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id=ad_08》《/span》因为我着急赶路,错过了宿头,所以,今天晚上我们不得不在一个破庙里将就一宿。还好,出行时梦蝶给我亲手做了很多的点心,道也不会让我们七人饿肚子。
秋天了,今天晚上是中秋节,可惜,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个中秋节,就这样渡过了。
看着圆圆的月亮,我不由的想到苏东坡的那首千古名词。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知道梦蝶现在是不是看着天上的月儿想着我呢?
只是,我没有想到,自己刚说完这两句,便传来一声不耻的轻笑。
转首看去,骑兵中的那个长的很男人的十七八岁的士兵一脸的不屑。
“怎么了?是苏东坡先生的这首词不好,还是阁下认为在我这种人嘴里不能出现苏东坡先生的词呢?”我从庙外走回庙内,看着那个被篝火烤的脸有点红的骑兵问。
“原以为西门公子是县尉,也算是军旅中人,却未曾想到,西门公子刀放面前而不改面色的英雄男儿,却喜欢那种人的词!”骑兵也没有避讳什么,吞了一口酒回答。
“阁下似乎很不喜欢苏东坡先生啊?在下能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很简单,身在庙堂为党争而不顾社稷安危,王荆公苦心变法,以图富国强兵,可是,结果却因为这些人而功亏一篑。变法完全改了模样,以致一有战事,则连连失利。”
听他这么说,我不禁也暗叹,后人多以苏轼的诗词而认识苏轼,他在词界的影响力,绝对不可谓小。写的词也是英雄豪气,但是,做人来说,的确差上许多。
这家伙生活很不检点,甚至于可以说连西门庆都不如。原因很简单,西门庆就算是为了孟玉楼与李瓶儿的钱财与身体,最终还是将她们娶回家里,无论如何,道还是有名有份,对李瓶儿甚至于生出少有的感情。
而写出‘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苏轼,对女人则是呼之则来,挥之则去,许多与他有关系的女人(除了两妻一妾),甚至于怀了他孩子的女人,他也从未在意。很多怀了他孩子的女人,被他送给别人做侍婢。
如果说,士大夫阶层的现实,使的苏轼无法不随俗的话,那么,对政治的无知,则是他最大的失败了。
王安石变法,司马光是保守派的代表人物,而苏轼也是保守派里比较有影响力的一人。历经朝局的变迁,王安石变法成果机会全部被这些党争的人破坏殆尽,使得北宋越发的积弱。
苏轼是聪明人,难道看不透变法的好与坏?
无论他是站错的队也好,还是政治上的无知也好,总之,苏轼永远不可能像王安石那样成为一个真正的政治家。
他充其量只是有一些才气的政府官员而已。而因为对政治的无知,也让他永远不可能与王安石相提并论。
说诗词?
哈,你们谁看过诗词可以富国强兵的?
所以苏轼被英雄人物所不耻也是可以理解的。就像司马光一样,司马光也算是北宋很有名的政治家了,可惜,在历史上,他没有什么政治的地位。
历史从来都是以成败论英雄的,但是论的都是王者,而王者以下,历史给予的评价也是很公证的。
“请问阁下尊姓大名?”对这个小骑士,我还真有点要结交的意思。毕竟,在这个文比武重的时代,他一个小小的骑兵,能够看出王安石变法的好处,以及对苏轼这个大文豪不耻,这份心,却是非常的难得的。
“在下姓韩,字良臣,陕西省绥德县砭上村人。只是一介小小军士而已。”
不过,言语之间所透露出的自信,那句‘小小军士’绝非自嘲与自怜。
“姓韩,字良臣!”听到这个‘小小军士’的回答,我突然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
在南宋初年,或者说北宋末年,姓韩字良臣的家伙,就那么一位了。
韩世忠!
这个与岳飞齐名的南宋名将。
不会吧,老子这么运气,竟然能捡到这么一个宝?
韩世忠生于1089死于1151年,终年六十二岁。
身材魁伟,勇猛过人。出身贫寒,18岁应募从军。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抵抗金兵南侵中建立战功。为官正派,不肯依附丞相秦桧,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是南宋朝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
其实,他最令我尊重的,除了是一个民族英雄之外,还有,他生性直爽,忠于朝廷和国事。岳飞陷冤狱,满朝文武官员无一人敢言,唯有韩世忠仗义执言,为秦桧所恨于心。
以反对和议,触怒于秦桧。
他持军严整,能与士卒同甘苦,知人善任。部下将校多成长为勇将。解兵罢政后归家十余年,泊然自若。晚年喜释、老之学,自号“清凉居士”。
与这样的人相比,苏轼简直就是一个小瘪三,这样的英雄人物,不耻苏轼,是可以理解的。
人家有权时,为国征战,无权时,也不像苏轼那样,好像被贬官,全天下就他自己最冤一样。
“请问阁下可是名字可是叫世忠?”我一脸的激动。这样的人物,老子如果不抓在手中,岂非枉为穿越大军中人?
