的工部尚书回家省亲时捐钱修建的。几十年下来,从这个私塾学馆读过书的人,竟没有出一个进士和举人,秀才倒有几个,也平常的很。有眼力的风水先生说:这里的风水不好,出不了官人。不能误人子弟啊,于是官家或富家子弟就没有在这里读过书,因此学馆就没有红火大气起来,也就很少有达官贵人光顾这里了。你想,学馆不是官办,又没有富人的钱粮的支助,自然显得很是冷清。
可是学馆不能弃啊,附近农家日子殷实人家,不想丢了孩子有出息的梦想,可是自己一家请不起先生,于是就十几个人家合起伙来,每家每年交一石二斗粮食算是学租,给先生薪金了。教书的先生能留住了,这样这个学馆就算延续下来了。
其实,每年能交一石二斗粮食的也不大容易,大明朝的土地的产量可不比现在,那时靠天吃饭,天不和时下雨田里就绝产了。那时十年当中,淹三年;旱三年;风调雨顺有二三年。就是风调雨顺,一亩地也就几十斤粮食,几十亩地也就几石粮,缴完田税,也剩不多少。可是能有几十亩地种,也是个小地主了。于是吃粮当兵的出徭役的人就多了起来,家里又几个壮男,日子会好过些了,寡母孩多的,日子自然难熬了。在这条件下,吃饭都成问题,何况上学了。
大明朝的政府可没对老百姓承诺过社会最低保障要求,可也没有统计过失学儿童的状况,因为干统计的人还没有出生。不统计也知道,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是文盲。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在农村七八岁的孩子该是放牛、放猪、放羊,帮爹娘牵牛梨地,或者拾柴、溜乡串户去讨饭了的年龄,去私塾学馆真有做梦的味道。
沈云家能交起学租,并不是因为他家有多少土地,就两亩薄地,是因为他父亲有个做瓷器的手艺,能赚不少零花钱,日子自然过的比一般人家殷实。能拿出学租,所以他能进得私塾学馆。
沈云进了私塾学馆里,先见过老师,父亲燃了香,帮云云插了香炉里,云云向老师磕了个响头,行完拜师礼以后,听了先生的一段口训,然后就走进学屋里。进了学屋发现学屋里高桌子矮板凳,周吴郑王地坐着十几个学生。年龄比他大几岁的,比他小的都有,大家一下课,就在院内乱窜乱蹦,像小牛犊撒欢似的,在一起玩起来倒很快活。
教书的先生有二十出头,年龄不大,可人家是个秀才,私塾先生不是秀才的多了。于是乡民们要高看这个先生一眼。能请个秀才给儿子当老师,是这帮孩子有福气。
先生中等个儿,眼睛不大,眉毛倒很浓密;长长的脸儿,嘴巴尖,上颚微鼓;头顶有些尖,后脑勺有些鼓,反骨不小;手伸出来,骨多肉少,枯树枝状。从相学的角度讲,这人的长像可不怎么样,但整体看起来长的也很平顺,不碍眼,也不太丑。总结一下:尖头,小眼,尖嘴猴腮,属无财、无禄、无福的相。此人姓褚,字孝秀,兰陵人氏。
(作者说明:褚孝秀,即兰陵笑笑生,本人是第一个提出《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之人,是褚孝秀。请读者见证,在我的小说里,会告诉大家,褚孝秀写《金瓶梅》的经历,及多个版本的原因。敬请关注。)
一般的私塾老师都有戒尺,可是褚老师没有,他有一个竹板,上课讲着讲着,发现有学生打盹了,猛的打一下竹板,立马把学生吓醒。其实这位先生讲课时,学生真还很少打瞌睡的,或者趴桌子睡觉的,也没有逃学的,因为这个老师有自己的办法。家长们也奇了:我们请的这位褚先生,来这里教了两年书了,没有听说学生不想上学的,学生天明去了,天黑回来,都积极的很,家长看学生上学的劲头都很高兴。问学的怎么样,学生回答:好;爱上私塾学吗?爱上;先生教的好吗?好;先生水平怎么样?高;你们喜欢这个老师吗?喜欢。
你想,成天背四书五经之类的东西,对极个别人有兴趣,对大多数人没有兴趣,看不见,模不着,没有形象化的东西,善于形象化记忆的人怎么能记住这些之乎者也的东西,记住这些之乎者也的东西也罢了,还要释意,就难了,真是味同嚼蜡。
让学生用功学习,且还有学习劲头,因为褚老师有个奖励措施。十几个学生是一个团儿,今天教的大家都要会,会了以后我就给大家说一段书。之后,老师长袖一卷,竹板一打,开始说将起来,生情并茂,语调随故事情节高低起伏,再配以手势和眼神,还真叫绝了。
老师说书主要从《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三部书中的选那么一回,由大家说,选那一段说给大家听。那时的娱乐方式少,也就是听书听戏。学生学习完,或者学累了,还可以听说书,那还不高兴死了。于是,大家积极学,快将该背的抓紧时间背,你不会的我提醒你背,大家都会了,就等着老师说书给大家听,真是个好办法。几千年来,私塾先生还真没有这样做的,只有这个褚先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沈云上了一个月的学,发现先生教的启蒙书什么《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和上下论语、上下孟子等,他早会了,因为在刘府做杂役时,就跟着琚儿学了不少,在这里温故而知新吧了。
一个月后,沈云就不想听讲了,问老师讨要书看。
先生问:“你都会了,还上什么私塾啊”
沈云道:“我想跟先生学些诗、书二经以外的东西”
“你现在要读好四书五经,将来考取公名啊,给你爹娘露个脸儿,给祖上争个光儿,让你祖坟冒清烟才对啊,这才是正路,学别的没有用啊。消遣的书,我这里不少啊,你读了,怕你家长说我误了你的前程。《师说》里不是有:‘弟子不比不如师;师不比贤于其弟子’我希望你比我强,有出息,因为你是我的学生啊。”
“没有事老师,我自愿的,不怪你。有什么书啊,老师?”
