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没墨雨他们说起,看来是茗烟瞒着墨雨他们的。墨雨、扫红他们几个家里都好过,性子都懒散了,这么看来如何比的了茗烟啊?
茗烟一心讨好宝玉,和袭人结成联盟。袭人因为要做宝玉的姨娘,长远一辈子的依靠,还考虑到宝玉前程,总是想宝玉能好些。茗烟却很学了贾府长随们的把戏,撺掇主人无所不为来邀宠。
只是宝玉不大出门,性子也绵软胆怯,才没弄出什么事来,不过给宝玉买的那些香艳故事书就是足以说明茗烟的手法了。那时候宝玉才多大啊?十三四岁,初中生的年纪啊。就是古人成熟的早,也是二十才成年啊。结婚也的十六七以后的事了,就是说茗烟的做法根本就是残害儿童啊?
其实不只残害了宝玉一个,原著上连黛玉也害了,如果不是那些杂书做启蒙,宝黛两个一时还进展不了那么快吧。
要说紫鹃也没少让童年玩伴的小厮们帮她买东西,其实并不是都像燕窝一样真的需要,只是一种手段。
毕竟这个社会对女人的限制多,贾府的人又是无风三尺浪的长舌,所以要是紫鹃总找一个人帮忙,不知道会出现什么不利的局面。而分散开来,找谁方便就找谁帮忙,反而就无所谓了。
而且她也是因才适用,比如找扫红买燕窝银耳,找双寿就是买川贝,找张若锦给她买糖之类的。用的人多了,并且都是有原因在里面,就是贾府的长舌妇们也只能说紫鹃这丫头擅长利用人,不能说她有什么私密的事。
当然紫鹃也从来不会白用别人,自然给好处的,所以也是一种笼络人的技巧。所以就是要做一道银耳雪梨汤,银耳从扫红那里来,冰糖要找张若锦买,而那几个梨却是找的大观园门上的张妈带进来。
这样买的东西自然贵,不是贵一星半点,但是绝对“物有所值”——人么,眼光要放大,放长才是。
莺儿托茗烟应该也是一个道理,十文钱的东西估计会付上一吊吧。茗烟出身粗使下人家里,因为得了宝玉的眼,才兴起来的。小时候受过穷,所以对钱比墨雨他们其实要在意的多。所以这效果自然更加不凡才是。
紫鹃总对茗烟总是有些看不上。虽然知道他为了讨好宝玉做的那些事,虽然是无极不用,但是这个社会,这样的贾府环境,茗烟的出身,要出头只能讨好宝玉,所以也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不过是生存手段罢了。可是就是瞧不上,估计是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吧。
下午的时候,史湘云就到了,自然有要做东道起社一说。紫鹃想的却是现在她们赏菊,赏过了没人看了,自己去收集些花瓣,自己做花茶,菊花枕什么的。等探春改革以后,就弄不到了。
不过算算离探春改革还有相当一段时间,足以把四季的花草都收集齐了。虽然她不打算弄什么像宝钗的冷香丸一样复杂的东西,但是花草茶对养生很有好处。大观园里的花木可都是真正的绿色无公害啊,不可放过的。
所以从她们搬进大观园,紫鹃就开始了自己收集花的大业,做花茶。
紫鹃前世里见过很多人以为花茶是西洋传入的,实在是谬误。只是中国经过清朝之后,许多的东西丢了,比如美丽的汉服,比如那营造园林的园治书籍等等不可数计的宝贵财富。
其实中国的花茶从宋朝就有了。不过那是用花茶窨制是花和茶相配的,紫鹃本人喜欢直接饮用花草茶。
所以春天的桃花,初夏的玫瑰,夏天的荷花荷叶之类都是紫鹃的涉猎范围。宝钗还打趣过稻香村晒的一院子花草。还是黛玉从来不肯嘴上吃亏,反驳说:“我们这里要的就是田园之趣,自然要弄些东西来晒来应景。”
秋天了,目标当然是菊花和桂花了。
说到采菊花,紫鹃才想起来,自己总觉得稻香村缺点什么,现在想起来了,就是菊花啊,“采菊东篱下”,现在总算有条件了。
想紫鹃在21世纪,想要有个能傍边种菊花的房子得多少钱啊,虽然她是个高级白领估计也一辈子也挣不出来,除非当年一咬牙嫁给那个狂追过自己的高富帅,可惜过了那村没那店,之后再有能采菊的院子的追求者都不在紫鹃前世择偶的考虑中了。
现在院子有了,虽然诗句里稀疏的竹篱,连那种密不透影的高过人的竹篱墙也没有。只有黄泥墙——里面也是石头墙,不过外头涮了黄泥罢了,但是到底也是田园风格不是?何况院子外头还有两道青篱的,实在应该试试“采菊东篱下”的情调的。只是这稻香村居然没有菊花。
明年春天要一定要让种上几株菊花才行。因为秋天了,黛玉还去贾母院里吃饭,紫鹃对蔬菜的需求下降,有心想些风雅事了。反正过不了多久,探春在大观园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稻香村的出产都不是她们的了。
晚上果然宝钗邀请湘云去她房里住,第二天就弄出螃蟹宴来。理由也不是起社,而是赏桂花,于是湘云的起社酒变成了宝钗的桂花宴,不知道贾母对湘云这个傻丫头怎么看,反正这事也说不得。
贾老太太虽然在酒席上也是高高兴兴的样子,但是吃了螃蟹,早早就回去了,临去还来句“那东西虽好吃,不是什么好的,吃多了肚子疼。”也不知道湘云听懂没有。
紫鹃吃螃蟹,还是挺满意的,秋风起,蟹儿肥么,不吃的话岂不浪费了秋天。古代的螃蟹不是什么金贵东西,和紫鹃前世的21世纪的螃蟹价钱换算,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所以紫鹃认为,为了不辜负穿越的一场,好好吃才是。
不过紫鹃对桂花的概念,只是怎么弄点回去做桂花酱才是。所谓焚琴煮鹤、大伤风雅就是说的这种人。
吃完了螃蟹宴,下头的情节是什么来着,对了,刘姥姥进大观园。