妈的,老子穿越,做什么都不像别人穿越那样如有神助,本来以为自己弄个绝世武功秘籍的,没有想到就是一个日记。
本来要搞什么车床啊,蒸气机啊什么的,可是自己又不懂。好像那些穿越的人,什么都能搞好。而老子事事都碰壁。
现在,老天终于给老子一个机会了。天降猛将兄啊!
见我一脸的激动,韩世忠则是一脸的不解,“西门公子认识在下?”
韩世忠这么一问,道是让我崇拜的心凉了不少。
妈的,老子总不能告诉他,我是穿越过来的,你是民族英雄。而我一直对民族英雄很是敬仰!
不过想想,有些事,却可以说上一说的。
“义父曾经向我提起阁下,说崇宁四年(1105),西夏扰边,阁下所在部队抵银州(在后世陕西米脂西北马湖峪)御边抵敌,阁下斩将夺关,夏军大败,经略上报你的功劳,为童贯所疑,“止补一资”。
因此,在下才知道阁下大名。只不过,在下没有想到,阁下竟然如此年青,真是少年英雄啊!”
“西门公子过将了。”韩世忠淡淡地笑了笑,拿起一枝烧火棍轻轻地拔弄着篝火。
崇辱不惊,大将风范!
“只是不知将军怎么会到达这里?”我很不明白。难道是我穿越过来引起的蝴蝶效应?
“西门将军前来剿匪,朝廷从童将军那里调了一些军队来,在下不容于童将军,所以将军将在下派来了。”
“那阁下怎么会答应留在在下家中呢?”我很是奇怪,按说剿匪工作已经完成,他也应该走了。
“阁下送了近千军士如此大的好处,西门将军怕在下将秘密说出去,所以将在下留在这里了。在下是厢兵,朝廷自是不会在意在下生死。”
其实,我一直奇怪,他十八岁参军,可是与西夏的战争发生在1105年,也就是他当时只十六岁,这中间一定有什么问题。
经他这么一说,我才想起宋朝的兵制。
北宋时期皇帝直接掌握军队的建置、调动和指挥大权。其下军权由三个机构分任。枢密院为最高军事领导机关,掌军权及军令,三衙,即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为中央最高指挥机关,分别统领禁军和湘军;率臣,为禁军出征或镇戍是临时委任的将帅,统领地分属三衙的禁军,事毕皆撤销。
“兵符出于枢密,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枢密院有调兵之权,却不掌管军队;
三衙掌管军队,却无调兵之权;
遇有战事,由皇帝任命率臣领兵出征,从而实现了“发兵之权”与“握兵之重”的分离。这种体制对于消除中唐以来绵延200多年藩镇割据的局面,确实起到了重大作用。在平定各地割据政权的过程中,各小**队中的精兵被收编入禁军,编入殿前司。
在兵力的配置上,宋朝军制遵循“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的原则。禁军中最精锐的殿前军驻守在京城,侍卫亲军驻扎在各地。京城的人马最为精强,各方镇知道兵力不敌,不敢造反。这就是“强干弱枝”。
如果京城有变,在各地驻扎的禁军联合地方的兵力,也足够对付变乱。这样就“内外相制,无轻重之患”,这就是“内外相维”。
北宋军队由禁兵、厢兵、乡兵和蕃兵组成,以禁兵为主体构成一种中央军和地方军、正规军和非正规军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而韩世忠所说的厢兵,在宋军中是承担各种杂役的军队。
北宋初,将各地藩镇的精兵抽调中央,剩余的老弱残兵留在本地。另加新设供劳役的军队组成厢兵。
招募厢兵一般不讲求体质,还有部分厢兵来源于流放的罪犯(林冲也算是其中之一),禁兵武技不合格或者犯法,也可降充厢兵。宋朝的厢兵从事各种劳役,诸如修建,运输,邮传等等。
劳役极其沉重,军俸却很微薄﹐死亡和逃亡现象严重。
所以,朝廷也不会在意韩世忠的去向了.
ppa{color:#f00;text-decoration:under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