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晨,集合的时候,李思明便被连长当众任命为**思想学习成果汇报表演导演――这还是连长刚从指导员处知道的一个文艺职务,全连120人,一切听从李思明的安排,并强调这是一个政治任务,任何人都要高度重视。
于是,我们的李导演便走马上任了。李思明没有想到的是他丰富多彩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就从此展开。
作为一个导演,除了对艺术有着猎人般的触觉外,还应当学会对工作的分解与授权。李思明先是挑选几位助手,徐大帅、张华、袁候自然是首选。徐大帅高大英俊,一副好嗓子李思明是领教过的,已经被徐大帅确定为男一号。张华唱歌不太在行,不过诗朗诵不错,安排他做旁白,应该可以胜任。袁候人比较机灵,做了李大导演的助理。
第一天的工作当然是了解五连所有知青的才艺情况,好在所有的知青都很踊跃,听说要在全团表演,一大早都蜂拥至会议室。李思明端着一杯白开水,坐在会议室,袁候按照名单一个一个地叫进来考核,像后世艺校考试一般。考核很简单,就是表演一段,唱歌、跳舞、演话剧等等,总之自己会什么演什么。
歌曲当然是红卫兵歌曲、语录歌、颂歌构成,这构成了时代的旋律。虽然“左”得一塌糊涂,但很多作品情感仍然是真诚感人的。最有代表性的应该说是这一首:“彩灯把蓝色的大海照亮,幸福的喜讯传遍了万里海疆。海军战士见到了**,颗颗红心像葵花向您开放……”知青们唱地很认真,很投入也很朴实,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所谓艺术吧。
副统帅摔下飞机后,中国获得短暂的生机,歌曲创作虽然没有能够扭转“左”的大方向,但开始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最典型的是《北京颂歌》和一首难得的为花腔女高音所作的艺术歌曲:《千年的铁树开了花》,此外,还有《桥工想念**》《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前留个影》……那个与李思明不对路的漂亮mm唱的就是一首《千年的铁树开了花》,李思明现在知道了她的名字叫杨月。
在舞蹈方面,因为所有的民间舞蹈艺术都被打入冷宫,被扣上了“四旧”的大帽子,传统的艺术形式被禁绝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令今天的人很难相信的东西“造反舞”和“忠字舞”。
“造反舞”是随着当代政治生活中“红卫兵”现象一起出现的。由于那个混乱的年代没有人做过记录,究竟“造反舞”是何时由何人“发明”的,已经没人知道。有人说它发源于北京的一所中学的文艺爱好者之手。参加了“革命”的学生们为了向大众宣传自己的主张,就采用了“宣传队”的形式在街头巷尾唱歌跳舞。所唱“造反歌”配以“造反舞”,可谓功德圆满。这支舞蹈在“文革”之初的确席卷全国,其中几个基本动作是:挺胸架拳提筋式、托塔顶天立地式、扬臂挥手前进式、握拳曲肘紧跟式、双手高举颂扬式、双手捧心陶醉式、弓步前跨冲锋式、跺脚踢腿登踹式。这八个基本动作,后来被戏称为“八大件”,影响了几乎整整10年的舞蹈表演方式,甚至达到没有“八大件”就不知道该怎么跳舞的程度了。
“忠字舞”,是在造反舞之后才流行起来的大众舞蹈,也几乎到了人人必跳的程度。它源自内蒙古的“安代舞”,或许也是内蒙古红卫兵的发明创造。跳的时候,舞者要手牵红色绸巾,唱着“敬爱的……”之类的颂歌,边唱边舞。那个愚昧和荒谬的时代,每天早晨,随处可见跳“忠字舞”的人群。学生们到校上课,也首先要跳上一段“忠字舞”,才能开始一天的课程。
知青们的表演让李思明忍俊不禁,不过他还是忍住抽人的冲动。
不过也有让李思明眼前一亮的方面。来自沈阳的知青王力王成两兄弟合演的《智取威虎山》杨子荣深入虎穴一段,演得惟妙惟肖。这是取自当时不知重放多少次的电影《智取威虎山》其中最经典的一段。
……
忙了一天,李思明终于确定了人选。事实上,所有的人都入选,连长说了这是全连集体的任务,任何人都得参加,没有才艺的也被插入合唱团做南郭先生、南郭小姐,这样皆大欢喜。晚上的时候,李思明又忙着把歌剧所需的所有配乐和歌曲写出来,实际上有许多歌曲,李思明记得不清了,只得凭借自己的艺术修养去修修补补。李思明有点后悔,不应该出风头,揽下这么一个大麻烦。不过有1965年诞生的由萧华将军填词《长征组歌》和2006年武警文工团的《十送红军》作为蓝本,问题到也不大,为了推陈出新,当然以后者为主。
“阿明,跟你说一个事。”袁候挨近说道。熟悉的人都管李思明叫阿明,李思明在这群知青中年纪最小。
“什么事,你说,别扭扭捏捏的。”李思明头也不抬,专心致志对付稿纸。
“你看,能不能给我一个角色?咱兄弟谁跟谁?”
“没问题,我是导演,我说了算。演红军小战士吧。”
“有没有台词啊?”
“有,当然有。”
“什么台词?”袁候很兴奋。
“是!”李思明打趣道。
“就一个字啊!”袁候颇受打击。其他人都忍不住哄堂大笑。
“你还别不乐意,其他几排的同志都还争着演呢。”
“那我演了,你可千万别找别人。”袁候急忙答应。
第二天,剧组正式排演了,会议室济济一堂,火墙烧得很热,屋里暧烘烘的。连长和指导员亲自坐镇,其实是来监督的。整部剧本,其实是取材于当时轰动全国大型合唱组歌《长征组歌》,这是由萧华将军亲自执笔写成的大型声乐套曲,气势磅礴,思想深刻,她以深刻凝炼的词汇,清新动人的优美曲调,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形式,描绘人类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大转移。被誉为是我国合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作品,并入选为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之一。原剧共有九首合唱曲目,在这里,李思明作了大胆的艺术再创作。将全剧分为整台演唱会由序曲、第一乐章“十送红军”、第二乐章“星火燎原”、第三乐章“峥嵘岁月”、第四乐章“漫卷红旗”以及尾声,共六大部分结构而成,配上贯穿全剧的旁白、少量的舞蹈和话剧的元素。
李思明先将整个歌剧的内容和思路传达给所有的人,让每个人了解自己的角色和需要表达的内容。男一号徐大帅和女一号杨月找来,先教会他们唱的歌曲,然后要他们俩去教其他人,花了半天时间,总算将至少一半的任务甩开了。
李思明专心对付场景的刻画和人物对白。时间太短,总是出错,李思明自己也是在模索。李思明还通过连长,找来团文艺宣传组,让他们给歌剧做伴奏。当数首质量极高歌曲摆放在宣传组组长面前时,他二话没说,回到团部开始练起来。原剧早已家喻户晓,自然不需要李思明重复,李思明为了剧情的需要,增加了一些新歌,对别人说是创作,其实是剽窃了后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