先生用手指了指自己的两大书箱,“多了去了,够你看几年的,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荀子》、《孙子兵法》、《唐宋传奇》、《元曲小令》,多啦上百种”老师神情洋溢。不知为什么,褚老师就想和沈云私下交流,因为他看着沈云厚道,说话做事也实在,像个大人,懂事不说,比其他孩子手脚也勤快,帮他干了不少活儿。再之,沈云国子脸,耳垂厚大,鲜亮过眉,色鲜莹白;眼含藏不露,黑白分明,光彩射人;有大福大贵之相,且还非同一般啊。怎么能不让老师喜欢啊,自己的学生将来发达了,自己脸上有光啊。
云云随手拿着一本书翻着一边对老师说:“老师,你才二十多,怎么不考公名啊,范进还考到了54岁的,你要参加乡试,考个举人呀”
“你小孩子不懂。我没有那个命啊,你看我长的个酸枣头,难戴乌纱帽,没有做官的相,看我的手,干瘦如柴,无财啊。”
一会老师又说:“我会看相,别的不说,仅这看五官,就要求很多,相云:‘五官者,一曰耳为采听官,二曰眉为保寿官,三曰眼为监察官,四曰鼻为审辩官,无曰口为出纳官。大统赋云:‘一官成,十年之贵显,一府就,十载之富丰’,这相学要求看点、面、型、肉,面的布局是否合理,点是否突出,形是否合运,肉的位置的多寡。镜子里相我,一官不成:我最多考个秀才。命里无时莫强求,我不多想啊,否则烦和心累。”
先生说着眼睛有些湿润了。其实,褚先生渴望自己考取公名,无奈自己在家乡得罪了权贵,准备参加乡试,可是县老爷看自己的面相不端装,说自己有奸像,不能走官路,能有个秀才名头就脸大了,还参加什么乡试。就算你费半生时光考个举人,到了吏部面试的,那一关都难过啊,那些大人们看了你这个面相,到死也不会委你为官。你还用什么功,回家种地,或者当个教书先生吧。
大明朝只有中了举人和进士后才可以做官,但凡给举人的官都是些清水衙门的闲官,跟着七品县令混吧,真肥不到那里去。但这样的小官也要去吏部报道,进行面试,你以为考上个举人就能给你个官做吗,不是那么简单,大家要站成一排,让考官去挑,这里讲究以貌取人,长的帅的让皇上发个委任书,一般的就待定,歪瓜裂枣的直接淘汰。像沈云这样的国子脸最优,宽脸次之,像褚先生这样的尖嘴猴腮回家种地就是。因此县令说褚先生不要考举人是对的,也是好心,不想让他点灯熬油白费劲,该干嘛就干嘛呗。
“先生,听说你老家是兰陵的,有不少先贤啊,是这样吗?”
褚先生一听沈云对古人感兴趣,自然有话题了,孔子、孟子自不必说,天天读他们的书,我们家乡的圣人荀卿应该说说。
褚先生最崇拜家乡的先贤圣人是荀子,常言道: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荀子》伴人生。这治天下的事,一般人轮不到啊,当省长、部长、总理的人,亿分之几,能到你吗,所以你可以不去读《论语》,可《荀子》你不能不读,人活着就要继续人生,不学习怎么行:信息时代,知识时代,人人都羡慕和超越别人的时代,人人都要赚钱的时代,人人都有压力的时代,不学习怎么更新知识,怎么了解分析市场,怎么能知道赚钱的方向。所以读《荀子》是对的,不要听于丹忽悠(呵呵)。
荀子最出名的是名篇《劝学》,以前高中课文中的古文名篇就是荀子的《劝学》,谁不知道: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啊;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些名句都能倒背如流啊。所以说:读书学习可以让人有生活的动力;天天想着赚钱让人生活有压力。书中自由黄金屋,还是天天没事读书吧,活到老学到老,自得其乐啊。
荀子在兰陵做过县令,在那里著书立说,自成一家之言,最后老死在兰陵,其坟茔凄凄秋草几千年了,追思寄魂粅几人。但其思想影响之大,不可忽视。受其影响鲁地的东海兰陵出了大批经学大师,从汉刘邦开始,皇帝的太子老师都从鲁地选取,特别是靠近刘邦家乡的微山湖东岸的兰陵,最信服。以致出现了叔孙通、萧望之、匡衡等,都在汉代当过太子太少傅。教授辅导过好几位太子,且均做了皇帝。
褚先生很自豪地告诉自己的学生们,我们兰陵的教书先生是最棒的,都是教太子级别的水平,你想:你们当中将来应该有可能出个首辅或者尚书,再不然至少也是个朝里的三品以上的大官吧。老师这么一说,学生们都相互看着对方,将满学屋里的人的脸瞧一遍,看谁将来会有出息,大家想来看去的,老师的这句话也许会在自己身上应验,那该有多好。也许老师说的真是,到底会是谁,学生们心里都打鼓。回了一会神儿,弄的学生们嘿嘿大笑。
云云时常帮老师忙家务,因为老师就孤身一人,有时帮老师洗洗衣服,种种菜,到水井里提水给菜浇水,或劈柴帮老师烧锅,你别看一人之家,小家务真不少。一天的傍晚,忙到了饭时,老师吃饭时,也让云云給他一起吃。于是两人坐在小饭桌旁,老师从床下搬出个小坛子,起开泥封,用小碗倒出一点,满屋飘香。云云问老师喝的什么?老师说是兰陵酒,从老家带来的。
“小子:你喝吗?”
“不喝,老师。”云云摇摇头道。
老师喝起酒来,当然话不能闲着,于是说起有关酒的话题来,先是一杯酒下肚后,然后用手捂了下嘴,怕酒气跑了。过了一会,吐了口气,笑呵呵地说了起来。
说:历史上名酒只有“杜康酒”和“兰陵酒”。曹操就喝杜康酒,有诗为证:“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若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是枭雄当然要喝好酒和名酒,对不对啊,看来当时杜康酒应该很名贵了。
其次是兰陵酒了,说兰陵酒自然是李白了,因为酒不能离开文化啊,现在不是什么都和文化扯上关系吗。李白是诗仙,又爱酒如命,没有酒就没有他的诗作的出生,用现代流行语说:李白是酒和文化的载体。李白贬出长安时,贺之章就写信给李白,来山东济宁吧,这里是圣人之地,你可以和圣人比高低,还有“兰陵酒”给你喝。李白真的就背着一大布袋金银财宝和杜甫、高适一路奔来,取道河南商丘,同二位分手,李白自己前往泰山寻找道教的师承寻去造真箓(道教的秘文)后,然后奔济宁来了。还没有到济宁,千金就散尽了。
李白到了济宁,贺之章拿出兰陵酒招待他,用了个翡翠玉碗,给到了一碗酒,李白喝了之后倍感兴奋,因为这口感和味道,在长安皇宫里都没有这么好的酒,郁金香的味道不是一般酒能含有的,能不兴奋。于是连喝了十几碗,有些醉了,当然诗兴也来了,唱曰:
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从此以后,李白天天喝兰陵酒,十几天后,要求贺之章陪他到兰陵,要去酒坊去喝,济宁到兰陵就一百六十里地,快马一天就到了。于是,一两个月去一次兰陵,在那里喝几天酒,再带几坛好酒回济宁。就这样李白在济宁任城生活了五六年,还在济宁找了个老婆陪着他,老婆也很争气,给他生了个儿子,取名“颇黎”。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不知怎么又弄了不少钱,在济宁的隔壁兖州置下了大批田产,交由妻子搭理,便从任城乘船,穿越微山湖,沿大运河南下,又开始了在外云游的生活。
云云听了这些故事,真过瘾,真佩服老师,知道的那么多东西,先生真的很先生啊。
云云天天想听老师讲故事,同时也不停地读老师的带来的书籍,放学不想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